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五六年再读《人生》是源于闺蜜风云的一条朋友圈观点:她认为刘巧珍对高加林的感情并不能算真正的爱情,原因有以下两点:一、“高加林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灰溜溜地回到村里以后,巧珍高兴得几乎发疯了;高加林到县委大院当干部了,巧珍牙咬着嘴唇,泪水在脸上扑簌簌地淌下来。这是爱情不对位导致的扭曲心理,应对着刘巧珍踢两脚!”二、“她对高加林说:‘地里的活都由我去干,你什么也不用管。’毁灭了一个男人的价值,让他成为一个废物。低者的爱是一种束缚,是捆绑一个男人进步的绳索。刘巧珍的两个甜瓜,就是炸毁高加林前程之路的地雷。”
第一眼看她的观点有些惊讶!不过已经人到中年,经历过感情和生活的双重历练,外加距离最后一次读《人生》已时隔多年,情节比较模糊了。细细思量闺蜜风云所引用的这些话,感觉不无道理!至少从理智上认可她俩的爱情有问题。但情感上又难免遗憾:首先,因为路遥是我的老乡,他的作品基本取材于陕北农村,因此《人生》中的人物无一例外就像身边的父老乡亲一样的熟悉,亲切。其次,初读《人生》是在我二十岁前,这时的我未曾体验过爱情滋味,也从未去过陕北以外的地方,在陕北淳朴民风的教导下,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情及爱的表达方式也正是这个年纪的我能想出的完美方式:爱就奋不顾身,爱就倾其所有!爱就不计回报!
然而就像收藏多年的珍宝,一朝被人指出是赝品,心理的落差和遗憾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决定再细细读一次《人生》。
再读《人生》,我已到中年,并离开故土多年,期间完成了学业,经历了工作、结婚、生子,亲自体验了婚姻、爱情的酸甜苦辣。外加《人生》被创作和其中所反映的年代已经过去近30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有很大的变化了,想着这次应该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然而却又想着能留有我最初的感动,所以这一遍我读的心情相当忐忑。
当我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男女主人公的错位爱情时,我发现其实刘巧珍的对高加林的爱经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她的爱情观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熟、博大:
起初,的确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正如风云所言及,比较肤浅,占有成分较多,甚至在高加林人生的最低谷她高兴的手舞足蹈!但是从她的角度也无可厚非,男神的落魄是她爱情实现的前提,况且这时候她的爱比较稚嫩。一个农村少女的情窦初开,要说多么深刻是不现实的;同时也爱的抽象,既没人别人知道,也未曾付诸实践过,因此不能痛人之痛也可以理解。
但是随着情节的推进,随着她和高加林的近距离长时间接触,她开始爱他之爱,痛他之痛。
特别是“卫生革命”引发一场风波后,高加林“心情陷入很大的苦闷中”,“过去那些向往和追求的意念,又逐渐在心中复活。他现在又强烈的产生了想离开高家村,到外面去当个工人和干部的想法”时,“聪敏的巧珍看出了他的心思。”她也有过内心的斗争:“她不愿意让加林离开高家村,离开她;她怕失去他——加林哥有文化,可以远走高飞;她不识字,这一辈子就是土地上的人了。加林哥要工作了,还会不会像现在一样爱她?但是,当她看见亲爱的人苦闷成这个样子,又很想叫他出去工作。这样他就会高兴和愉快的。要是加林高兴和愉快,她也就感到心里好受一些。”
后来干脆直接动员他走出去:“加林哥,你干脆想办法去工作去!我知道你的心思!看把你愁成啥了!我很想叫你出去!”
这时候她的爱已经有成全之意。
而且她不止一次在高加林甚至在巧英面前骂高明楼不是人,害加林哥丢了民办教师的资格。按理说时高明楼的坏给了她机会,成全了她的爱情,但因为切身感受了高加林的痛苦,所以她也气愤起高明楼来。
这时的巧珍沉浸在爱情和极大的幸福之中,对高加林百依百顺,但她绝非生就的顺服个性,她也不惧人言可畏,当众刷牙,只因为加林哥建议她刷牙。她因为和高加林的地下恋情被传的沸沸扬扬而被父亲刘立本打了之后,只因高加林的一声招呼,她便立马奔向他,当高加林询问她是否有勇气和他一起骑车去县城买漂白粉之际,她却毫不犹豫的跟着一起去了。这一次恋情彻底展示给众人,也等用于与世俗公开叫板。
第三阶段对高加林的爱充满了迷茫,爱却看不懂,爱却不知所措:她的第一次进城探望高加林时,当看见高加林因对她的话题不感兴趣而烦躁时,她“不知她哪一句话没说对,她并不知道加林现在心里想什么,但感觉他似乎对她不像以前那样亲热了。再说些什么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当高加林给拢上红头巾时,她“并不明白她亲爱的人为什么这样,但她全身心感到了这是加林在亲她爱她!”她只能以自己以为的方式奉献爱情。把自己的钱给他,让他改善伙食,在家里帮助高加林照顾父母!
