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连载小说武侠江湖
《四方劫》第一章 纾难淮西道(三)

《四方劫》第一章 纾难淮西道(三)

作者: 谷樾85 | 来源:发表于2017-04-02 14:16 被阅读0次

《四方劫》简介及全文目录

上一章:《四方劫》第一章 纾难淮西道(二)

下一章:《四方劫》第一章 纾难淮西道(四)

这番去得顺利,再无兵将阻拦,两人停停走走,驰到八九十里外,已出了淮西地界,进入寿州郊区。寿州其时受淮南节度使节制,节度使官姓王名锷,曾为敉平二帝四王之乱的一名将领,治军森严,谨事中央,吴少诚虽然骄狂,但自王锷镇守淮南以来,竟是秋毫不敢犯。两人深知到了此处便已脱险,因而放了两匹骏马自去溪流中饮水,两人就在路边大石上坐下,稍作休憩。

武元衡见楚天行盯住自己,知他心中疑惑亟待索解,便道:“楚三侠,武某虽自认强项铁胆,但也不是毫不顾惜性命之人。此次劳你相救,铭感于心。只是我知你江湖豪侠,不拘礼节,武某若啰啰嗦嗦,反而小气。”

楚天行一摆手,朗声大笑:“正是!这等小事,不必挂怀于心。推思堂之事,还请中丞明言!”

武元衡点头道:“武某此次东来,乃奉钦命,代天子巡视江淮诸道。不过舍此之外,皇帝更交予我一样东西,命我携此找到一人。这一人一物,与推思堂俱大有关联。”说罢从怀中掏出那个物件,捧于手心。

楚天行凑近观看,只见那物黄澄澄的,乃是黄铜所铸,通体发亮,毫无锈蚀。上半部分铸成兽形,其状如豹,筋肉强健,爪牙宛然,作伏地欲扑状;下半部分却是平整整一块,翻将过来,上面刻着“推思忘寝 奉天镇军”八个小篆刻字。楚天行略一沉吟,失声道:“这,这是隐失多年的推思堂豹符!”

武元衡见他识得,略显讶异,颔首道:“楚三侠说得对,可也不完全对。”

楚天行疑道:“中丞何出此言?”

武元衡一笑即敛,庄容道:“这确是推思堂豹符无疑。不过这推思堂豹符,并未隐失,而是收在了大内。”

楚天行困惑地看了一眼武元衡,迟疑道:“在下是山野粗人,这些朝堂上的事,原本是不知道的。但家师曾对我言道,神策军推思堂,向执四方盟之牛耳,直至贞元四年前后,西平郡王李晟将军将豹符交予了属下另一位名将。汾阳王之后,四方盟盟主均由推思堂执符使兼任,良器公虽未卸任盟主,显是已备下了继任者。不料后来传说,这位名将竟将皇帝赐予的豹符丢了。失符之事,罪过不小,按律可以处斩,但皇帝念在这位名将战功素著,只将他痛打一顿,贬为庶民。豹符既失,执符使也无从谈起,后来推思堂消亡,四方盟衰落,正是由此事而起。”

武元衡犹豫良久,终于叹了一口气:“此事之后,大有隐义。楚三侠,你于我有救命之恩,又是琅琊剑庄之人。贵派素任镇东监察使,谨守盟约,忠诚不二。凭此,武某也当对你坦诚相告。只是……”说到此处,他沉吟再三,方斟酌着道,“事涉天子圣德,原不宜胡言乱语,故乞三侠听于耳中,存于心内,不泄一字。”

楚天行起身拱手,容颜整肃:“中丞放心,所谓法不传六耳,楚某不敢有违。”

武元衡见他出语真诚,微微一笑:“三侠光明磊落,武某信得及你。”这才掸了掸身上的尘土,缓缓讲述。

“此事若要深论,需得从四方盟建盟说起。天宝十四年,安贼禄山自范阳起兵,挟众二十万,掠我河山。可叹我大唐承平已久,人疏于战,是故安贼兵锋指处,州县破碎,百姓哭号,玄肃二宗束手,东西二都沦陷,山河残缺,不堪卒睹。幸赖天佑我朝,乃使汾阳王特受简拔,统军朔方。其后力挽狂澜,只手擎天,收复两京,安、史败死,自不必言。”

