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坑~上

作者: 青梅煮酒cmh | 来源:发表于2022-02-25 03:33 被阅读0次

    三角坑儿——上

    ~抬头观今,低头思古

    ———— 二物件儿

    我的老家在河北赵州龙化村,那里地处华北平原,有句诗云,赵州桥东,有村南龙,无山儿豪迈,无水女柔情,祥云伴日月,群星耀苍穹————(作者chen ming hui)

    我们村的东面有一个大壕坑。这个大坑不是天然的,是祖祖辈辈的乡亲们,盖房子垫院里取土挖成的,坑深十丈,方圆一里,壕坑呈不规则的三角形,老乡们都叫它三角坑儿,

    坑内地势,基本平坦,偶尔有几个三尺深的小坑儿探入地下,那是今年盖房的农民取土的杰作,再过一个夏天,这几个小坑儿就会被上面冲下来的混浊的泥浆填平,由于三角坑儿地势最低,它实际上成了我们村的蓄滞洪区,

    每年夏天,如果下了大雨,我们就会说,这几天下了多大雨呀,三角坑儿进了几尺水了?如果连续下了几天的暴雨,大人们连看都不看就会说:三角坑里的水快满了,小孩子们谁也不能往那里边走,走到那里边就淹死了!

    每年夏天,睡觉之前,爸妈都会伸出手来,拿指甲,划一下我们的后背,如果出现了一道明显的泥水的印记,他们就会拿起荆条,瞪起了双眼,使劲抽了下来,每抽一下,皮肤上就鼓会起一条带血的印记。他们一边打一边说:“谁让你到三角坑儿里耍水儿去了……说过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看我不打死你……看我不打死你!”

    父母们的害怕是有原因的,前几年我们的一个同学狗娃,就是在三角坑儿里淹死的,当时我们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有我们知道,他是我们村里水性最好的小孩,每年夏天的中午,吃过午饭以后,天气炎热,大家都睡不着,他就带着我们几个喜欢耍水的人,悄悄的走到三角坑儿,他把衣服脱了放到坑边儿,扑通一声,就跳了下去,眨眼之间,就没有了踪影,过了十多分钟,他就会突然出现在,对面的柳树下,洋洋自得的和我们招手,炫耀着他那高超的扎猛儿技能。

    我这个人一直就很笨,不会游泳,也从来不敢下水儿,就会紧紧抓住,坑边的柳树根儿,慢慢的滑了下去,在水里边泡会儿,凉快凉快就赶紧上来,热了接着下去……

    我们村儿,那时也没有自来水儿,更没有淋浴。我在三角坑里,耍了会儿水,就会跑回家里,从水瓮里舀几瓢水,倒到洗脸盆里,再把毛巾放到盆里弄湿,然后拿出毛巾,在身上蹭几下儿,前面擦的挺干净,后背怎么擦也够不着……

    所以每次耍水儿回来,总是会被大人发现,我也知道,耍水儿不安全,可是我总是管不住自己,天那么热,又没有空调,又没有电扇,怎么办呢?总得凉快一下吧,那么多小孩做伴儿呢,又有几个耍水的高手,就是有点儿小的意外,也会有人救我的。抱着这个侥幸的心理,我一次又一次的,泡到了水里,一次又一次的被打的后背通红……

    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晌午,我们正在学校里上课,我总是看到狗娃的座位空着,也不知道他上哪里去了,也没有听说他请假,本来有数学老师的课,也不见数学老师过来上课,也没听说过数学老师请假,下课以后才知道,狗洼晌午带着两个小伙伴儿,去三角坑儿里耍水儿去了,刚开始大家玩的都挺高兴,忽然两个小伙伴儿发现,狗洼有点儿不正常,身子一点一点的往下沉,胳膊也不动,腿也不动,好像是抽筋儿了一样,转眼之间就没了踪影,两个小伙伴不会扎猛儿,也救不了他,赶紧跑回学校,找数学张老师(张老师从前是师范里的游泳健将,他既善于游泳,又擅长溺水抢救)

    张老师听到后,心急如焚,飞一样地跑到了三角坑儿,衣服都没脱,扑通一下,跳了下去,一把把狗洼拽了出来,拖到了三角坑边上,然后开始对狗娃紧急抢救,倒出了灌进狗娃肚子里的水,清理了他嘴里的杂物,立即对他进行了抢救(反复做了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然而最终也没有把狗娃从死神那里拉回来,……后来听说,有污水呛到了肺里,这是谁也救不了的……

    说实在的, 三角坑儿的景色并不美,低矮的柳树,混浊的水,一条泥泞崎岖的小路,走过了一辈又一辈,

    大年过后,万物回春,新柳吐絮,嫰枝发芽,伴随着淅淅沥沥的春雨,许多不知名的小草的嫩芽从湿润的泥土里钻了出来,由于三角坑儿,地势最低,成为了村里的蓄滞洪区,雨水冲下了无数的草籽儿,使三角坑儿里永远生长着赵州土地上最丰富的野草,并且这里,从明朝初年到民国,再到现在,几百年来从未有人开荒,锄草,

