人们的观念会不断发生变化,今天的想法可能和昨天就大不相同,更何况是更长的时间跨度。人们总是以当下的观念相互争论,但事后来看,曾经以为不可逾越的裂痕竟然微不足道。那有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始终坚持的,庄子认为是追求大道,大道是万物的根本。背后的含义是:遵循大道,即便自己“不知”又有何妨,事物会顺其自然发展。后一个卫灵公的故事显然也属于虚构,说的是卫灵公虽然整日饮酒作乐,无心国事,但死后却有很好的谥号,孔子询问其中的缘故,三个人依次回答,有些神秘的色彩,目的是要说明天意的作用。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已乎!已乎!且无所逃。此所谓然与然乎!
蘧伯玉六十岁,六十年不断变化,一开始肯定的事物,后来被认为是错误的,如今他所肯定的不就是他五十九岁时否定的吗。万物生长变化,然而却无法看透变化的根本,有出生的地方,却无法见到出生的门径。人们都重视自己心智所能知道的东西,却不知道依赖不知道而后知道的道理,这不就是最大的疑惑吗!算了吧!人们无法避开这种错误,这是必然的!
仲尼问于大史大弢、伯常骞、狶韦曰:“夫卫灵公饮酒湛乐,不听国家之政;田猎毕弋,不应诸侯之际:其所以为灵公者何邪?”大弢曰:“是因是也。”伯常骞曰:“夫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史鳅奉御而进所,搏币而扶翼。其慢若彼之甚也,见贤人若此其肃也,是其所以为灵公也。”狶韦曰:“夫灵公也,死,卜葬于故墓,不吉;卜葬于沙丘而吉。掘之数仞,得石槨焉,洗而视之,有铭焉,曰:‘不冯其子,灵公夺而里之。’夫灵公之为灵也久矣!之二人何足以识之。”
孔子问太史官大弢(tāo)、伯常骞和狶(shǐ)韦:“卫灵公饮酒作乐,不理国政,打猎捕鸟,不理诸侯的会盟,为什么他死后仍然谥号为灵公呢?”大弢说:“这是因为他具备这样的德行。”伯常蹇说:“卫灵公有妻三人,共同在一个浴盆洗浴。史鳅拿着御用衣物来见卫灵公,卫灵公接过衣物还扶着他走路。卫灵公的生活是那样轻慢,但见到贤人却如此严肃,这就是卫灵公。”狶韦说:“卫灵公死后,经过占卜认为原来的墓地不吉利,认为在沙丘埋葬才吉利。在新墓地挖掘出一个石头制的棺材,清洗后发现上面写着:原来埋葬此地人的子孙不能守住祖坟,将被后世灵公夺去居住。灵公的谥号在很久以前就定下了,大弢、伯常骞两人怎么会知道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