“首脑既然伏诛,余党群贼无首,遂请求肃宗赦免其罪,便即归降。此乱历时八年,令国库耗竭,兵困民乏,宜速决不宜拖延,肃宗只得令安史旧将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等分治河北诸地。浩劫固然就此平息,但伪燕势力根植故城,未遭拔除,乃至尾大不掉。其后淄青李正已、宣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山南东道梁崇义等俱皆骄横凶暴,割据地方,抗拒朝廷。大历五年,汾阳王以制藩三议密奏代宗,一曰调动藩将,或擢拔入朝,或平调他镇,令其兵将分离;二曰密设监视,探察地方,多所制衡;三曰分而治之,拉拢离间,择其一二以重兵克复,震慑其余。”

“代宗见奏,深以为然,立刻依计而行。不料节度使调令一出,诸镇纷纷上书,或言年老体衰,或言百姓挽留,均乞留任,竟无一镇听从敕令。此中以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最为嚣张,竟上书称‘某若去职,十万甲兵无人节制,恐生变乱’,吓阻威胁之意溢于言表。代宗忿怒,汾阳王遂以古稀之高龄,请领兵出征,讨平魏博一镇。代宗本已应允,不料朝中百官听闻,纷纷劝谏,道安史一乱八年,中原赤地千里,如今国家创痛稍复,倘轻动刀兵,必荼毒百姓,毁伤国本。更有无德小人,明暗诽谤,言汾阳王位高权重至此,却不安养天年,动辄论以军事,所图非凡云云。代宗虽未轻信,但所谓三人成虎,心中终究有了疑虑,加之此时汾阳王年事已高,倘出什么差池,皇帝心中不忍,故而分治讨伐的计谋,也不用了。”

“好在代宗总算是个明白天子,虽不动兵马,却不能放任自流。于是密令汾阳王广召豪杰,共谋大事。当年冬,汾阳王遣部将陆归林于齐州建陆家堡,招徕天下豪杰;次年春,又命部将苏正方于荆州建苏家庄。当年秋,汾阳王于京畿密会武林群豪,激励众人道:‘昔年汉高祖尝击筑高唱大风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以抒求贤若渴之情。而今我大唐得众位猛士镇守四方,何其幸哉!’遂歃血会盟,以‘四方’为名,汾阳王任盟主,又将盟下十三路豪杰划为五部,设上都、中都、镇北、镇南、镇东五部监察使。因诸节度使在朝中均有眼线,故而密情谍报不入六部,仅报盟主,遂使诸地情势,直达天听。”

“建中二年,汾阳王薨殁。弥留之际,向今上举荐下一任四方盟盟主,竟是已被贬为抚州刺史的颜真卿颜鲁公。颜鲁公历经四朝,颇有声望,天宝乱时,曾为河北抗暴军之领袖,被安贼视为眼中之钉、肉中之刺,着实智勇双全。汾阳王举荐此人,正是英雄识英雄。只是颜鲁公为官耿介,故而宦海沉浮,此时只是区区一个四品刺史。圣上闻言,大不为然,初虽允诺,但待汾阳王仙去之后,却令推思堂堂主白志贞继任盟主。这白志贞乃临淮王[1]昔年驾下战将,善迎上意,故得重任。但其人飞扬跋扈,性情刚愎,于是镇北监察使陆归林、镇南监察使苏正方与镇东监察使、贵派故掌门程陌松联手将之驱逐,遥尊颜鲁公为盟主,盟中大事实由三部监察使共决。此时四方盟盟约犹在,只是与朝中已不通声气。”

