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江月似
最近读武志红的《巨婴国》,又巧合之下接二连三的读了很多关于家庭关系处理上的文章,总结起来感觉家庭的冲突的来源,就是我们缺乏的是接受爱和付出爱的能力。因为爱的无能,所有的关系都处在一种矛盾和斗争的状态下。
发心于爱的关怀我们不会接受爱,面对爱我们不是诚惶诚恐,就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要不就是无知无觉的麻木的活在爱里。中国人最怕什么,最怕欠人情,当有人给我们爱的时候,我们是害怕的,害怕他有所图谋这是其一,其二也是害怕欠他人人情。我们找好借口围追堵截这种爱,或不承认拒绝着爱,甚至一分一毫算好了去及时回馈这个爱。甚至有种人的爱情是你爱我几分我爱你几分,在亲情友情之爱中就更是这样了。纠其原因,长久以来爱都是绑架我们自由的最高借口,很多伤害都是以爱为名,我们的防备也就非常解释的通了。因为只有这样,我不欠你的爱,我才能守住我的底线和自由。
我们也不会去爱,我们都是用爱绑架他人的高手。我们很难理解真正的爱是在乎对方感受,是以对方感受为中心的关怀和照顾,而不是我这都是为你好的。孔子教育之下的我们,太喜欢去劝谏(对上)说教(对友)教训(对下),而君子要做的是闻过则喜,这种理智和情绪巨大的冲突,让我们只能处于感性的低水平状态,因为一旦我们情绪激动感性主导下,我们一定会背离了这个更好自己的要求。所以我们不会爱,因为爱是感性的,而非理性。
我们就在这种感性的缺失下去爱人,我们爱生硬而痛苦。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我们知道这些亲情和友情的发心是如此的好,可我们却是在痛苦的接受着爱,因为这个爱一点都没有顾虑到被爱人的感受。很多心理学理论在教导我们去接受这种爱,并理解它的好意和接纳它,因为无论如何爱都是要被感恩的。有时常常觉得懂事的孩子都是苦孩子,他们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往往压抑得他们长期情绪处在一个低水平阶段,这就是武志红说的“麻木的好人”。没有感性的人,爱别人时,也很难去体验别人的感受,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而这种循环是很难打破的。
社会在变革,我们亲友之间的依赖关系,再也不是古代那种和生存绑定的关系。我们要学会爱,学会那种真的发心于关怀的爱。就像母亲面对婴儿时,我爱你,在乎的是你的暖、你的饱、你的舒适。尝试着将感性的一面释放出来,哪怕有时会有一时的伤害,而不是一味的在用理性告诉自己我要理解和感恩。那种对自我感觉压抑,只会造成进一步爱的无能。因为爱是情绪是感性的体验过程,是一种在乎他人的过程。试着去真的爱你的父母(包括伴侣的父母)和身边的人,用理解他感受的方式来爱他。感同身受这个词是学会爱别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请爱身边的人如爱你自己,假如你还没有学会爱自己,请先学会爱自己,再去爱别人,这样你的爱才能是午后阳光、林间清泉,温暖由干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