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舌尖美味
小摊贩的吆喝

小摊贩的吆喝

作者: 笔若莲花 | 来源:发表于2023-08-19 17:04 被阅读0次

难得在周末晚上陪爱人闲逛。

周边好几个各种类型的大型夜市好不红火,我俩向来不怎么在这种夜市购物,也不吃东西,就是喜欢这种各种小商品、特色美食、荧光棒、霓虹灯、充满活力蹦蹦跳跳的年轻人汇集的氛围,真真切切的市井生活与文化。

夜市的买卖必须有吆喝,我还非常喜欢听各种吆喝。

多年来,我发现一个现象,或者规律:吆喝是地域文化最活灵活现的体现,比如,本地的吆喝大多数是周边地市的方言,稍微仔细听一下,还可以分辨出具体是哪个地市的话,有些甚至可以知道是哪个地市哪个县的话,这就给逛街增添了不少乐趣。

几次和爱人猜某个卖东西的人口音是哪里的,当然要问那个人是哪里的,不能唐突地问,要先问小商品,一般情况下还真得花钱买一点,再找机会搭讪问哪里人,我几乎是全胜,我在这方面还是有些特长的,这一点也是让爱人对我为数不多的佩服的地方之一。

除了方言的特色,还有一个发现,就是东北、西北地区的吆喝差别非常大。

我从小是在东北地区长大,高中毕业后来西北地区上学、工作至今,按说在西北地区居住生活的时间圆圆大于在东北地区,但是就语言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全是东北普通话,东北话和西北话在发音区、音调、音色差别很大,我认为这都不是最大的差别,各地区的差别也大都如此,最主要的差别是,东北话更幽默,更形象生动,有感染力,就是代入感极强。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卖一样的东西,西北地区(仅限于我亲眼所见的)直接说“卖+物品”,有些时候直接说物品,“卖”也不加,简单明了。而东北人,很大概率会加很多修饰语,如果有好几种物品,大概率会编一段顺口溜,诙谐、生动,印象深刻。

在编顺口溜、打油诗这方面,全国各地真没有比东北话更强的,东北话的押韵是非常厉害,其他地方的方言的押韵,放在普通话里面不一定是真的押韵,比如,此地人打麻将时经常说一句话:“门前碰,比猪笨(ben)”,这句话用普通话说是不押韵的,但是此地人就能说出来押韵的声音:“门前碰,比猪笨(beng)”,这主要是前后鼻音的区分方面,这种情况还是本地人非常主要的发音特点,而东北人还是比较标准一些。

有时候边走边和爱人说:“如果是我卖这些东西,肯定好好编排一下语言,编成顺口溜,顾客听着有意思,自己也觉得不枯燥。”

爱人说:“是不是这个地方气候干燥,语言也就简洁枯燥?”

这思维比我的还发散一百倍!

随意走在夜市里,在光影与吆喝声中,品味生活与文化,挺好哒。

相关文章

  • 爷爷和他的花生地

    又到了花生上市的季节,楼下的小摊贩吆喝着:“五香花生喽……免费品尝不要钱……”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香味,我不...

  • 一路拍照一路花

    早起,收拾完毕去上班,路上各种花都开了。这里的人们起的比较早,早早摆摊了,各种小摊贩吆喝声不断。 这里的植物太多,...

  • 随便写写

    拖着行李箱走在小城的路上,路边小摊贩的吆喝声,那熟悉的乡音,那熟悉的味道,这是自己的家乡啊,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地方,...

  • 吆喝吆喝

    书房里看书的间隙,楼下传来回收旧手机、旧电视、旧洗衣机……的吆喝声,听着像录制好的声音,这个时代想听原声还真是久违...

  • 游离 第一章 变数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撒下,小镇里已经开始已经开始了叫买声,小摊贩们在街角巷口此起彼伏的吆喝着,为这个偏远的小镇增加了...

  • 那个夏天

    六月的夏天,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马路上发着白光,小摊贩不敢吆喝,商店门...

  • 那个冬天,谢谢你温暖我

    每年冬天,当夜幕一点点降临的时候,小摊贩们也开始奋斗的日子,他们会支上摊子,吆喝着,食物的香味渐渐弥漫。 而我的热...

  • 城市秉烛,掩卷长吁(一)

    六七点的扬州,像极了九十年代的市井。老房子、窄胡同、烧烤炭火……步行街的石板路颠簸,小摊贩一路吆喝,我们的车轮印轧...

  • 上元佳节初相见

    上元佳节,傍晚,桐城的十里长街早早的摆满了花灯,流光溢彩,热气腾腾的元宵在小摊贩的锅里上下翻滚,吆喝叫卖声不绝于耳...

  • 心甘情愿给骗子饭钱

    东西一条街的早市上,人来人往。小摊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水果蔬菜应有尽有。 早市南有一巷,巷子西边有一棵大树,大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摊贩的吆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uj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