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战国时期的骑兵(1)
一、战国起始时间的诸多版本:
战国早期各方势力局势图1.文献上起始时间的分歧:
我们常讲的春秋战国时期,从起始时间上目前是存在诸多分歧的,其中分歧的关键点在于战国的准确起始时间。其中的难度主要在于诸多文献时间上的不一致,《春秋》记事止于公元前497年(《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止,);《左传》止于公元前468;《史记*六国年表》记战国诸事始于公元前475年;《资治通鉴》记战国诸事则始于公元前403年,这是以文献为依据,在划分起始时间上的分歧。
2.政治事件上起始时间的分歧:
这个分歧主要体现在开始时间上,结束时间因为秦一统天下,时间在公元前221年这个是没有疑问的。一说起始时间是在公元前476年,政治事件是周元王在位期间,越王勾践攻灭吴国后,正式成为一方霸主,以春秋五霸的形成来划分春秋与战国(但是春秋五霸历来有多种说法:《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所以这个划分方法,不严谨的!)
三家分晋,分家,分家!第二种划分的时间是公元前453年,政治事件是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赵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三家灭智,标志着战国时期主要七国的形成,以此为依据划分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时间段。
第三种划分方法是公元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接受了周天子的赐命。三国才正式成为诸侯国。不再与晋国以君臣之礼相待,从形式上彻底造成了韩、赵、魏三国的独立。但是这种划分依据也是有硬伤的,因为这时的晋国并未彻底灭亡。直到公元前376 年,韩、赵、魏三分晋地,才成为各自独立的诸侯国。
所以基于此,本书采用的是陈恩林先生的观点——选用政治事件划分里的第二种划分时间段,作为下文诸多时间段的时期,即战国时期起始于公元前453年,终止于公元前221年。既是因为这种划分依据符合相关文献的记载(年代上有依据),也是因为三家灭智,从实质上造就了战国七雄的产生,对随后的历史进程影响力远远大于形式上,不再遵守君臣之礼。
二、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各方势力对比:
相传中国古代曾有万国之称,商朝初年有国,号称三千,周朝初年尚存“千又八百”,春秋初年有国一百六十余个。后来,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融合,到战国时期,就只剩下七个大国,十余个小国及数十个少数民族方国部落。这时的大国有:秦、楚、齐、韩、赵、魏、燕,小国有:宋、越、郑、鲁、卫、莒(jǔ)、邹、杞、蔡、郯( tán)、任、滕、薛、费等,周王室名义上还存在,但是实际上已经沦为小国,只占据着洛阳周围数十城邑;在大国、小国中间的缝隙地带及诸国最外围还零星分布着数十个少数民族方国部落,这些部落有:义渠、绵诸、獂(huán ) 戎、姜戎、东胡、林胡、肃慎、匈奴、楼烦、夜郎、且兰、滇、昆明(对,你没有看错,就叫昆明!)、巴、蜀、瓯(ōu)越、闽越、南越、淮夷等。
这么多势力挤在一起,想要和和美美地过日子,显然是不现实的!在战国二百三十余年的时间里,有据可查的战争就多达二百多次,(战争的规模大于战役,战役的规模大于战斗),战役,战斗更是数不胜数,为什么叫战国,不就是因为天天打仗吗!
三、战国时期主要七国中骑兵数量的对比:
由于存世资料有限,现在我们只能根据一些零星的文献记载去推测战国时期主要七国中骑兵的数量。相关依据是《战国策》
“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楚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赵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魏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燕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摘自百度百科)
当时的纵横家们在游说言语中,已经把骑兵当作一国的重要军事力量,但是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纵横家们在游说中是否对各国军力注水或者缩水,这个问题无法考证。直白些说,就是我们现在没办法证明这些数据是不是别人吹的牛皮被记录下来了!所以这个数据只能是作为一种参考。即便是仅仅作为参考,这些记录已经很珍贵了,因为实在是没有太多资料记录当时各国骑兵的数目这个问题。
秦、赵、楚两国在当时拥有数量最多的骑兵,万匹。然后是燕国,有六千匹,接下来是魏国,有五千匹。齐、韩两国骑兵的数量,《战国策》中并未提及,但是依据其它诸多资料,可以推测,齐、韩两国也是存在骑兵的,只是数量比较少,两国骑兵战力与上面五国存在明显差距,难称强师,弱旅比较合适。
四、制约战国时期骑兵发展的原因:
1.稳定的产马区: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马匹多是驾车的驽马,长于挽驾,在耐力、爆发力、体型上都不太适合作为骑兵的战马使用。所以各国想要发展骑兵,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得有稳定的战马供应源——产马区。
中国古代各个产马区大约形成于春秋时期,但是并不稳定,不稳定的原因就是战争。经过战国时期各国不断地兼并,直到秦一统天下,各个产马区才算第一次稳定下来。(终于可以安静地生生马了!)
《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豫州兖州(今河南、山东省大部)畜宜六扰,雍州(今陕西、甘肃、宁夏等省)畜宜牛、马,幽州(今河北省境内)畜宜四扰,并州(今山西省境内)畜宜五扰,(六扰:指六种家畜,分别是马、牛、羊、豕、犬、鸡,马是第一位。)
这些产马区的记载,从疆域上隶属于齐、秦、韩、魏、赵五国,所以这五国是具备战马供应能力的,而燕国地处中国北方,疆域包括“渔阳、北平、辽东、辽西、上谷、等等”又毗邻北方游牧民族,身处天然的北方产马区,马匹是不缺的。《战国策*赵策》记载“燕必致毡裘狗马之地”,足见当时的燕国是以畜牧闻名于世的。
秦占据了楚国西南产马区的疆域示意图七国当中唯一马匹来源不足的,就是楚国了。楚国疆域内仅有西南产马区和东南产马区,西南产马区位于巴蜀地区(后期巴蜀被秦占据,楚国失去了这一产马区),东南产马区在吴越地区附近,这两个产马区的马种多低矮,作为战马使用略显不足,但是这并不妨碍楚国,通过战争和贸易方式,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
以上这些产马区中,马匹各方面素质最适合作为战马使用的,是赵国境内代地地区所产马匹,《战国策》多次提及赵国代地马匹之良;以上产马区中,最善于驯化马匹的,是秦国与燕国。秦国自祖先非子时,便为周王室养马,驯养马匹的历史非常悠久,善于养马驭马的传统和适于马匹生长的环境,使得秦人在马政管理和应用马匹于战争中的能力非常突出(后面要讲到的马政,秦国在这方面堪称一绝!),燕国因为地理位置上更贴近北方游牧民族,对马匹驯养上也有独到之处。
将战国时各国产马区与战国时各国骑兵兵力对比,综合分析一下,你就会发现,秦、赵、燕,三国之所以能够在骑兵队伍数量上领先,绝对是跟身在产马区有直接关系的!
(这个章节距离上个章节的时间有些长了,原因是为了查阅大量资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很多可能很细微的文字,都要仔细查找资料,力求有理有据。让各位忠实的粉丝们久等了!豆浆骑兵:带你领略原汁原味的古代骑兵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