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读到《金锁记》不禁唏嘘。张爱玲在结尾写道:“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些,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擦拭,由它挂在腮上。”曹七巧是可怜的,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因着自身的悲剧便将悲剧延续下去,不断地绑架儿女,无情地毁了他们的婚姻和人生。诱使女儿长安抽大烟,阻挠说媒提亲,在长安好不容易与童世舫恋爱的时候恶毒地诅咒,遥遥地向长安屋里喊道:“你要野男人你尽管去找,只别把他带上门来认我做丈母娘,活活的气死了我!我只图个眼不见,心不烦。能够容我多活两年,便是姑娘的恩典了!”长安无法摆脱翻来覆去的折磨,只好与童世舫分手,从此对婚姻绝望。儿子长白被她逼死两任老婆,自此天天花街柳巷混沌度日。虽然张爱玲这篇小说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但如七巧般利用亲情对儿女行勒索之实,现代社会仍然屡见不鲜。“你不听我的话,非要跟他恋爱,就再也不要回这个家了!”“你不答应我,我就去死!好不容易把你拉扯大了,却娶了老婆忘了娘,你个忘恩负义的东西!”这样的台词不仅是电视剧里的桥段,生活中饱受此类痛苦的儿女不在少数。
来自网络如此这般隐藏在亲密关系中的“相爱相杀”,苏珊·福沃德称之为“情感勒索”。苏珊•福沃德博士是享有国际盛名的心理医师和畅销书作家,还是颇受欢迎的演说家、节目嘉宾和媒体人。她的标志性著作《恨女人的男人和爱他们的女人》在美国售出200万册以上。之后《中毒的父母》再次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著作颇丰,作品已被翻译成超过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苏珊还拥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在多家心理机构和医学诊所担任心理医师和指导顾问,解除了无数人心灵方面的困扰。在与来访者交流的过程中,苏珊发现许多人在亲密关系中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却依然无法摆脱这些隐形的控制,为了帮助人们冲出迷雾重建自我,她写了这本《情感勒索》,书中前半部分仔细分析了情感勒索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勒索者的各种手段;后半部分则给出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更好地帮助被勒索者减少勒索者强加的罪恶感。为什么有些人就是能在情感上轻易地控制我们,让我们觉得挫败感由然而生?为什么我们没法表明自己的立场,也没法坚定自己的立场?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就一同来听听苏珊·福沃德的深刻解析吧。
一、什么是“情感勒索”?
先来看看这样的场景熟悉么?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A:你跟老公说,准备每星期抽一晚上去上课。他回答:“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呗,反正你一直这样。但别指望我会在家里等你回来。每次都是我等你,为什么不是你在家等我回来?”他让你觉得自己太自私了,所以你取消了原先的进修计划。
B:好不容易有个假期,你本来打算和朋友去旅行的,打电话给妈妈,她一听就大哭起来:“也不回来陪陪我,你把我一个人丢在家里,白眼狼!我还有几天好活呀?”妈妈引发了你强烈的罪恶感,你只好取消了旅行计划。
这些亲密关系中的一方不断施压另一方不断退让,而后循环往复的行为,就是“情感勒索”。情感勒索实际上是一种以爱为名的控制。它有六项致命特征:要求、抵抗、施压、威胁、屈服、重启。
苏珊·福沃德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勒索形态分为四种类型: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和引诱者。
施暴者:“如果你要跟我离婚,你就再也别想见孩子。”“不听我的话就滚”是他们的座右铭。
自虐者:“就是你害了我!”歇斯底里、充满被害妄想的人格特质。极度渴望依赖,把所有的麻烦归咎于对方。
悲情者:“你爱我就该明白我想要什么,无须我开口。”“看看你对我做了什么好事!”自认为是受害者,事实上是沉默的暴君。
引诱者:“我可以帮助你,只要你……”礼物引诱,但不会免费。如果不顺从他们的要求,就什么也拿不到。
看看以上这些话语,是不是经常能听见,也许有些话就出自我们自己的嘴巴。这四种类型不是单一的,有时会好几种类型混合出现。反映在家庭中,最明显的是在婚姻问题上,往往会造成很大的矛盾冲突。这样的父母通常会让子女选择到底是要伴侣还是要他们,让子女陷入两难的境地,放弃爱情成全亲情是大多数中国人的选择,不孝顺的罪名实在是背不起。古往今来,这样的悲剧数不胜数。陆游与唐婉,便是活生生被拆散的一对才子佳人,可叹“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二、情感勒索的影响?
