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华北平原,紧靠黄河北岸,农作物一年两熟,主要种植冬小麦和玉米。每年夏秋两季的麦收和秋收是庄稼人一年中最繁忙也最欢快的时刻,小时候我们农村的学校不光放寒暑假,每年还会有两个星期的麦假和两个星期的秋假,为的就是方便学校老师和学生回家收割的。当然麦秋假是从寒暑假里匀出来的,城里上学的小伙伴们不要捉急,咱们总天数应该是一样的。
每年国庆中秋放假回家都会赶上一年一度的秋收,今年也不例外。2号回家,女儿看着邻居门外的玉米堆着实新鲜,久久地站在邻居门口看人家用电梯车一趟趟的往房顶运玉米,对了,我们那称玉米为“棒子”,为了迎合习惯以下“玉米”都改为”棒子”了。6号我们家棒子也运回家了,12车(拖拉机)棒子,把院里院外的水泥地都堆满了,女儿在姥姥家的棒子堆上结结实实的打了两个滚,还学会了扒棒子皮。十几亩地的棒子2个小时就收完了,这在小时候是想都不敢想的。
小时候秋收主要靠人工,棒子一熟,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爸妈割棒子秸,我和妹妹弟弟掰棒子,奶奶腿脚不好就在家负责全家人的伙食。现在机械化作业,只要天公作美不刮风下雨,收完棒子接着种麦子最快3天秋就过完了。小时候单是收棒子就至少得忙活半个月。先得拿着镰刀一颗颗把棒子秸齐根砍倒放成一铺铺,再挨着一根根把棒子从棒子秸上棒子玉米窝里掰出来扔成一小堆一小堆,掰完了还要把棒子秸一捆捆的绑起来,再码到拖拉机上一车车的拉回家留给牲口做饲料,完了还要把棒子zha也就是棒子跟用䦆头一个个从地里攫出来搂成堆运出去,这才算把棒子地的活干完,接下来才能耕地种麦子。
记得第一次下地干活是八岁上三年级那年的秋假,本来小孩对于放假是很开心的,第一次下地也是很兴奋的。妈妈分了一铺棒子给我们姐弟三个,让我们仨天黑前掰完就行,初次下地不知深浅的我们刚开始觉得这目标轻轻松松就能完成,于是唱着歌扑进了棒子地里。但是秋天的艳阳高照,越近中午越热,干了不到2小时脑袋就被晒出了汗,嫩闷闷的小手也磨出了泡,膝盖硌得疼屁股坐的酸……第一次觉得地头咋那么长,棒子咋那么多,一个个的什么时候掰到头啊,从此我们望着遥遥地头度过了一个漫长的秋假。后来渐渐大了,棒子掰得也越来越快了。十几岁以后爸妈也会让我们拿着镰刀去砍棒子秸,虽然手掌会被镰刀磨出一个个血泡但是看着身后倒下的一铺铺棒子秸,成就感也越来越大。
小孩子都喜欢过节,但是中秋节总是跟秋收撞在一起,所以小时候的中秋节都是在棒子地里度过的。那时候村里人都穷,过节也不舍得吃肉,买两斤月饼孩子们一人分一个中秋节就算过了,那时候的月饼好像只有五仁馅的。记得一年中秋节我们仨在地扒着棒子,临近中午太阳烤的难受就把褂子脱下来盖在头上遮阳,三人正抱怨着,忽听到地头有声音招呼我们,掀开褂子看原来是一早去姥姥家的妈妈回来了,在布兜里拿出几个豆沙月饼让我们吃,说是姥姥特意留给我们的,那是我第一次吃五仁馅以外的月饼,也是记忆中吃过最好吃的月饼,到现在依然钟爱豆沙馅。
后来上了初三尤其到了高中学业越来越紧张,学校不再放秋假,只能十一放假回家帮几天忙。现在,农村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再也不用一个个的掰棒子了,原来十天的活现在一天就干完了,当然现在孩子们的麦假秋假也被取消了。虽然农民们的劳动强度减少了,但是秋收的快乐丝毫不减,而我依然怀念那从棒子地里度过的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