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思无邪,从《诗经》中学写作技巧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
近日开始重读《诗经》,也许是时间的沉淀,让我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悟,是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经典常读常新,总是能给人以新的启迪。
总所周知,《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法超越,在先秦的时候称为《诗》,到了汉武帝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作《诗经》,成为《五经》之一。
《诗经》作为经典,无数的专家学者已做过解读,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讲解,加入自己的理解,读出不一样的《诗经》。下面从自己理解的视角,斗胆来谈谈我的一点粗浅认识。
1.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这是孔子在《论语》里说的,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的意思。《诗经》诗305首,《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题材更是广泛,有反映劳动与爱情,风俗与婚姻、战争与徭役、祭祖与宴会等等,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也是我们后人了解西周社会生活的最好途径。
其中《风》是周地和各诸侯国的民谣,共160首,其中很多作品大家耳熟能详,如:《周南. 关雎》、《卫风. 氓》、《秦风. 蒹葭》、《 豳风. 七月》、《魏风. 硕鼠》等。这些诗作思想纯朴,语言优美,最具有代表性。
从这些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热爱生活,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知足常乐;他们向往爱情,为心中的爱人梦寐思服,转辗反侧;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用委婉的语言,劝谏当政者,希望他们能体恤百姓;他们热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用生命誓死捍卫。
这些诗歌,用质朴的语言,优美的韵律,歌颂真善美,千年以后,我们还能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他们质朴而炽热的情感,这就是经典的力量,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最重要的写作技巧:感情真挚,语言质朴。
2. 无技巧写作最能打动人心。
《诗经》里的作品,都是用当时的大白话写成,有的直接陈述,有的以彼物比此物,有的用联想,触景生情。
那时的古人根本没有那些美学概念,所谓的赋比兴,也是后人在解读时总结出来的,他们创作的时候可没有这些条条框框,觉得怎么好怎么来。
现在我们品读《诗经》,还是会被作品里的主人公所打动,他们对待心仪的爱人,勇敢追求(《雎鸠》),对于逝去的爱情,敢于主动放弃(《氓》); 对待家国天下,更是铁胆忠心,为国杀敌,不惜牺牲(;讽刺当政者的贪婪和愚蠢,也是毫不留情(《硕鼠》)。
所以说,写作最大的技巧就是无技巧。
3. 保持一颗单纯的初心,回归单纯的心境,才会写出最美的文章。
受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和生存环境的影响,那个时代古人可能不如今人聪明,但绝对比今人简单敏感而富有想象力,他们保持着一颗童真之心,细腻地感悟着大自然,感悟着生命。所以他们的诗作,字里行间透着单纯美好。
在这些诗作里,自然界里的一花一草,都赋予了意义。山涧里的一株葛,水里的一颗荇菜,还有山林里鸟儿,猫头鹰,都有了象征意义,形象自然,毫不做作。我们在品读时,也要摒弃杂念,才能领悟到作品中那份纯真。
反观现在很多人写作,动机就不那么纯洁了,要么为了追求一夜成名,要么追逐利益,总想着尽快变现,致使路子走偏。
最近看到很多文章,写的都是《我是如何写作一个月,出版一本书的》、《我是怎样做到靠写作月收入过万的》等等,鼓吹金钱利益至上,起到了很坏的示范效应,让人无法安心写作。
我不反对有能力的作者通过勤奋写作,获得丰厚回报,但现在有些人急功近利,走捷径,成为商人贩卖文字,也许运气好,可能会成功,但在写作的道路上迷失本心,也终究不会走得太远!
在当下浮躁的现实里,静下心来读《诗经》,读经典,可以让自己平和,这就是我读《诗经》的一点肤浅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