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编剧工作坊读书人文社科
普利策非虚构文学奖作品书单(1962~1969)

普利策非虚构文学奖作品书单(1962~1969)

作者: 丧心病狂刘老湿 | 来源:发表于2018-04-17 14:00 被阅读226次

    普利策奖非虚构文学奖(Pulitzer Prize)始于1962年,近年来许多国内作者所熟悉的优质作品如《枪炮、病菌与钢铁》、《众病之王:癌症传》等都拿过这个奖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关于普利策非虚构文学奖作品的系统介绍,鉴于我的北宋史二稿即将修完,因此我将于本月开始对历年获奖作品进行回顾与总结,预计将在年底前完成所有作品的阅读(我看了一下,大概3/5的作品是读过的,考虑到部分作品可能无法获取,因此估计也就只有二十几本书是要从头看下去的,这个量还可以接受)。

    实际上“非虚构文学奖”这个称呼多少有些奇怪,因为假如我们直译过来的话,General Nonfiction应该被译为“一般非小说”,不过国内读者可能对于“非虚构文学”这个称呼的接受程度更高一些,因此本书单也就采用这个说法。整个60年代共有9本作品获奖,其中1969年由两位作者分享了这一奖项。


    1962: The Making of the President, 1960 by Theodore White

    中译本:美国总统的诞生·中信出版集团·2016

    这本书的作者乃是大名鼎鼎的白修德——42年时他任时代周刊驻东亚记者,报道了震惊中外的河南大灾荒——这本书在整个美国政治史中都有一席之地,我个人认为其历史地位恰如光荣与梦想在整个美国通俗史中的地位一般:你可以找到比它更好的作品,但是你再也找不到比它更经典的作品了。

    不过抛开这些,我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乃是白修德本人作为左倾记者,在本书中却对美式民主大加赞誉:这本书从里往外都透露着一股浓浓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道路自信的味道。作者时不时的就要跳出来对自家制度夸奖几句,结合当时苏联对美式民主的一些批判性文章来看,其实颇有意思。然而本书的翻译水平着实比较一般——这里我特别想吐个槽,中信近年来颇引进了一些好书,然而其翻译水平下降之快简直匪夷所思,偶尔机械晦涩的翻译风格会让我觉得译者都是用GOOGLE翻译之后随手涂抹修改应付交差了事的。考虑到本书中的一些报道被誉为是美国政治报道的权威范本,因此强烈建议有能力的同学直接阅读英文原版。


    1963: The Guns of August by Barbara W. Tuchman

    中译本:八月炮火·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1

    当年看过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一书后对作者兴趣盎然,于是搞来了这本书,结果发现友谊版翻译质量极差,差到惨不忍睹。相比之下81年译文版的翻译水平真是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言归正传,这本书的叙事水平依然可圈可点,然而与近年来的一战史著作相比,在史料运用上还是差了不少。特别是考虑到芭芭拉并不以史学功底而见长,因此本书更适合作为一本通俗史读物来打发时间。20世纪后半页开始,一战史研究逐渐由民族国家视角转向国际史视角,其中关于大战爆发缘起的研究更是有所突破,我个人认为相比之下一战秘史更值得一读(不过其翻译同样糟糕)。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八月炮火就一无是处,作者独特的叙事手法对后来的通俗史作者影响巨大,其可读性显然超过了一般的史学著作。因此若有机会,还是推荐大家读一读的。此外芭芭拉还有一本骄傲之塔,对一战前的局势描写更为细致,然而翻译同样惨不容睹,若有能力可阅读原版。


    1964: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by Richard Hofstadter

    暂无中译本,较为熟知的中译名为《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著名的“反智主义”一词即出于此书。北京大学2012年前后曾有出版计划,后因故终止。

    这其实挺让我惊讶的——因为如此之好的一本美国黑历史材料国内竟然没有积极引进,实在是不可思议。更不要提它作为第一本系统讲述美国社会中反智主义形成与现象的权威著作,在学术上又有着多么重要的价值了。简而言之,这本书从美国的早期历史入手,在宗教、政治、教育及商业四个视阈下对美国的反智主义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其中的一些内容让我有似曾相识之感(比如说,我一直对《美国通史》中提到的“老范老范、是个衰竭汉”这种低幼的政治攻击能取得良好的成效这事觉得不可思议,不过看过反智主义这书后我理解多了)。至于美国人民,他们表示特朗普的上台让他们有必要重温这本经典著作(笑),看来这本书的再版已是不可避免了。

    与美国人民相比,中国人民在反智主义方面呈现出了另一种带有独特国民性特点的风格,我认为这与自五四运动以来国家层面对“赛先生”的大力推崇是分不开关系的。从“打鸡血”、“气功锅”到最近的“李一道长”、“鸿茅药酒”,这些东西无不费尽心力的试图与某种高大上的科学理论或是神秘的传统文化挂上钩。因此对应于美国的“反智主义”,中国的这种现象似乎更应该被称之为“滥智主义”,假如有人愿意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深入研究的话,我想其结果应该会是相当令人惊喜的。

    简而言之,值得一读再读的一本经典著作。


    1965: O Strange New World by Howard Mumford Jones

    副标题为American Culture, The Formative Years,暂无中译本,亦无为人熟知的中译名。

    这是一本我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能搞到的书,因此我也不太方便对这书进行评价。不过从美国人自己的吐槽来看,这本书显然对一般读者不太友善:

    There are passages and phrases in several foreign languages that are used as examples of thoughts ans feelings but never translated for the reader (even in footnotes). 