    明朝之前的事,和我们村儿的人关系不大,因为我们是明朝迁民的后代。遥想当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南下伐宋,对赵宋王朝和华夏民族,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疯狂屠杀,灭宋以后,建立蒙元,民分四等,蒙人最高,汉人最低,蒙人杀一汉人,可以一驴低命,沃野千里却被蒙古贵族,跑马圈地,汉人蜗居在贫瘠的荒野,苟延残喘,好的年景,勉强度日;若有旱,蝗,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元末,华北久旱,天如下火,地如炮烙,飞蝗蔽日,民生涂炭,饥民揭竿而起,遍地狼烟。元相脱脱,统精十万,四方平叛,大军所到之处,劫民财, 掠牛马 ,壮民充军,老弱充饥,对汉民,所居住之所,拔其地,屠其城,太行山下,黄河两岸,,十户之村,亡其七八,万里沃野,遍地白骨,燕子归来,无处可栖……

    1367年,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统兵二十五万,北伐讨元,在长城内外,黄河两岸,和蒙元王朝,进行了无数次殊死的血战 ,大战过后 一切归于沉寂,野露白骨,田无耕夫, 黄沙漫漫, 衰草凄凄,《明史》太祖叹曰:“中原诸州,元季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为了巩固边塞,以御残元,明太祖,派遣诸子,镇守九边,拱卫大明,从渤海之滨到戈壁大漠,依次是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共设九藩……

    四子朱棣,统雄兵三万,就藩幽燕,史称燕王。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皇长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新皇登级,挥刀削藩,朱棣不满侄儿的削藩政策,发动靖难之役,统精兵三十万,挥师南下,和建文帝的百万南军,在中原大地,展开了殊死决战,虽然最后燕王成功夺位,君临天下,但是作为双方大军数年鏖战的疆场,白骨遍野,十室九空……

    为了恢复农业,发展经济,均衡人口,巩固边防,大明王朝,自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年里先后十八次,向北移民,并派遣十万人马督办移民事宜……

    《大明律》规定,四口之家留其一,六口之家留其二,八口之家留其三,强迫山西、江淮等地的大量人口外迁,再经过山西省洪桐县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最后分散安置到华北各地。

    并且《大明律》还规定,北迁之民,兄弟二人不能安置在同一村里。所有被安置的迁民,即时编入户籍,居家躬耕,严禁远游经商,一经发现,轻者坐牢,重者杀头。

    遥想八百年前,大明洪武皇帝,一声令下,大小官吏,闻风而动,转瞬之间,数万大军云集村外,合围孤村, 凶狠的官差,逐家紧逼,下令即刻动身,被抽的儿郎,叩头在地,泪别父母,装上一把,家乡枯井的泥土,永做纪念。慈母含泪,端来铁锅,父亲大人把锅高高举起,使劲儿摔成几片,大家各取其一, 以谋多年以后,亲人相认 ,(也许,这就是铁哥们的由来)

    骨肉分离,万分难舍,经此一别,永难相见,但!官命难违。泣泪登程,分开的时候大家也就是:七八岁……十几岁……二十几岁,他们有的知道自己的名字,不过不一定会写,有的由于年龄太小,家里没有起名,只有个小名。相认的时候,也许就是八年后……八十年后……八百年以后……

    尽管他们不一定知道亲人的名字,尽管前途漫漫,再次相见,机会渺茫,但是他们仍然不愿放弃最后的一点希望,回到家乡,找到兄弟,找到亲人,是他们永远的梦想……

    在钢刀的威逼,和皮鞭的驱赶下,北迁之民悉系其手,牵之而行 若被牵者内急 ,则大喊:“官爷速来,小人内急,请歇队伍,暂解吾手,方便一下。”当时捆绑两条胳膊叫大绑,捆绑一条胳膊小绑,官差担心迁民带绑套走,所以还把已经捆绑起来的人,用绳子系在一起,要走都走,要停都停,如果一个人想要方便,首先得报告官差说:报告大人,小人内急,小人内急,请大家暂歇,请大人把小人的手解开,小人要小便一下(或者大便)……

    时光荏苒,星移斗转,弹指之间,八百多年过去了,明初迁民,已在北方,繁衍生存了几十代,时光如水,洗净了他们对故土的记忆,冲走了他们心里,残存着的祖先的模糊的模样,只有“解手”这个词,流传了下来,解大手:大便;解小手:小便……

    漫漫长路,艰苦远行,带着无限的痛楚,无限的迷茫,他们不知道会走到哪里,不知道要走多远,,头上风雪交加,脚下荆棘塞途,天上月亮不明,地下道路泥泞……

    也许是在洪洞县的大槐树底下,停留的时间最长,也许是漫漫长路,没有知音,只是听到老鸹凄凉的叫声……一路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没注意良辰美景,没闻到花香鸟语,只记得老鸹…哇…哇…哇…哇…哇…哇…哇…

    “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 ,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一曲民谣流传千古,道不尽,迁民的辛酸……

    现在,数以亿计的人都说,祖上是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底下迁过来的,我却不敢苟同,区区一个老鸹窝底下,怎能迁出几十万人,那得多大一个槐树,多大一个老鸹窝呀?就算把当时洪桐县的人都迁出来,能有多少?具体迁民情况,众说纷纭,不再多讲……

      三角坑——下

    就此止笔,休息几天,再写三角形下部

    ————赵州人,陈明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角坑~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tx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