情感勒索的可怕就在于:让任何亲密关系都不再安全可靠。
当一段关系不再安全,我们会变得对情感勒索者处处提防,甚至越来越无法与他们坦然相处。我们不再相信他们还会关心我们的感受,替我们着想,甚至不觉得他们还会对我们说实话。因为我们知道,他们一旦开始索取他们想要的东西,轻则忽视我们的感受,重则对我们毫不留情。这种情况下,两个人之间就丧失了亲密。
很多父母会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不愿意与自己亲近,分享心里话,却从来没有意识到是自己无意识的控制欲望,把他们越推越远。还记得去年,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的“控制与伤害”,引发全民热议。王猛说:“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小到穿衣打扮、大到择校交友都没有任何选择权,他说,自己是一个情感的“孤儿”。他深切地痛恨父母带给他的伤害,在这之前,已经十二年未回家陪父母过春节,六年前拉黑父母,不再联系。虽然王猛的作法有些极端,但真实地反映出被勒索者的心理状态,情感勒索者越加强对我们的精力、注意力或者是情感的索取,我们就越无法对他们付出。常常连最微小的爱意都不愿释放,就是不想被情感勒索者误读为我们愿意在他们的压力下屈服的信号,所以我们成了吝于付出情感的小气鬼,不想一再满足情感勒索者的希望和幻想。
二、如何应对情感勒索?
苏珊·福沃德在书中第二部分,重点讲述应对情感勒索的各种方法。她给我们提供一个非常简单的SOS策略:当你觉得快要被情感勒索的压力淹没时,要使用SOS:停下来(stop)、冷静观察(observe)和制定策略(strategize)。
停下来(S):不必立刻回应,用借口拖延。
冷静观察(O):花点时间思考下情感勒索者的要求,让自己化身成一位旁观者。
四大策略(S):
非防御性沟通:先认可他人的看法,让气氛缓和。你绝对没错。(即使你并不这样认为。)
化敌为友:适当地示弱是个好办法。通过倾听找出解决之道。
条件交换以及运用幽默:没人喜欢自己单方面退让,但条件交换能创造双赢局面,容易被双方接受。
运用幽默:幽默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默契,使用幽默来和情感勒索者沟通可以让双方感觉放松。
苏珊·福沃德认为,情感勒索的危害性并不在于受害者实际上答应了勒索者的什么要求,而在于受害者自我完整性的缺失——一段健康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关爱、替彼此着想、希望对方更好的基础上,否则对双方都是有害的。完全顺从并不是真正的爱。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写过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讲述了家庭关系中的种种困局,什么人能够令成年的子女回归到孩子的状态呢?只有父母!父母对孩子的爱如果不恰当,以爱的名义形成控制的事实,让孩子失去自由呼吸的空间,孩子便会害怕和逃离。爱和自由是家庭最该给孩子的礼物。我一边读一边想起过往的经历,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情感勒索”,以及自己无形中施加在孩子身上的控制,原来每个人都可能是勒索者和被勒索者。如果你在生活中饱受痛苦的纠缠,这本《情感勒索》能教你如何科学、理性地终止亲近的人对你的伤害,同时也能提醒你迅速识别出自己对别人的不恰当言行。愿我们只是相依相伴,不再“相爱相杀”。
�8=9R9�7�b���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