第四阶段:当高加林给她摊牌后,她对高加林皇天后土般深沉的爱才最终得以成就,虽然肝肠寸断,但绝不牵连拖累:“她的两只手痉挛地抓着桥栏杆,哽咽地说:‘……加林哥,你再别说了!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你……去吧!我决不会连累你!加林哥,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了,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一个字不识,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你走你的,到外面找个更好的对象……到外面你多操心,人生地疏,不像咱本乡田地……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是怎么爱你……’”
而且,“经过这样一次感情生活的大动荡,她才似乎明白了,她在爱情上的追求是多么天真!悲剧不是命运造成的,而是她和亲爱的加林哥差别太大了。”因此她有悲哀,但却没有怨恨!
但高加林落魄回乡,她巧英姐准备挡道羞辱时,“巧珍一下子跪在巧英面前,把头抵在姐姐的怀里,哽咽着说:‘我给你跪下了!姐姐!我央告你!你不要这样对待加林!不管怎样,我心疼他!你要是这样整治加林,就等于拿刀子捅我的心哩……’”而当巧英提起说不定高加林还会要她时她却断然拒绝:说自己已经伤心过了,所以不能再伤马拴的心。而后姐妹俩又一起去哭求高明楼帮高加林去公社说说,让他再去教书。
至此,巧珍对高加林圣母般的爱就全部完成。
正如她自己总结的,她的爱情悲剧是因为与高加林相差太多。因此,从一开始就时而爱的太卑微,顺从,时而又扮演者慈母的角色,从一开始就没有将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爱人的角色上来。虽然几经周折,爱情观彻底成熟,但前题是经历了彻头彻尾的失败!
事实上,《人生》中除了巧珍还塑造了两位情圣:德顺老汉和克楠。德顺老汉以终身未娶来祭奠曾经的一段刻骨爱情。克楠面对黄亚萍的背叛,却心甘情愿的成全情敌,为的是黄亚萍真心喜欢高加林。
相比之下,高加林对刘巧珍的爱情就显得意兴阑珊:
巧珍是在他人生最低谷时走进他的视野,并频频给他感动,这时候脆弱的他需要被肯定、被接纳,受伤的心需要巧珍时而慈母、时而又低眉顺目般爱情的抚慰,在整个地下恋情阶段,他俩无疑都曾尝到了爱情的甜蜜;
当爱情曝光,他爸爸受到刘立本的警告后,他对巧珍的爱情参杂了更多的是对刘立本和高明楼的挑战,对世俗观念的不屈服,而对巧珍声誉的保护却被他远远抛在了脑后;
进城当通讯员后,再遇黄亚萍时,时时会有对巧珍没文化的遗憾,当黄亚萍对她表明心迹并以光明前途作诱饵时,他虽然也有过痛苦,但最终还是决定抛弃巧珍和黄亚萍在一起。
而当他从省城还不知道他已被清退回乡时,听三星说巧珍结婚时,也只是“心里一下子涌起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滋味。他在马路上若有所失地站了好一阵。他想不到巧珍这样快就结婚了。听到一个爱过自己的姑娘和别人结了婚,这总叫人心里不美气。他马上意识到,这样呆立在马路当中也不合适,就又提着包往县委走。”
当他最后终于明白知道处境后,“紧接着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巧珍。他在桌子上狠狠砸了一拳,绝望地叫道:‘晚了!我这个混蛋……’”。而最后的他反省结果也是让人觉得遗憾:“他根本无法保证她(黄亚萍)不再去爱其他男人,而把他甩到一边,就像甩张克南一样。可是,如果他和巧珍结了婚,她就敢保证巧珍永远会爱他。他们一辈子在农村生活苦一点,但会活得很幸福的……。”
说到底,巧珍只是他生活的低保,如果有更好的生活,他是不会也不愿退而求其次!或许他也曾在进城无望时真心喜欢过巧珍,但是爱情与前途有冲突时,他毫不犹豫的牺牲爱情!最终他对巧珍的遗憾只是爱他如命的女人没在原地等他而已。
倘若巧珍没有很快和马拴结婚,凑巧他的落魄回乡时巧珍还未嫁,以巧珍的性格,还是会一如既往的抚慰他,疼爱他,或许他们还会结婚。但是不一定给他俩的生活带来幸福!因为高加林注定了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外加社会的加速转型期,他回到高家村也只是暂时的波谷期,有朝一日他进城生活,他和巧珍间无法交流的现实并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他俩的相逢注定了是一场错爱!
风云曾开玩笑说:“如果再来个《人生后传》,假如刘巧珍承包煤窑赚了钱身价几个亿,因为她爸刘立本会做生意,有经商遗传基因。而高加林教书转成公办教师,问刘巧珍还会对高加林温良的像一只小羊羔吗?”答案是未知的。这一次从见识上和社会地位上有了大反转,一切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评估。但我要说的是如果有《人生后传》,随着社会流动机会的加大,以高加林的才华和报负,他迟早有一天会离开家乡寻找更广阔的天地,到那时即便是巧珍承包煤窑赚了几个亿,他们依然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也许再见面,当年的风流也只是一句玩笑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