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少做饭,一来是因为做一次饭全身都是油烟味,以至于得强迫自己把全身都换洗一遍,包括洗澡洗发;二来是因为做一次五人用餐的饭菜得花掉我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包括买菜,准备工作以及饭后收拾,而这三个小时我大可以用在其他待办事项上,于是就愉快地决定在外就餐。中午和桂子在餐馆吃饭的时候,旁桌坐着一位满头银发,用语言和手势试着和我们交流的等闺女来接她的老奶奶,看到闺女来接她,把她当孩子一样搀扶着走出餐馆的背影,我想了好多。。。。。。
最近意识到一个很现实也很残酷的问题:大多数从农村或者从条件不好的家庭出身的孩子在社会上打拼的压力要比出身条件好的孩子压力大很多。当然啊,如果你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啊,这有什么不好吗?对的,对出身条件不好的孩子来说,压力或者接踵而来的压力会是压死他的重担而不是动力。好不容易够自己养活自己,各种亲戚跟你借钱还不还;或者好不容易攒够了几年钱,家人一次生病或许就用光还得还债;无奈和不知所措的现实。
你身边或许有这样的真实案例,就或者是你大学的某个室友的案例:全家砸锅卖铁供他上了大学,在大学里原本各方面条件差不多的你们进入社会的筹码是不相上下的。但是,对于那个出身条件不好的室友来说,每个月的工资除了供自己租房,交通,吃饭以外,剩余的不得不邮寄给家里。因为对很多农村父母来说,你上完大学就是她们该摘果子的时候了;或者是作为长子的你不得不替父母供养弟妹;更有甚者,你不得不把钱交给父母给农村的哥哥买房娶媳妇;如果你想继续升学读研,很多时候你看到的是充满不知报恩的抱怨的眼神;如果你好不容易攒点钱想在城市买房,她们传递给你的意思是难道不应该给家里盖房吗?你暂时不想结婚的话,他们会各种安排相亲联合七大姑八大姨说服你。你从小和大家一起长大,但是你们的世界真的是一样的吗?不是啊!如果你父母是农民,好一点的话你经常听到他们说“要好好读书,认真学习”。但是有人告诉你究竟应该怎样学习了吗?有人明白而清楚地告诉你为什么要认真学习了吗?好一点话你从小被教育的模式大抵是:好好学习,上一个好高中,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嫁一个好男人!倒霉一点的话估计是:你怎么搞的?你看隔壁家那谁每次都比你分高,你怎么蠢得跟猪一样?最倒霉的还有:你说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跟我出去打工赚点钱!更危险的是就连当事人自己都没觉得这不是个问题,或者原本就该这样理所当然的。
关键是:谁规定了到了年龄就应该结婚?谁说的将来只能找一份工作而不能创业自己搞的?听好多父母说孩子就是自己的希望,她们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难道不是一句很恐怖的话吗?你们和孩子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孩子为什么要替你完成你没有完成的梦想呢?那他的梦想谁帮他实现?以至于他活得小心翼翼,每天如履薄冰不敢出错,出错的代价是非常大的。简单来说就是:在奔往高考,进入社会的路上,出身条件差的孩子和出身条件好的孩子的区别是:你背负太多期待和不得不小心翼翼蹑手蹑脚选择一个不太差也不太好的选项,只因为你没有输得起的后背之路;而别的小孩却被指引着:你可以出错,甚至可以试错,只是不能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出错;你有问题可以和我商量,甚至可以求助于我,大胆做自己;你可以选择在国内升学也可以选择去国外读高中;被接受到的教育是男人就应该家国天下,而不是束缚于眼前的苟且!你可以找一份自己喜欢热爱的工作,也可以创业,我们都支持,不用担心我们的养老。一个是不得不疲于奔命,甚至是不敢轻易换工作;一个是在奋斗的年纪有人陪你一路奔跑并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指点,做你的加速器。
前两年就职于某留学教育机构,不得不和很多学生和家长接触。我所说的出身于条件好的家庭的孩子,并不是单纯的指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而是更侧重于父母或者这个家庭的受教育程度和父母的远见卓识以及对小孩教育理念的差别。2016年的夏天,一对工薪阶层的父母把16岁的儿子送去美国读高中,父亲貌似是一位文字爱好者,开有一个叫“那家杂货铺”的微信公众号,闲来记录一下儿子的成长点滴或者生活趣事。那位父亲从儿子四岁时候起,每年都会带着儿子旅行,在旅途中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渗透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十二年来,几乎走遍了全中国,这位父亲途径了儿子成长的每一个路口。三年过去了,2019年儿子该申请美国大学在国外上大学了,父亲还是会时不时记录一下孩子的变化。最近父亲被儿子的一个举动震惊到了:从小教儿子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没有告诉过他应该做一个利他的人,而他却学会了!我认为:与其说是父母陪伴孩子一路的成长,倒不如说是孩子带着父母再次认识了一遍这个世界。
快要三十岁了,一年365天,每一天都是那么脆弱,脆弱到2019年1月已经到了月底。去年偶然间和色色聊天的时候谈到自己还是孩子时候的一些经历,那时候便是感概万分,想着未来一定不要让自己的孩子经历那些被自己否定掉的教育模式。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学会感恩,感恩于自己在爱中长大,哪怕被棍棒打过,被骂过,被否定过。。。。。。正因为经历过所以才学会了往后该如何选择。有考虑过往后是否要选择做丁克,但终究还是非常希望有自己的小孩,甚至特别期待他/她带我重新认识一遍这个世界,带着童心再一次见过这个世界的一花一草。但是,在这之前,我应该努力做自己,做一个温暖纯良的人,做一个有所坚持有所克制的人。
想到中午在餐馆看到的那位被闺女搀扶着走出我视线,满脸幸福的老奶奶,我想未来应该多和父母沟通,一个非常残忍而现实的事实就是:假如每年可以在家陪父母7天,假如父母可以健康再活30年,这两个数相乘所得的数字真的是会令你害怕到窒息的。所以,我决定也一定要求自己做到:往后不再要求父母做我所认为正确的事,不再要求他们改正某些我认为不好的思想或行为,而只希望她们做一个开心的人,快乐的人。我想,我们只有学会了如何做孩子,才能做孩子的父母!
2019年1月2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