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只知多巴胺,中年才懂内啡呔

作者: 海容姐成长记 | 来源:发表于2023-10-08 16:53 被阅读0次

多巴胺与内啡呔都是人体内负责产生快乐的激素,但两者从存在的部位、产生的机理和作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通俗地说,多巴胺是一种即时满足,而内啡呔是一种延迟满足;

多巴胺是依靠获得外在某种物质而产生的一种快感,而内啡呔是自身通过持续某一行为后产生的一种身心愉悦的满足感;

多巴胺是一种容易获得的短暂得快乐,而内啡呔难以轻易获得,必须要经历“先苦后甜”的过程;

属于多巴胺的快乐就比如得到好吃的、好玩的之后的爽感,属于内啡呔快乐就比如跑步、读书,过程会很痛苦,但完成之后产生的“战胜自己、征服困难”的那份满足感及松驰感,能让你形成一种积极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让你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不慌不忙地将眼前的生活过好。

人的本性都是“趋易避难”的,没有人天生爱吃苦,谁都期望一生平顺通达,一直享受多巴胺带来的快乐,没有谁会一开始就有意放着多巴胺的快乐不要,偏要找寻内啡呔的快乐。

但是,生而为人,不可能逃避得了烦恼,每个成年人都有各自不为人知的辛酸,特别是人到中年后,工作、家庭各方面的压力俱增,内心时常上演着“在崩溃中自愈”的戏码。

这时,如果仅靠多巴胺的刺激,那短暂快乐后的茫然,有时可能会让人因找不到存在的意义而自暴自弃,被命运牵着鼻子走。这时,唯有驱动内啡呔,让人产生内在的力量一路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以我自己为例,48岁以前,只懂多巴胺的快乐,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外在物质的得失与否上,因为总是拿自己没有的跟别人拥有的比,所以总觉得幸福是一种传说。

48岁时经历过一件让我认知觉醒的事后,痛定思痛,决定转向追求内啡呔的快乐。

通过两年的工作之外时间早起—读书—运动的自律生活,享受到了内啡呔带给我的那份平静的喜悦,这份内在的喜悦感让我以更大的视角善眼看世界,曾经毫无所感的周遭的一切,如今在我的眼里,一草一木总关情,幸福获得感随处可得。

曾经因为得不到多巴胺的快乐,在20岁参加工作时,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产生的失落感,而有“一切都太迟了”的感概,以致得过且过、消极度日;

现在因为有了内啡呔的快乐,50岁了还觉得是最好的年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愿意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每天一点一点的精进自己。

回望自己的心路历程,自认为拥有内啡呔的快乐是每个成年人必备的能力,因为它所带来内心的丰盛能让人变得独立且坚强,享受孤独且安全感俱足,从心底生出一副抵御外在风雨的铠甲。

内啡呔虽然是人体自带的激素,但它不能凭空产生,需要你通过一番努力才能激发它产生作用,它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能力,习得了它,你的人生之路就犹如加了一道防护墙,不管遇到再大的风浪,都能因这道防护墙变成“润物细无声”,让你始终以积极的心态笑对人生。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获得内啡呔呢?我们可以学着做这五种人:

一、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我们都有体会:当心情愉悦时,周围的一切都是明媚的,做任何事都充满干劲。而当心情烦闷时,看哪哪都不顺眼,别人无意的一句话可能成为你情绪暴发的出口,于是,你不加控制跟别人发生争执。结果,不仅伤害了彼此的关系,而且产生的坏情绪同时也杀死了你体内的健康细胞,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你的健康。

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不仅体现一个人的修养问题,更能在我们身处低谷时,不乱阵脚,有迅速向上爬的能力。

有个故事说的是一条饥饿的蛇爬进农场寻找食物,身体不慎被地上的锯子割伤,它愤怒的转过身去,一口咬住锯子。结果锯子丝毫无损,自己反而被割伤了嘴。

蛇愈加愤怒,红着眼睛冲上去用尽全身力气把锯子缠住,结果没有伤到锯子分毫,反倒是害死了自己。

蛇至死也没有明白,杀死它的并不是锯子,而是自己失控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事情本身压垮,而是因控制不住情绪后冲动做出的决定所拖累,以致付出无法挽回的代价。

