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畔岳阳楼,名楼不远有座陋巷,陋巷里有座鲜有问津的旧坟,埋的是三国鲁肃的衣冠。
今天我们不去凭吊古墓,且来说说楹棱上的一副对联。
“扶帝烛曹奸,所见在荀彧上;
侍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
此联以荀彧来衬托鲁肃,又用孔明来拔高子敬,堪称绝妙好联。
但是这三人真能如此对比吗?
所谓汉贼不两立,我们就来看看鲁肃、荀彧以及诸葛亮,究竟谁是汉?谁是贼?
先说大家最熟悉的诸葛亮。
原先高卧隆中,后经刘备死乞白赖地三顾茅庐,才情面难却顺水推舟,随同出山。
正如他在写给后主的回忆录(哦,是出师表)中写道: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当年的隆中对也是家喻户晓。
诸葛亮的战略其实就是“先吃同宗,交个朋友;两路包抄,再吞中原。”
那么一统天下以后呢?
《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汉献也姓刘,刘备也算汉,那么兴的是汉献还是昭烈呢?
自然是昭烈帝刘备,那么汉献帝呢?
诸葛亮没说,甚至都没想过,否则隆中对策中,就该补一句“扶立汉帝”之类的话了。
可是诸葛亮根本没说,也许根本就没当回事。
所以诸葛亮算半个汉贼吧。
那么谁是全贼呢?
自然是鲁肃!
诸葛亮有《隆中对》,鲁肃则有《榻上对》。
你没看错,确实是榻上,可别想歪了。
那还是孙权刚刚继位的时候,周瑜一下子为孙权介绍了一帮子储备干部,其中就有鲁肃。
孙权一看到鲁肃,就对上眼了,于是“语甚悦之。众宾罢退(别人都走了),肃亦辞出,(孙权偏偏不肯)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
这是干嘛?留堂呗。说说心里头的悄悄话!
果然,鲁肃口无遮拦,语出惊人: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就别扯什么“复兴汉室”的口号了,这个苍天已经烂大街了,嗝屁了!
然后,继续说道: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人家早想好策略了,来个南北对开,继而建号称帝图天下!
这在当时来说,可不就是彻头彻尾的“贼"吗?
再看荀彧。
荀彧是河南颍州人氏,世家子弟,有人在他年轻时就预言他是“王佐才也”。
但是这个王佐之才在董卓起兵的时候,他做出的决定是——弃官组织族人逃跑。
他说:“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
于是就跑到冀州,跟了袁绍,但是袁绍不成器,这才跑回去投了曹操。
此后就一直跟着曹操,做他的张良与萧何。
当汉献帝流亡而来时,荀彧确实劝曹操接纳,说什么这是“大顺”、“大略”、“大德‘,但并不说明他是“汉”,他的出发点根本不是汉献帝的“大治”,而是曹操的“大统”。
荀彧说:“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拿晋文公、汉高祖挂羊头卖狗肉而获得道德制高点的故事来激励曹操,所以他主张“迎献帝”,只是为了将来曹操能像刘邦一样“代义帝而王天下”而已。
所以说荀彧开始的时候是个“贼”。
但是很奇怪,这个“贼”老了老了,突然改性了。
事情是这样的,汉献帝被曹操挟持后,曾秘密地策划过几次除掉曹操的计划,但都没有成功。
一次是董承衣带诏事件。一次是伏皇后写信给献帝老丈人、自己的老爸——伏完的事件。
在那封信里,伏皇后告诉伏完说曹操杀董承,皇帝很生气,要他采取“行动”。
伏完不知安了什么心思,既未采取行动,反而把书信拿给荀彧看,难道伏完笃定荀彧是同路人吗?
据《献帝春秋》记载:
“彧恶之,久隐而不言。”
说得有些模糊,不知是厌恶曹操的行为还是不喜欢听这些八卦秘辛,总之看过信后,态度有些暧昧,隐忍不发,并没有表态。
但个缺心眼的伏完又拿去给小舅子看,结果小舅子“以呈太祖”,不但告发,而且连证据都呈递上去了。
于是曹操“阴为之备”——暗自防备。
身在中枢的荀彧大概听到点风吹草动,于是“恐事觉,欲自发之”,跑去自首了。
自首就老实自首呗,荀彧还非要做出是来给曹操出主意的样子。
他献计让曹操把女儿嫁给汉献帝。
曹操很奇怪,就问为什么?
荀彧说:“伏皇后没生儿子,性情又凶邪。平常写给父亲的书信,言辞就很粗俗丑恶。凭这几条,足可以废黜。”
可是,曹操多精啊!听出荀彧的话外之音——伏皇后给她老爸写过信,而且荀彧是看过的,否则不可能知道信中言辞丑恶。
而伏皇后写给她老爸的信——现在可就掖在曹操怀里啊!
于是曹操脸一沉,追根问底起来:“卿昔何不道之?”(你既然知道,怎么不早说)
荀彧“阳惊”(影帝级的表演在线了)道:“昔已尝为公言也。”(我早就跟您说过的呀)
这时候还打算蒙混过关,可曹操的记性多好啊,于是冷冷地说:
“此岂小事而吾忘之?”(这可不是小事,我怎么会忘记呢?意思是我可不记得你向我汇报过)。
这下荀彧再次戏精附体,“又惊曰”:“诚未语公邪?”(我难道没说过吗?)
见有点瞒不过了,于是开始找借口说:“噢噢,想起来了,那时候您在官渡和袁绍决战,我怕分您的心,就没告诉您。”
曹操嘿嘿冷笑一声,再次追问:“那么官渡打完了,为什么还不说呢?”
荀彧无言以对,只得“谢阙而已”。
荀彧本打算靠蒙混来遮掩自己的暧昧,不料碰到个精明的曹操,反而弄巧成拙——曹操从此记恨上了荀彧。
过了几年,一帮子拍马屁的大臣打算劝进,上书皇帝说应该封曹操国公,加九锡,以彰殊勋。
私底下也联络了荀彧。
这次不知荀彧是否是人之将老,其心也善;还是被曹操记恨久了,破罐破摔了;还是鄙夷与这群拍马溜须的小人,不愿与其为伍,反正荀彧对这几个人说:“(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这是公然唱反调啊!
真当他们是来征询意见的啦?这分明就是表忠心搞站队的嘛!
曹操听说了,“由是心不能平”。更加记恨荀彧了。
也有史载,荀彧打算就封公这件事单独觐见曹操,然而曹操也许对他已经心灰意冷了,于是“揖而不见”,“彧终不得言”。
没过多久,就当曹操率军兵至濡须对战孙权的前夕,荀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传说,有人从寿春逃亡到孙权阵营,说曹操要荀彧去杀伏皇后,荀彧不从,故而自杀。
不知这是逃亡者的臆想呢还是真事?
反正真相已经无从知晓了。
所以说荀彧是先贼后汉!
可见,三国时期三个政权最重要的三位辅臣,没有一个是真心辅弼汉朝的,人心糜烂至此,大汉安有回天之术?
毁灭吧,算了!
不过,据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分析:荀彧的那段影帝级别的拙劣表演,实在太过做作,而且智商下线,所以怀疑是假历史真八卦而已。
那么这么说来,荀彧算得上是一个“真汉子”了。
谁知道呢?历史桑海沧田,谁管得了沧海一粟的真假。随波逐流,当雪花落下,别砸在自己头上就行。
什么家国,什么情怀,什么未来,匹夫顾及?
顾及匹夫吗?
文 | 云间大彭
更多文章,欢迎点击关注“云间大彭”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