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在周末晚上陪爱人闲逛。
周边好几个各种类型的大型夜市好不红火,我俩向来不怎么在这种夜市购物,也不吃东西,就是喜欢这种各种小商品、特色美食、荧光棒、霓虹灯、充满活力蹦蹦跳跳的年轻人汇集的氛围,真真切切的市井生活与文化。
夜市的买卖必须有吆喝,我还非常喜欢听各种吆喝。
多年来,我发现一个现象,或者规律:吆喝是地域文化最活灵活现的体现,比如,本地的吆喝大多数是周边地市的方言,稍微仔细听一下,还可以分辨出具体是哪个地市的话,有些甚至可以知道是哪个地市哪个县的话,这就给逛街增添了不少乐趣。
几次和爱人猜某个卖东西的人口音是哪里的,当然要问那个人是哪里的,不能唐突地问,要先问小商品,一般情况下还真得花钱买一点,再找机会搭讪问哪里人,我几乎是全胜,我在这方面还是有些特长的,这一点也是让爱人对我为数不多的佩服的地方之一。
除了方言的特色,还有一个发现,就是东北、西北地区的吆喝差别非常大。
我从小是在东北地区长大,高中毕业后来西北地区上学、工作至今,按说在西北地区居住生活的时间圆圆大于在东北地区,但是就语言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全是东北普通话,东北话和西北话在发音区、音调、音色差别很大,我认为这都不是最大的差别,各地区的差别也大都如此,最主要的差别是,东北话更幽默,更形象生动,有感染力,就是代入感极强。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卖一样的东西,西北地区(仅限于我亲眼所见的)直接说“卖+物品”,有些时候直接说物品,“卖”也不加,简单明了。而东北人,很大概率会加很多修饰语,如果有好几种物品,大概率会编一段顺口溜,诙谐、生动,印象深刻。
在编顺口溜、打油诗这方面,全国各地真没有比东北话更强的,东北话的押韵是非常厉害,其他地方的方言的押韵,放在普通话里面不一定是真的押韵,比如,此地人打麻将时经常说一句话:“门前碰,比猪笨(ben)”,这句话用普通话说是不押韵的,但是此地人就能说出来押韵的声音:“门前碰,比猪笨(beng)”,这主要是前后鼻音的区分方面,这种情况还是本地人非常主要的发音特点,而东北人还是比较标准一些。
有时候边走边和爱人说:“如果是我卖这些东西,肯定好好编排一下语言,编成顺口溜,顾客听着有意思,自己也觉得不枯燥。”
爱人说:“是不是这个地方气候干燥,语言也就简洁枯燥?”
这思维比我的还发散一百倍!
随意走在夜市里,在光影与吆喝声中,品味生活与文化,挺好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