当拥有了稳定的情绪,我们就有了“春风化雨、劈山凿河”的能力,就算身处险境,也能为艰难的局面开辟出一条柳暗花明之路。

二、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

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学习就是为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让自己过安稳的日子”的观点,这样的认知让我们以为学习就只是学生时代的事。

诚然,一份稳定的工作,能让我们在经济上有一份安全感,但经济上的安全感,并不足以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难题。

在鸡汤文里常看到,劝解人走出情绪内耗的方法就是放下此事或此人,从事件中走出来,只要不是文盲都看得懂。可是,将一件事或一个人从心里放下,并不是如将身负的一件事物从身上卸下就了事那么简单。

你知道要放下,但你做不到放下,知道而做不到,烦上加烦。

鸡汤文教你放下,就如同小学时做数学题目,老师告诉了你一道题目的答案,但如何得出这个答案的,它并没有讲清楚。

就算老师给你演示了做这道数学题目的经过,但由于老师讲得方式在你的理解能力之上,你根本听不懂。

为什么我们总是知道却做不到,这就关系到一个人认知水平高低的问题,认知就是一个人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

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事情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你对事情本身的解读。

认知水平低的人,稍遇到点不顺心的事就烦燥不安,对外部环境各种指责以致变得颓废消极;

而认知水平高的人,再大的事在他那儿都是小事,他会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找出事情积极的一面,让自己以轻松的心态积极面对,把低谷期当作默默积蓄能量的机会。

同时,事情的好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大家都知道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问题。

发生了好事,如果你忘乎所以,好事可能是祸事发生的前奏;

发生了坏事,如果你能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加以改正,那坏事最终成为你努力向上的动力。

发生的事情是好是坏,好事坏事之间如何转化,这都跟你的认知密切相关。

认知的提高,除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多可以提高外,关键是要有一直学习的能力。

不学习,父辈及周围人的认知就是我们的认知,这种认知就像是井里的青蛙看天空,永远看不到完整的天空,就像是一个人行走在幽暗中间,永远没有光明在前面指路,最终失去前进的方向。

而一直学习的人,他遇到的问题和没遇到的问题,往哲先贤们都经历过,在他们的著述中都有解决的方法,这样,当遇到困境时,他会借用先哲们的智慧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个问题,不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潭走不出来。

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除了能让我们生活得充实外,还能让我们更容易获得快乐的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不断地学习提高认知后,当你遇到问题时,就不会再习惯性的怨天尤人,而是会主动向内求,反思自己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怎么改进。

当你凡事先向内求后,过去那种“命运待我不公”的不平衡心理,会变成一种“只为问题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积极心态,从而让获得快乐的能力日益增强。

三、做一个活在当下的人

活在当下是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那到底怎样才算是“活在当下”呢?

曾经以为“活在当下”就是此刻你想得到、且又有能力做到的一切外在的物质享受得到满足即为活在当下。

为了活在当下,我纵情恣意地做着一切能产生即时满足的事,自认为这样的人生才过得值得。

孰不知,这种只是外在物质形式上的满足,根本无法解决你的内心因无法安驻于当下而始终如浮萍一般的茫然飘零感。

当经历过顿悟事件后,对于“活在当下”我有了不同往日的理解。

它是你既不活在对过去的悔恨中,也不活在对未来的幻想中,而是让心安驻于当下这一刻;

它是既使现实环境不如己意,但也没有因失望而放弃自己,没有敬畏感的想干嘛就干嘛;

它是愿意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不会让自己一直停留在悔恨的漩涡里自怨自艾;

它是只关注当下此刻的行动,而不是去幻想未来有“天上掉馅饼”的东西;

它是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坦然接受当下的一切实际情况,将每一件当下要完成的事都以心甘情愿地态度做好。

苏轼有句诗“此心安处是吾乡”,当你的心能安定下来,没有了飘泊感,那么不管你身在何处,都让你有家的安定感。用一颗安静的心,真实地活下当下,感知当下的一切,就能真正感知到世界的美好!

