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先说读书。
提到读书一事。
国人最先想到、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关于这一句话,我认为:
这完全是引诱的导向;
这完全是功利的导向;
这完全是低层次的导向;
这完全是低级趣味的导向。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因为,如果把这话翻译成白话,那就是:
好好读书,书读好了,就有金钱、就有美女。
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金钱、为了美女,那么,这书不读也罢!
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金钱、为了美女,那么,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途径,不唯读书这一条路。
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金钱、为了美女,那么,书读好之后,有了金钱、有了美女,会不会就导致堕落腐化?
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金钱、为了美女,那么,书读好之后,并没有金钱、也未得美女,这会不会致使梦幻破灭、希望沉沦?
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金钱、为了美女,那么,自古以来,很多读书人的清贫,难道不是在不断地证明这句话的错谬吗?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讥笑我愚顽酸腐,有人或许会耻笑我自命清高。
先别急!
别急着下结论!
愚顽酸腐,我自省自知,在我身上,确实不会少。
自命清高?还是算了吧!我承认,自己没有那个特质。
之所以否定黄金屋、颜如玉,是因为,如果把这做了读书的出发点,那么,从一开始,一切便错了。
如果,从一开始,读书的立意便错了,那么,读书似乎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如果,从一开始,读书的出发点便错了,那么,读书也就发挥不了改变世界的作用了。这么说,似乎有点假大空,但是,从理想的角度出发,这么说,也就刚刚好而已。
说了这么多,终于可以说到我所理解的、之所以要读书原因了。
再次强调,首先必须抛开功利的读书目的。
须知,读书的终极目的,是导向理想与精神的。
下面,就分层次来看之所以要读书的原因:
第一,读书是为了知识的传播、承继、创新。
这是读书最基础的原因所在。知识的传播、承继、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基础。这虽然是读书的最浅层次的原因,但是,不经意间,还是把读书推到了人类进步的高度。
第二,读书是为了与不同的人进行精神交流,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扩延自己的思想境界,拓展自己的心灵空间。
就个体而言,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阅历有限、认知有限。读书,就是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进入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的思维空间,与不同信仰、不同历练、不同思想的人沟通交流,这是对自我阅历与认知不足的填充,也是对自我内心贫乏与苍白的补足。
就人生而言,前路漫漫,时日悠长,很多事情,都无法长久地让心灵得到安稳。读书,是有涯之生当中的无涯乐趣。读书,是可以乐此不疲、是可以贯穿整个人生的事情。一个人,从孩童时识字开始,到生命的终结,都可以读书,都可以通过读书化解人生中的种种。
第三,读书是为了塑造自我,培育良好的素养。
人的一生当中,幼年时期的成长,因为辨识力不足,所以,自我的塑造、素养的培育,大多依赖于父母、凭借于师长。但是,一生之中,幼年时期的时日毕竟很短。人生之中,个体一辈子成长的大多时间,是靠自我来完成的。自我的塑造、素养的培育,虽然也有社会历练一途,但是,最好的方式,还是读书。
这种读书,对个体的要求比较高。
一是心胸。
心胸的广阔,读书也是修炼的路径之一。
读书,要有心胸。
读书的心胸,就是要能够容得下各种观点;读书的心胸,就是要能够先见其好、再论其恶;读书的心胸,就是要能够做到完整统观,杜绝以点废面、断章取义。
二是辨识。
辨识的水准,读书也是培养的路径之一。
读书,要会辨识。
读书的辨识,最重要的是要把真善美根植于心。以此为根基,辨识就不会走偏;以此为根基,读书才不会钻牛角尖、才不会入邪魔外道、才不会痴迷野狐禅。
三是反思自省。
反思自省的能力,读书也是提升的路径之一。
读书,要能够真正地反思自省。
反思反省,为什么要强调“真正”呢?
因为,反思自省是必须触及自我内心的。个体的身体受到一点伤害都会疼得要命,而反思自省时必须触及内心,与身体受伤相比,触及内心,更不知会如何地苦痛。更何况,这种对内心的触及,有时候,就是自己解剖自己的内心,那更是难以下手的。故而,必须强调“真正”。
很多人的反思自省,是浅尝辄止的;很多人的反思自省,甚至是虚假的、是自欺欺人的。
我们常常会说,他/她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
我们常常会说,他/她白读书了。
这表示,他/她读书,并没有达成读书的目的,并没有塑造完善的自我,并没有培育良好的素养。
我们常常会说,某人有读书人的样子。
我们常常会说,某人有读书人的气度、风骨。
这说明,某人读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已经达成了人们所共识的读书目的。
第四,读书是为了思想的自由、人格的独立、对信仰价值的坚持。这是读书最高层次的原因。
社会、体制等种种,限制并束缚了个体的自由。读书,可以让个体在思想上自由。
读书而有见识,就不会东倒西歪,就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被权利所迷惑,不会因威压而低头;这样,就能保持人格的独立。
读书而意志坚定,就会有对信仰价值的坚持。
关于读书,要说的大体如上。
下面,就来说一说古人读书的一段历史。
关于这段古人读书的历史,我们还是要秉持上文所述的读书的精神,公正、客观地去看待、去评判,学其可学,弃其当弃。
那么,这位读书的古人是谁呢?