“也便是在当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请为留后[2],圣上不允,战事遂起。其后山南东道梁崇义、幽州朱滔、魏博田悦、淄青李纳、淮西李希烈等先后叛乱。建中四年,泾原节度使朱泚作乱,兵临长安,圣上避贼势于奉天,又遭围困一月有余。期间白志贞遭贬斥,西平郡王继任推思堂执符使,而颜鲁公捐躯于淮西,此时四方盟方与推思堂重建关联,尊西平郡王为盟主。”

“贼兵南北相望,东西呼应,其势难平。圣上遂下罪己诏,赦了朱滔等人之罪,仅讨伐朱泚一人。兴元元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亦投向朱贼,圣上再避贼势于梁州。直至五月,西平郡王以弱兵击溃朱贼,克复长安,迎回当今。又数年后,才有西平郡王传豹符于另一位名将,而豹符遗失,推思堂星散,四方盟衰落之事。其实这中间缘由,不在数年以后,恰在建中末、兴元初。”

“何以见得?今上天宝元年诞于大内之中,时我国力鼎盛,是故锦衣玉食,养尊处优,此守成天子之气象也。不意其总角之时,胡尘北起,惊涛骇浪,乾坤倒转。天宝一乱八年,陛下以弱冠之身,历经劫难,强藩之创,铭刻于心。是故建中二年,李逆惟岳稍露不平之意,龙颜即怒,奋起天威,欲诛此獠。”

“然而今上一心振奋,未能全瞻此局。昔年汾阳王第三策虽露兵锋,亦有怀柔之意,仅求分而治之,各个击破。而今上春秋鼎盛之时,但求速成,于诸藩赏赐颇吝,又不假辞色,遂使河朔三镇、淄青、淮西、山南东道,烽火尽燃。一乱二年,兵戈不息,期间胜少败多,竟致东都危殆,遂令图强之心,渐变忧惧。”

“至建中四年,泾原兵变,朱贼攻长安,今上出避,又遭围困于奉天。其时夙夜惊怖,难以自持。及至西平郡王率兵救驾,上威服天下之心,已化乌有。故兴元元年,上谕天下以罪己,赦了诸镇之过,仅求克复长安,不受颠沛之苦。此后李怀光再叛,陛下心灰意冷,私意武将均不可信,遂依恃宦人。西平郡王数年后兵权遭夺,继任那位名将的豹符失窃,其实,哎,都是出于今上的授意。”

武元衡一番话娓娓道来,将前因后果剖解得明明白白。楚天行听罢,只觉惊心动魄、挢舌难下,半晌方问:“中丞言下之意,推思堂竟是亡在京城那位皇帝手中?武中丞,这之中诸多秘密,你又是如何得知?”

武元衡面色晦暗,摇摇头说:“不瞒三侠说,这些由来,是今上亲口讲与我听的。”

“吾建中四年登进士第,数年后至监察御史。时因家贫,常服破旧而无钱置换,被群臣讥为‘武褴衫’。今上闻之,反斥群臣。而后召吾入对,多有赞赏,再三拔擢,而至今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职权甚重。武某何德何能,竟劳圣上除我此职,其恩宠之隆,至于极矣!”说到此处,心情激荡难平,竟流下泪来。

楚天行心中却想:我江湖好汉素以侠义道自居,因诸镇兵骄将悍,称霸地方,动辄劫掠州县,闹得民不聊生,因而才与你朝廷联手,多加节制,保他一方平安。这十数年来皇帝老儿豢养宦人,聚敛不休,大伙儿也不免耻于与朝廷有所关联,幸有我师威名雄于一代,这才能罗致群雄,不致土崩瓦解。不料那皇帝老儿竟如此不知奋发,自掘坟茔,将大好一个四方盟置于不顾。家师这些年来辛苦维持,却又是为了什么?但见那武元衡情义真挚,又是个一心挂念社稷的好官,一时倒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得重重叹了口气。

注:

  1. 即名将李光弼。
  2. 留后,节度使留后的简称,即候补节度使。

《四方劫》简介及全文目录

上一章:《四方劫》第一章 纾难淮西道(二)

下一章:《四方劫》第一章 纾难淮西道(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方劫》第一章 纾难淮西道(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dg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