四、做一个拥有感恩之心的人

说到感恩,就会想到那首《感恩的心》:感恩的心,感恩命运,花开花谢我一样会珍惜......

感恩之心,可以说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连呀呀学语的孩子不都是会说“谢谢”吗?

这是一种感恩,但只是一种简单的感恩。细想一下,我们的感恩好像存在着分别心,对陌生人给予的帮助,我们能心生感谢,但对最亲的人给予你的付出,我们却视而不见,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

对于自己想得到而得不到的东西,我们怨天怨地,但对于自己拥有的一切,我们却置若罔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种带有分别心的感恩,久而久之,将会让我们陷入“跟别人比较后得到的幸福”的假想幸福之中。我们常常因跟别人比较形成落差,在痛苦的漩涡中出不来,从而失去拥有快乐的能力。

真正的感恩就如同歌中唱的,对一朵花,它开了,感恩它带给我美的享受,它谢了,感恩它曾让我的世界绚烂过,不管它是美还是丑,是否对我还有价值,始终对它报以感恩之心。

当学会了对周遭的一切都报以感恩之心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眼睛里就如同装了一副滤镜般,看到的全是美好,就连曾经让你看不习惯的人,你也能找到他的闪光之处,这样,你就会不自觉地改变自己对他人的态度,那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好,从而形成一种正向反馈让你觉得人生美好!

当学会了感恩,你就拥有了轻易获得幸福的感知力。想想,地球上有近二百万种生物,你能作为一个有思想、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存在,而不是以别的被人类主宰的生命体存在于地球上,这是多大的幸运;

再想想,你能生长在一个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国家,免受饥饿、战争之苦,过着太平盛世的生活,这又是何等的幸运......

感恩之心,就是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缺失的那部分。从网上超治愈人的一句话“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却发现有人没有脚”中,我们体会到了去掉比较心,知道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人,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幸福人。

当学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恩后,“我本俱足”的满足感会让你成为一个知足、惜福的人,那么你还会为一些不必要的小事精神内耗吗?你还会觉得有跨不过的坎吗?

五、做一个心中有热爱的人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当你身处困境,前路迷茫时,心中有一份热爱的事情作慰藉,将让你有走出低谷的勇气,最终重遇美好。

今年,演员张颂文凭借热播剧《狂飙》而备受关注,其出色的演技让他终于在45岁时被人们记住。

在这段漫长的近二十年的日子里,他忍受了被剧组无数次拒绝的痛苦,因长时间找不到戏拍,生活得非常窘迫,为了生存下去,他住的是北京六环外的顺义乡下的出租房,吃的是每天菜市场收摊时卖的便宜菜。

然而既使这样的困境,也没有打败他对生活、对表演的热爱。他每天都做着当下计划要做的事,在院子里种上喜爱的花草,有空就去菜市场观察体验普通人的生活。

心中的那份热爱,让他身处困境而不自怜,在岁月中慢慢沉淀自己,终于厚积薄发一举成名。

散文家汪曾祺说:“人至少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是啊,有了热爱,我们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花园,能让灵魂在疲惫、沮丧时有一个歇息、充电的地方,然后养足精神再继续前进。

心中有热爱,能让我们即使身在阴沟,也有仰望星空的热情。

愿你一生顺遂,能纵情享受多巴胺的快乐。但作为一个成年人,在享受多巴胺的快乐的同时,也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修出一道内啡呔的护城河来护我们周全。

这样,我们就能做一个“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长袖善舞之人,将人生这出戏演得进退有度、游刃有余。

多巴胺,我所欲也,内啡呔,亦我所欲也,二者同时兼得,可以让我们活出更加通透丰盈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年少只知多巴胺,中年才懂内啡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eb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