他就是明朝的内阁首辅、“三杨”之一的杨溥。
先说一下“三杨”。
所谓“三杨”,是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三人均历仕明成祖(朱棣)永乐、明仁宗(朱高炽)洪熙、明宣宗(朱瞻基)宣德、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四朝;且三人先后均位至台阁重臣;正统时,三人都被加以大学士衔辅政,人称“三杨”。时人称三人云: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又以三人居所,称杨士奇为“西杨”、杨荣为“东杨”、杨溥为“南杨”。三人还是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
再简单介绍一下杨溥。
杨溥(公元1372年~公元1446年),字弘济,号澹庵,湖广石首(今湖北石首)人。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杨溥登进士第,授翰林编修。明成祖永乐初年,杨溥任太子洗马,侍奉朱高炽。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因太子迎驾迟缓,又遭汉王朱高煦(朱棣次子)谮毁,东宫官属尽遭牵连,被朱棣问罪。其间,杨溥被关进诏狱十年之久。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崩逝,明仁宗即位,杨溥才获释出狱,授官翰林学士。明仁宗设立弘文阁,命杨溥执掌阁事,旋即,升任其为太常寺卿。明宣宗即位,杨溥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同典理机务;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杨溥升任礼部尚书。明英宗即位,杨溥与杨士奇、杨荣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升杨溥为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在内阁共十六年,於杨士奇去世后接任首辅(公元1444年~公元1446年),有“相度”,为人谨慎。晚年眼见宦官王振权势益振,杨溥却无能为力。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杨溥去世,年七十五,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定。
关于杨溥的详细情况,可参看《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杨溥传》。
下面,就来说杨溥系狱读书的事情。
根据《明史·杨溥传》可知,杨溥与杨荣同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进士及第,并被授予翰林编修。
从进士及第、被授予朝职,到靖难之役朱允炆大败、朱棣登位,杨溥在朱允炆一朝首尾共计三年。
既然如此,按照君君臣臣的观念,三年之中,杨溥受的是建文帝的职,食的是建文帝的禄,就应该忠建文帝的事。
但是,靖难之役后,杨溥作为建文旧朝的文臣,他既没有死节、也没有受到牵连打击而遭关押处斩,而是被朱棣任用。
这么说,并不是要苛责杨溥。
这么说,仅是从当时的社会伦理观念出发,来发观察此事,并由此得出结论:
建文、永乐变革之际,无论怎么说,杨溥都没有表现出读书人应有的风骨与气节。
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史料来佐证。
明人姜清【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辛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84名进士出身】在其所著的《姜氏秘史》卷二中,曾记述程本立事,其中,他就已经有所表达。
据述,程本立因文学优长、守身廉洁而被举荐,朝廷征其进入翰林,参与纂修《高庙实录》。后被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位阶中顺大夫,支予四品俸禄。辛巳【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因为失误陪祀,被调除左佥都御史,仍留翰林纂修之职。明年【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高庙实录》完成,被调为江西按察司副使。还未赴任,靖难兵起渡江,等兵士入京之后,程本立自尽身亡,时为壬午(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
程本立死后,朱棣命令追讨其在建文时期所受的朝廷恩典,结果发现,程本立家无遗赀。时人称扬程本立,言其清正。程本立生前著有《异隐集》十卷。后来,由佥事吴昂(生于成化时期、弘治末年进士、嘉靖时期仍健在)将其书在闽地刊行;参政林延昴(不详)还为其书作序,称其颂其为“今之夷齐”。
在姜氏的记述中,关于对程本立的评价,他虽然引述了林延昴书序的内容,但是,可以推知,这其中,大约也暗含他自身的一种认同。
“夷齐”是何等人物?
“夷齐”是被传颂了千百年的有气节的人物。
把程本立比作“夷齐”,那些站在程本立对照面的人物,该如何评价,也就可想而知了。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