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一幅2020年广东省高中阶段招生任务的图。
图片
各市平均起来,普高率大概是50%左右,这意味着50%的初中毕业生读不了普通高中,只能读职高或直接到社会就业。
国家近几年一直在加码调控教育,先后出了强制分流、发展职业教育、公立高中不接收复读生,取缔暑期一切校外培训等政策。
估计政府认为,过度的做题竞争对发展无益,还增加养育成本和焦虑,间接造成生育率低下。
以前有很多这类新闻:谁谁复读多年考上了清北复交。这几年看不到了对不对?
复读多年上名校,可能对个人命运有一定意义,但对社会来说毫无意义,因为名校名额是固定的,你上了,别人就上不了。如果人人都为争名额而复读,徒增社会资源消耗。
政府搞的是整体资源配置,它不会在意谁上得了名校,谁读不上高中,工厂招工那么难,读不好书还折腾什么,赶紧打工交税。
可家长们不干,有几个家长可以接受孩子上不了高中?那就拼命培训呗,超纲呗,得,校外培训也一刀切全停了,教育股都跌成了狗。
中国人对教育的执着程度很高,但可能高估了教育的作用。
我记得在九十年代末到千禧年初,国内很多人跑到发达国家打工、刷盘子,当时香港哪怕是一个保安都可以跑到深圳包二奶。同样的低端工作,在不同的经济体收入相差悬殊,这就是环境的作用。
当中国社会环境变好,很多人把生活改善归因于受了教育,而忽略环境因素让所有人受益,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
其实教育只不过是让一个人的上限变高,对下限的作用很有限,能搞学问、搞技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我在《小修罗:论教育和“内卷”。》中提出,最好把教育当消费,也是这么个理。
中产们很害怕下一代“阶层滑坡”,怎样缓解焦虑?
我在雪球发过的这条评论,或许可以用来做答案:
对成功定义多元化,得有人文精神,比如说经营一家“解忧杂货店”算不算成功?日本大量家族传承式的小产业,可能是一家咖啡馆、拉面店、小工坊、面包屋,用不着念大学就可以回家继承。大量文学和影视作品对此有细节刻画,你可以听听客人的倾诉,也可以临时雇用一个生活过不下去的困境人士,拉他一把,还可以给周围的小朋友们提供成长方面的帮助,让他们变得更坚强。这些店主难以获得世俗功利意义上的成功,但如果你从人文角度看,他们一生助人助己,幸福快乐,那便是成功。
V 信 公 从 号:小修罗投资
原文:小修罗:再论教育和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