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个社会孩子们越来越优秀,能在很小的时候就看懂前辈们的文章,但是看懂归看懂,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勤加思考,那么自己所了解的东西就如同一滩死水,不仅会越来越少,还会在一定的时间后发腐发臭。
失去对思想的敏锐度是由于缺少对感情活动的理解,最显著的一点现在的孩子普遍缺少广义上的同情心,而缺失同情心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容易被感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只觉得自己越来越容易被感动。这似乎是由于经历,又或是人本就是偏感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有多想成为理性的生物,都不能阻止这般的天性。
我原本也不容易被感动,甚至觉得这种感情是低级的,是羞于见人的,但是当我慢慢窥探到感动的大门时,我也无惧的,坚决的修正了自己的错误想法。我开始认同感动这种感情,无论是高兴的感动,还是悲伤的感动,不过对于我来说,通常让我感动的是悲伤的感动。
我开始看日本动漫,是我理解感动这个行为的契机。虽然中国人在近两百年对日本的帝国主义深恶痛绝,但是不得不说日本人体现在动漫里面的深层思想要比国产动漫普遍深刻一些。在日本动漫里面对于爱情的描写,通常会以时间的变换和空间的扭曲来叙述,这种手法会使得这个爱情故事有历史的纵深感和时间的厚度。而最后无论结局是否美好,有了这种厚重的压力就能使得感情炸开,而在行为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哭。
日本的儿童文化产品是动漫,而中国的儿童读物却很少听说有特别亮眼的。
那么为什么中国作家写出来的童话大部分都不那么广为人知?是写的不好还是受到了某些压力不能发表。
有些个人觉得不错的作品,却被部分家长以破坏儿童的世界观为由惨遭修改。或许修改真的能够改变一些事情,但是这样以“守护儿童心理健康”为由的修改,真的能守护他们吗?
这又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中国孩子有没有适合自己的童话。
一个国家有没有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决定了这个国家中孩子应该有的下限,若是年少时候看的全是《鹅妈妈的童谣》这种西方恐怖的儿童文学,那么这个孩子的下限就深不见底,如果孩子从小看的是《格列夫游记》这种奇幻类文章,他的下限就是一个有着天马行空想象的人。
中国孩子在不停的被外国文学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过于深刻现实主义小说所洗脑,又被国内偏青年的小说所影响。中国孩子需要的榜样不是玄幻小说里面的以一挡百的传奇人物,也不是武侠小说里面的无视法治的侠肝义胆,更不是言情小说里面的男欢女爱,也不是罪案小说的深刻人性,中国孩子需要的是弘扬团队精神,依靠团队之间的信任、配合与优秀的、勇敢的大脑而打破僵局的励志故事。
虽然在阅读故事中他们可能面对自己的恐惧但是他们能在作者的带领下凭借自己的能力战胜恐惧,虽然他们可能被文章中成人的观念所否认,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坚定自己的内心,最终找到真正的真理。这是中国儿童需要且缺少的读物。
那么外国孩子缺少读物吗?实际上是不缺少的,大部分的西方国家会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阅读现实主义的文章,这有利有弊,但是在大部分的西方国家这种利是要大于弊的,而在中国,由于我们国家的国情特殊所以过小的阅读现实主义文章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影响儿童的心理安全。
为什么不能拿其它国家的优秀故事来充当呢?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就拿日本来和我国作对比。去过日本的人,对于日本人的印象大致分为两种:有礼貌和思想开放。并且提到日本的文化类产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日本的动漫,并且日本动漫也可以分成两个元素,当然这两个元素是交叉关系。分别是:现实和爱情。
大部分的日本动漫都是在讲这两个东西,并且现实动漫中基本上会出现爱情的因素,而这一点也反映出来日本社会的潜在价值观。因为日本的土地资源少,劳动力少,所以在儿童动漫里面加入大量的爱情元素就可以给日本儿童设下心理暗示。不过重点不是在爱情这个元素上面,我最想说的是现实这个元素。
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在国际上有特殊的地位,而日本国民,大多在直面历史,而为了使得新一代的日本儿童知道战争的残酷阻止日本帝国主义思想的蔓延,日本的作家写带有现实元素的文章,会在其中加大对于战中和战后的描写。而且必要的时候,会牺牲主要角色,这是大部分中国作家做不到的。而这一点也是使主题深刻的手法之一,为了实现和平稳定,牺牲是必然的,虽然最后邪恶势力会消失殆尽,但是正义的一方也应该伤亡惨重。当然这种安排会使得部分习惯中国风格作品的人的感到不快,但是这样确实能给人深刻思考的契机。因为死亡,这个话题是异常沉重的,并且主要角色的死亡还会带有美好东西逝去的怀念和悲伤。而这股力量的强大会超出人类的预期,让人开放感官,有了更高的敏感度。
并且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在日本动漫里面我经常能看出,世界名著里面的名场面,并且一部分的日本动漫的原著,收到了东西方文学大家作品的影响。
这有引出了下一个思考点:为什么大部分中国青少年只看表面的画风美观而看不出来日本动漫作品背后的内涵呢?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缺少了对文学作品内涵的分析,只停留于表面的文字或者催泪的剧情,从而丧失对于文本深层挖掘的意识。我想到了两个原因:其一,中国的青少年在小时候的阅读量少,其二,中国的青少年在儿童时期没有获得理解文本深层内容的能力。
对于第一点我本人是深有体会,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问同学四大名著都是哪些?全班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一个重点高中的重点班里面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知道四大名著是哪些,这反应出的是中国的青少年阅读量严重不够的问题。
对于第二点,实际上是基于第一点的,但是也并不一定,因为改编后的文学作品并且受众是青少年,理解起来应该会更简单,而大部分的青少年都不具备这种阅读理解的能力。这样也使得中国青少年的思想都比较肤浅不具备形成良好价值观的能力。
所以对于改善这种问题,从儿童的阅读开始,应该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对于青少年的阅读应该有限制和推荐,在社会的引导下改善阅读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