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楚人两次被拒于郑国城门外,第一次楚人很配合,或许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大国风范,亦或是大喜的日子精神愉悦,所以就没和郑人计较。
第二次,当公子围要带着精锐部队进城举行“亲迎”之礼时,再一次被拒,这次公子围不高兴了,他派太宰伯州犁前去和郑人交涉。
伯州犁的一席话看似谦恭、委婉,实则是言辞犀利,话里有话,绵里藏针,似有一种威胁的味道。
伯州犁的言外之意就是,这桩婚事是郑国国君亲赐的,郑欲借此“和亲政策”向楚示好,以改善两国关系;于楚国而言,同样是桩好事,可以借此巩固发展与郑的友好关系,共同抵御来自中原霸主——晋国的威胁。
而且,我们的公子围对待这桩婚事也非常重视,亲自到祖庙祭奠,遍告列祖列宗,可见其重视程度。
我们公子围对此事如此看重,态度严谨、郑重其事,而迎亲之礼竟然在荒郊野外举行,这实在是“非礼也”。
你们这样的待客之道,让我们公子围情何以堪,颜面何存,如何向楚国的列祖列宗交代。
这样,公子围就无法继续担任楚国宰相,更无颜面对楚国的祖先,现在摆在公子围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宣战,这是刺裸裸地威胁啊!
郑楚两国实力相差悬殊,来硬的恐怕不行,但若是服软,就会让楚人的阴谋得逞,这样一来,离郑国灭亡也就不远了。
在这样的危机时刻,郑国不得已开启了第三道危机应对预案:把话撂在桌面上,挑明了说。
子羽曰:“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小国失恃而惩诸侯,使莫不憾者,距违君命,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惧!不然,敝邑,馆人之属也,其敢爱丰氏之祧?”
子羽说:“小国本身没有罪过,但是如果依靠大国的善意而不加防备就是罪过。”
“我们本打算依靠大国使自己安定,而大国却包藏祸心前来图谋我国。”
“我们害怕的是,我们小国失去了依靠,而致使诸侯心怀戒备,他们引以为鉴,全都怨恨大国,违抗拒绝贵国国君的命令,从而使大国的命令不能贯彻,无法施行。”
“不然的话,敝邑就等同于贵国的宾馆,岂敢爱惜丰氏的宗庙而不让入内?”
这里出现了一个成语“包藏祸心”,说的就是楚国是怀揣着一颗害人的心,来郑国图谋不轨的。
于郑国而言,现在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话实说,把自己的担心和顾虑和盘托出。
而子羽的这番话更是一针见血,正中楚国要害。
子羽不仅站在自己国家立场上讲明拒绝的理由,更重要的是,他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是为了维护你霸主的权威而拒绝大部队入城,免得造成严重后果,从而影响你大国的声誉和名望,让大国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受损。
子羽态度不卑不亢,话语八面玲珑,让楚人无言以对。
而就在子羽与楚国交涉的同时,郑国已经进入一级战备部署状态,在子产执政时期,郑国的国防力量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的,如果楚国来硬的,郑国上下就会孤注一掷,到时候,楚国也未必得到多少甜头,闹不好,够他喝一壶的。
楚国自知阴谋已被识破,便无话可说,于是与郑国达成共识,双方各让一步。
伍举知其有备也,请垂櫜而入。许之。
伍举知道郑国有了防备,于是请求倒悬弓袋入城,也就是把弓箭放到城外的营地里,空手入城,郑国人同意了。
故事的结尾,虽说不是皆大欢喜,至少也是相安无事。
一场外交危机解除了,郑国和楚国继续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友好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再一次被子产的睿智所折服。
子产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然知道了对方的企图,就不再藏着掖着,而是直接把事情挑明,直接戳破对方的野心,撕掉那块遮丑布。
如果继续讲客套,就会一直僵持下去,楚人就会抓住婚事的礼节不放而纠缠下去,这样郑人就会处于被动局面,最后因为理亏而中了楚人的圈套,最终任人宰割。
所以,对于谈判,有时候打开天窗说亮话,或许更有利于将智慧和能量集中在事物的实质面,虚与委蛇反而是自缚手脚。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