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译文:
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因为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敬重孝顺自己的父母;居上位的人尊重长辈,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不讲信义。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模范作用,品德高尚的人总是遵循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若是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若是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厌恶在你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你之后的人,厌恶在你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你之前的人;厌恶在你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你右侧的人交往。这就是所谓的“絜矩之道”。
《诗经》上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你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样的国君可说是百姓的父母了。《诗经》上说:“高高的南山啊,重峦叠嶂。光耀显赫的尹太师啊,众人都把你仰望。”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谨慎,出了差错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上说:“殷朝没有丧失民众时,还是能够与上天的意旨相配合。应以殷朝的覆亡为鉴,天命得来不易啊。”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絜矩之道是推己度人的一种人际关系处理的法则,与“恕道”是一脉相承的,也可说是恕道的一部分,恕道的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愿意做什么,就不要强行要求别人去做,内心要保持公平中正。絜矩之道也是这样的意思,它更强调这种以身作则的效应,在做事情的时候按一定的准则和要求来,这样自己做到了,别人自然会去效仿。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有一种上行下效的引领作用。当然它不只适用于管理者,也适用于我们所有人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文中所列举的有上下级关系,前后关系,平级关系。可以说囊括了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人际关系,欺生现象应该是许多人遇到过的事情,在新入职一个单位的时候,老员工对新员工总有无意识的一个排外现象,有时也只是惯性行为,但无形中就孤立了新人。那么做为老员工就要尽量避免这种状态,以前别人就这样的态度相待会惹来不开心,现在自己就杜绝这种行为。
你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相应的别人也会用一样的态度来回应你。所以要学会换位思考,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单从自己的这一面来看待。如此才会有相互和谐的相处,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时也多从自我方面找原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格要求自己,宽容相待他人,即便是批评或者责备,也要讲究方法方式。
这段话的第二个意思就是“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民心所向很重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把统治者和民心所向比做船和水的话,那么水能让船快速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
这句话本来出自《荀子》,唐太宗非常推崇这一观点,在与君臣处理国家的相关问题时,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依靠这种力量的重要性。以百姓的喜好为喜好,以百姓的厌弃为厌弃,这样的国君也必将为百姓所爱戴,这对大唐的崛起与盛世的呈现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