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梅江年糕,坚持传统方式制作
在先前,在腊月里,梅溪两岸天天充满着米香、糖香和豆腐气、肉气、香火气。前“两个香”,米香是指搡年糕和炒米胖,糖香是熬糖、揉糖和切糖声,后“三个气”,我不说大家都明白。而今,为省时省力,平时在外打工的年轻夫妻一回到家就开始打听哪家个体加工户做的年糕更糯(梅江话叫si)、馒头更发(梅江话叫泡),哪家个体加工户的红糖沙、红糖馓子松?那些麻丝糖、红回回、双环糕和芡实糕根本进入不了他们的法眼。
令人有意思的是,往往距离家最近的年糕加工厂加工的土制年糕却买不着。“这么早就歇年啦?”“侬都千里迢迢从外地回来过年,俺也要歇年去办年货啦。”“那怎么办呢?没有年糕,吃隔岁,不对啊。”“是不应年糕、年年高的风俗啊。要么就从别人定制的年糕里匀点侬,我打个电话给订户。”“谢谢,谢谢。”“这个不用谢,明年打个电话早点来预定就是。”“那一定,那一定。”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于此,我想撰写一个石舂米粉、搡年糕的故事。
石臼搡年糕石舂碓由支撑架、木碓杆、碓头和石臼几部分组成,生铁做成的碓头连在木碓杆上,三人协力踩踏,一人手拿小帚刷,随着碓头的升起,快速拨动石臼里的大米。大约在二十四五年之前,我还在报社工作期间,横溪、长陵一带的农户依然时兴人力制作梅江年糕。而今想来,这背后应有深远的意义。
在这个工业化生产无处不在的时代,人力制作梅江年糕仿佛是一股清流,它是对传统习俗的坚守。这种习俗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与传统价值观,每一道工序都是先辈智慧的结晶。就像古老的耕种方式被保留一样,人力制作年糕传承着一种文化精神,让后人能感受先辈的生活方式,它也是家族与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石臼搡年糕(采自网络)人力制作梅江年糕的过程极为讲究。石舂米粉这一环节是关键,要想舂得细腻均匀,从选材开始就得精心。糯米和晚米的混合比例要依据当地口味偏好与传承经验来确定,这关系到年糕最终的口感。在舂制时,操作者需控制好力度与角度,石舂起落要有节奏感。力度太大,米粉颗粒破碎不均匀;力度太小,米不能充分舂成粉末。这虽然耗时费力,但能保证米粉质量。另外,年糕搡制也有要求,那就是要搡得透。人力搡年糕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确保年糕内部结构紧实,口感软糯又有嚼劲。与机器制作相比,人力制作更能细致入微地把控,从而做出独具地方特色的美味年糕。
这种传统的人力制作年糕方式,是值得珍视的文化瑰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