    不过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在于,除了这本书以外,作者的其他著作几乎都能轻而易举的在网上找到在线阅读版本,这让我不得不怀疑这位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是不是在对美国早期文化形成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了一些禁忌的领域。实际上我个人是极为认同他的研究角度的——从旧世界对新世界资源的争夺以及对土著居民的态度入手,讨论欧洲大陆文化及思想对美国早期文化形成的影响,无论如何都是很有价值的。

    考虑到本书是美国早期文化形成领域的开创性作品,因此以后还是准备搞一本……


    考虑到本书的中译本封面实在太难看,因此传了一本英文版的

    1966: Wandering Through Winter by Edwin Way Teale

    中译本:冬日漫游·三联书店·1988

    许多优秀的外国作品都是三联书店在上世纪80年代翻译的,之后国内再无出版计划,着实令人可惜,而这本冬日漫游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一本书的命运啊,固然要考虑到作者的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Teale夫妇当年在美国一路游荡,写出美国四季这种作品,依托其博物学功底来写游记,甚得当时与世隔绝之国人的欢心。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网络的发达与出国人数的暴增使得各种游记层出不穷,不仅有图有真相还有各种维基百科可供参考,这本书自然也就悄然褪色,成为故纸堆中无人问津的弃儿了。

    总之,这可能是这个书单里我唯一不推荐阅读的一本。


    1967: The Problem of Slavery in Western Culture by David Brion Davis

    暂无中译本,常见中译名为:西方文化中的奴隶制问题。本书奠定了戴维斯在奴隶制问题研究领域中的领军者的地位,亦为耶鲁学派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关于这本著作以及耶鲁学派,我想推荐这篇文章:奴役与自由:“耶鲁学派”如何讨论美国奴隶制问题 

    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那就是国内学者对于人民史的态度似乎与国外学者大相径庭(好吧我又将奴隶史归于范人民史的范畴了,然而我觉得这其实并无不妥),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西方国家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逐渐出现了许多人民史著作,比如《英国人民史》、《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美国人民史》等等,然而国内专门的人民史著作反而更少(……)考虑到我们现在乃是唯物群众史观唯一的正统继承人(这个很难说)这事,我觉得可以有把握的说一句在历史领域中学者们依然受到了严重的英雄史观与传统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因此未能更进一步的做出突破。

    简而言之,这本书十分值得一读。


    1968: Rousseau and Revolution, vol. 10 of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by Will and Ariel Durant

    中译本:文明史第十卷:卢梭与大革命·东方出版社·2010

    本书为杜兰特文明史的第十卷,这套书我觉得不用评价了,其历史地位大家都懂。还是让我直接搬来中译本的简介吧:

    《世界文明史(全11卷)》是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历时四十余年写就的旷世巨著,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作者因此荣获196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77年自由勋章奖。这套书总共11卷,记载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种种文明成果。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等诸领域,极具可读性。

    作者对于“世界的”“历史的”这样的宏大叙事选择了从思想的角度切入,用文明的线索贯穿。奥斯卡•王尔德说:“任何人都能创造历史,却很少有人能记录历史。”杜兰特这两样都做到了。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为了体现文明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推动这一主旨。因此,《世界文明史》绝对不是有关历史的时间、人物、事件的一种堆积。杜兰特以文明的流变作为考察历史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横跨诸多世纪的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而历史也就在这样的举重若轻中赫然呈现。杜兰特用他那简练而富有诗意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事实:许多往昔的文明留下来的财富是人类的珍贵遗产,是历史进程中最闪亮的主线。

    然而!

    本书的翻译依然十!分!糟!糕!作为一个套装书前后人名地名都经常性的不一致,其敷衍了事的态度令人作呕。天地出版社2017年除了新版,据说有所改善,然而细节之处依然满目疮痍,因此强烈不建议购买。只建议有能力的同学直接阅读原书。


    1969: So Human an Animal by René Jules Dubos

    暂无中译本,但作者另有一本《只有一个地球》,影响极广。这本书的副标题为“How We are Shaped by Surroundings and Events”,讨论了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是如何被周围环境与事件所影响的。这个范式的开创相当有意义,不过由于作者本人的一点局限性(作者是个环保主义者),最终这本书所讨论的内容还是被限制在了一个比较小的圈子里。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没有中译本的主要原因之一——毕竟《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样的后来居上者会更符合大家的胃口。

    个人对本书不做推荐——敲出这几个字的时候心里骤然间掠过“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几个字,不由得咧嘴一笑。


    1969: The Armies of the Night by Norman Mailer

    中译本:夜幕下的大军·译林出版社·1998

    这本书在国内属于沧海遗珠,名声不显。这其实是相当可惜的一件事——这本书乃是非虚构小说的里程碑式作品,作者在书中所采取的历史纪实与意识流小说相糅合的写作手法让人叹为观止,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在国内文学理论界的名气显然要大过它在历史学界的名气,其实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若单论史学地位,显然《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美国和平运动》这些书较《夜幕下的大军》来得更有价值,然而就打动读者、激发民众情感来说,《夜幕下的大军》则无疑可以秒杀所有对手。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虽然出版于60年代,然而直到21世纪之后国内对它的讨论才逐渐多了起来。我猜测这一定程度上与近几年国内的非虚构小说作品的兴起有关,不过很遗憾的是显然国内的作品迄今为止还没有能够完全与之相媲美的——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高山下的花环》等一系列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作品反而与梅勒的非虚构理念有共通之处,也实在是很令人唏嘘。

    本书可做强烈推荐。

    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文中部分信息可能存在错误。欢迎大家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普利策非虚构文学奖作品书单(1962~196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fz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