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小学校长针对接送孩子的多数是妈妈,爸爸缺席孩子教育,男孩缺乏刚强、坚韧的性格特点等现象,建议将每月的8日、18日和28日设立为“爸爸接送日”,让爸爸有机会接送孩子,让爸爸参与孩子的教育,从而发挥“父能量”的作用。
这位校长的初衷肯定是好的,他也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注意到爸爸缺位孩子教育的这种普通现象,所以想到通过这种形式来强制性地让爸爸明白教育孩子的职责所在。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现的手段上却有形式主义的嫌疑,通过每个月固定3天的爸爸接送,就可以建立起紧密的亲子关系,就可以切实扭转爸爸的缺位吗?这个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这样的强制规定就那么几天爸爸接送,对家长有强制性,而活着多少地忙于生计的爸爸们,相信对于这几天的接送还是比较伤脑筋的,不去接送,怕子女遭人话柄,去接送,却可能有工作上的麻烦,这将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这位校长也已意识到男孩缺乏刚强坚韧性格的普遍现象,这确实也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关注。最近,教育部的一份关于培养孩子刚强、坚韧男子气概的答复在网上引起了热议,这其实也从侧面上反映了现在的男孩确实缺乏男子气概,而造成这个后果的原因,爸爸对男孩的教育缺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不是全部的因素。
男孩子缺乏男子气概,从根本上还是整个社会对男孩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曾有知名的教育专家就发出过“拯救男孩”的呼吁。男孩正经历着学业、体质、心理、社会等危机。现行的教育制度忽视了性别的差异和男女生理发育的差异,学校男教师极度缺乏,教学评价机制更适合于女孩,而家庭教育方面则是父亲长期缺席,母亲极度溺爱,这些都是让男孩缺乏男子气概的重要原因。
拯救男孩父母是第一责任人,而父亲必须做好从男孩到男子汉的引路人,这就是父亲在男孩教育上的特殊作用。父亲做好引路人的角色是一个终身的责任,是必须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爸爸接送日”明显只是权宜之计。
爸爸缺位孩子的教育,其实并不单纯是个人观念的偏差问题,而是社会的价值取向让父亲这个角色在家庭中承担不同的职责。社会更认可男人在事业上成功,事业上越成功,意味着家庭教育时间上投入的不足。当一个男人在家庭中充当奶爸角色,或者是回归家庭的时间越长,越被认为无出息,越不被社会主流价值所认可,而这才是爸爸缺位孩子教育的最主要原因。
强制性地设立“爸爸接送日”对某些孩子而言,不但不能发挥“父能量”的作用,更有可能变成“负能量”,比如说,成长在由妈妈抚养的单亲家庭的孩子,能让爸爸定期来接送吗?这样的“爸爸接送日”只是在提醒孩子他的与众不同,这无疑是在揭伤疤而已。
爸爸的教育,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细水长流。
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