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故事:一厘米主权的故事。
这是关于柏林墙流传最广的故事:
1989年2月5日夜,年仅20岁的克利斯尝试翻越柏林墙逃往西德,遭到东德5名守卫士兵的射击。
一开始,克利斯的腿部被卫兵因格.亨里奇击中。但是,因格.亨里奇以为没有击中,就将瞄准点抬高,继续射击。这一次命中心脏,克利斯当场死亡。
当然,他永远不可能知道,他是最后一个死在柏林墙下的逃亡者。他也不知道,两年后,那个卫兵因此被法院判处3年半徒刑。
因格.亨里奇的律师辩称他仅为执行命令,别无选择,罪不在己。然而,法官并不这么认为。法官说:“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最终,卫兵亨里奇因蓄意射杀克里斯而被判刑,且不予假释。
问题:良心是指什么?
良心指人内心的道德律,而非外在的命令或者社会规范。当社会规范会或外在命令与个人意愿需求相违背时,需要进行协调与判断,这就是所谓的道德两难法,类似于柯尔伯格的人生六阶段。
良心从何而来?
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他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证明。后来,荀子提出,人之初,性本恶。
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其实,它们并不矛盾。
因为性善说和性恶说的出发点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性善说中的“性”是指人性,性恶说中的“性”,包括了生物性在内。
孟子为性善说提供依据,即人心具有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四个善端都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说的,摒弃了生物性。因为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是不包含生物性在内的。当然,从今天的角度讲,生物性也不能称之为恶。
因为人不能凭借本能生活,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从道德的起源讲,道德源自最初的人际协调,如果在原始社会里,人都不能为他人着想,只顾个人利益,谁都无法生存,因为生产力水平极低。
也就是说,道德起源于人际的协调。
苏氏就是从本源处探究道德的源头,明确指出道德就是成为好人的愿望,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力量。积极与否,取决于是发展生命,还是抑制生命。凡是促进生命发展的,都是善,都是道德的。
恶是善的暂时性遮蔽,残忍是心灵麻木的表现,本质上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
也就是说,苏氏回到了道德的缘起处,重新进行审视,发现了道德指向生命的整体性。道德本来就是一种活泼泼的、积极向上的生命倾向。
后来,人们把其中的若干核心元素抽取出来,就构成了道德体系,例如公德与私德。或者分为底线,道德与美德。
再后来,人们建立了不同的道德理论来解释道德的本质,最有名的就是效果主义和动机主义,将道德动机与道德成的结果割裂开来,各执一端。这种割裂的结果是,我们忽视了道德不是一些被抽取出来的态度(例如诚实、善良,乐于助人等),而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成长结构的全部。我们平常所说的道德(品质)只是对这个整体从某一角度的命名。也就是说道德只是生命的整体成长,从生命的整体出发,因为道德的本质是促成生命的整体发展。
这对我们的启发在于,生命整体处于发展的状态时,纪律问题就比较少,反之,纪律问题就层出不穷。所以,我们要改善班级纪律,应该适应积极管理,标本兼治,从开发课程入手,引导学生在不断挑战中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纪律问题就会因为聚焦在美好事物上面,而退居次要地位,甚至隐匿于无形。
网友评论
期待道德讲堂开讲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