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里把博士称为PhD,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学博士),因为欧洲人认为一切学科都起源于(古希腊)哲学。
Philosophy(哲学)这个词源自希腊语φιλόσοφος (philo-sophos),也就是“爱智慧”。philo意为喜爱,例如photophilous在生物学里指植物的喜光性。sophos意为智慧,所以欧洲人喜欢给女孩起名Sophie。有一本很经典的青少年哲学读物叫《Sophie's World(苏菲的世界》。
Doctor源自拉丁语docere,原意为“教导,传授”,后来也引申为“教师”。Doctor在中世纪最初被用来称呼教会的教师和神学家。
顺便一提,university(大学)源自拉丁语universitas ,最初的意思是“(同行业者的)行会”。在中世纪,教师/神学家的行会叫做universi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于是universitas慢慢成为了教师/神学家行会的专称。这便是现代university的来历。
再聊聊中文里的“博士”。
“博”字从“十”从“尃”。十是数之极;尃愿意是种植花草,后来引申为普遍。因此,数量多,涵盖广才可以称为“博”。“博士”就是学识既多又广之士。
“博士”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最初是官职,“通古今”,主要职责是向君王提供咨询,也负责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秦始皇有博士七十人,并设博士仆射(音业)来管理。(仆意为打扫,射意为射箭,仆射代之侍奉君王的人,后来引申为仆人的首领。先秦时期,家即是国,仆即是臣。)
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宴请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拍马屁说:“皇帝您把天下诸侯国都改成郡县,把天下的金(其实是铜铁)都收缴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反叛了。”这时另一个博士淳于越却说:“殷商和姬周大封宗族,因此才有千余年的天下。皇帝你不肯分封子弟,万一有人起兵,岂不是没人能够帮你?”秦始皇一听很生气,认为这群博士儒生读书读傻了,只知道胡言乱语,于是下令“焚书”。(“坑儒”和“焚书”是两码事。)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国后,一群武夫每天上朝都乱哄哄的,衣冠不整,满嘴粗话,随便和皇帝开玩笑,有时候还互相吵架动手。这时候博士叔孙通建议刘邦制定汉朝礼仪。刘邦说:“好是好,你别整太复杂啊!”于是叔孙通回老家曲阜找了三十几个儒生,加上自己原先的一百多个弟子,从夏商周三代的礼仪里挑选了简单好学的,制定出了汉朝的礼仪。叔孙通先找人演练给刘邦看,刘邦高兴地说:“这可以有。”于是一众儒生给群臣培训。后来长乐宫修好了,刘邦高坐在宝座之上,儒生在下面指挥,大臣们按照爵位和品级依次拜见。刘邦高兴地说:“今天我才知道当皇帝这么尊贵!”
汉文帝好学,也任命了七十多个博士,于是百家之学慢慢得以恢复。不过汉文帝最喜欢的还是黄老,所以道家学的博士最多。等到了汉武帝即位,年轻人哪受得了沉闷的道家,反倒是宣扬天授皇权的儒家(两汉儒和先秦儒是两回事)更对自己胃口。于是汉武帝罢黜了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博士只能教《诗》,《(尚)书》,《礼》,《易》和《春秋》,合称“五经博士”。
博士可以招收弟子,每年安排考试,按照成绩优劣补官。于是考博士弟子的人越来越多。汉武帝时期定额五十人。汉昭帝时期一百人。汉宣帝时期两百人。到了汉元帝时期,直接增加到一千人。汉成帝时,有人提议:“孔子弟子三千,我们应该学习他!”于是又扩招到三千人。到了东汉,博士弟子人数高达三万多人,可是却被社会越来越看不起。当时有个真实的笑话,某人研究《春秋》,写了百万字的论文,却只刚刚议论完“春秋”两个字。
到了唐朝,中央设有到了唐代,设置国子和太学等博士机构。每个府,州,县也都设有自己的博士。除此之外,懂音乐的叫做“太乐博士”,懂礼仪的叫“太常博士”,数学好的叫“数学博士”,会治病的叫“医学博士”。
宋朝以后,商业和服务业越来越兴盛。于是酒肆里卖酒的被称为“酒博士”,茶馆里倒茶的被称为“茶博士”,据说还有“饭博士”。实在让人啼笑皆非。不过细想来,各行各业都有很大的学问,值得花一生时间去专研。能把茶和酒做好,也不愧为“博士”了。陆羽和杜康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