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作者: 龙鹰图腾223 | 来源:发表于2019-06-12 00:24 被阅读134次

            《万历十五年》的英文书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1981年于耶鲁大学出版,初稿由英文写成,后翻译成中文版。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

            书中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御史海瑞,蓟州总兵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功德圆满。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俞大猷、卢镗、刘延,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不是个人原因就能够解释的,而是当时的制度已经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自平民,无不成为当时的牺牲品。

    1、锅不能让皇帝背

            皇帝,并不是一个好当的职业,对于明王朝中后期的皇帝而言,更是如此。没有实权的皇帝,仅仅被当做封建统治礼仪上的代表,没有个人的自由与发展,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王朝的吉祥物般的存在。

            原文是这么描述的:“身为天子的万历,在另一种意义上讲,他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他的权利大多带有被动性。他可以把他不喜欢的官员革职查办,但是很难升迁提拔他所喜欢的官员,以至于没有人足以成为他的心腹。他对大臣们的奏折做出判断,可以超出法律的规定,但是他没有制定法律的力量,官僚之间发生的冲突他加以裁夺,但是他不能改造制度以避免冲突的发生,而且他裁夺的权威性也在日益微弱,因为他被臣子们视为怠惰。各边区的军事问题必须奏报皇帝,但是皇帝自己不能统帅兵将,在平日也难以跨出宫门,自然更谈不上离开京城巡视各省,没有选择的自由。”

            在一本功底深厚的网络穿越历史小说《官居一品》中,曾对此有过深刻的演绎,“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士大夫巴不得将天子仅仅作为王朝精神上的象征,同时也依靠这个象征来凝聚共识。

            多少年来,文官集团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皇帝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或多或少的服从他们的意志。皇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跪拜之中,他实际上能控制的则即为微薄。

            明中后期以皇帝为职业的人当中,正德皇帝对于此的抗争是最为激烈的,与万历、隆庆等的或消极怠工或不加关心不同,正德显然懂得“与人斗其乐无穷”这个道理。两次御驾亲征,和不顾文官集团抗议的判决虽然没用明确的语言,但却用实际的行动对文官集团以礼仪道德为基础构建的政治体系进行了否定。皇帝与文官集团的矛盾不断激化,却戏剧性的以正德的早死而告终,从此之后,文官集团对皇权的限制更一步加强。既无顶层的改革主导,底层的革命亦未到爆发的时机,同时外敌尚未成为心腹之患,明朝腐朽的政治体系开始加速自崩溃的进程。

    2、文官集团

            根据《万历十五年》中的描述,我认为文官集团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2.1  复古派

            如海瑞与申时行,认同道德礼仪治国的理想,并在实践中也贯彻这一理念;但实践告诉我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光靠理念治国显然无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更可怕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一理念往往是作为互相攻击的武器和手段

    2.2  改革派

            这里以张居正为代表进行描述:

            张居正在明中后期是一个呈上启下的人物,其主导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缓了明王朝崩塌的时间,但并没办法改变明朝财税制度深层次的弊病。一方面,开国之初广泛的小自耕农经济在中叶以后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权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流民,产生大量佃农,地主凭借土地垄断对佃农进行过度盘剥。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权分散状态设计的赋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断膨胀的财政需求和无法遏制的非法征敛成为民间社会的不堪承受的重负,晚明的财税改革已经无力医治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恶疾,国家机器的败坏已无法挽回。

            而张居正身前风光与身后的人亡政息更是体现出封建体制下,将个人道德评价与政策评价捆绑的恶劣后果。

    2.3  既得利益群体

            这里,既得利益群体才是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数”。其实,他们也并没有沉默,在所有的历史活动中,他们的力量和动作往往是最大的,他们往往不具有深远的谋虑,当改革派触动他们的蛋糕时,他们会激烈的反抗,但同时他们也不真正具备扬帆远航的本领。

    3、武人之哀

            明朝的文武关系,是让人悲伤叹息的。

            武人不具备被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得不到文化教育的权利。以文御武的理念下,武将被视为头脑简单的莽夫。俞大猷等将领虽然提出了建立巡洋舰队的先进军事理念,但一是目的出于闭关锁国的落后思想,二是在政治上不会允许出现这样的难以控制的力量。戚继光作为一代名将,其成功也得依赖于军事主官谭伦的积极配合和张居正的赏识,且随着张居正时代的终结,戚继光也遭到牵连,处境寂寥。

            一个防备自身军事力量多于防备外敌,一个军备松弛,相互掣肘的军事体系,也无怪乎倭寇都能在“帝国”的腹地横行霸道。

    4、文化思潮

            《万历十五年》中,以李贽为代表对明中后期的哲学思潮进行了介绍。

    5、总结

            明朝的政治制度设计之初便为其后来的灭亡打下了基础,中间更是缺少持续的强力中枢主导的上层改革,呆板的文官政治体系难以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国情发展,一个形而上不知变通的帝国,必然会历史洪流中慢慢分崩离析。

    后记

            可能是《万历十五年》问世的时间过久了,其思想已经在各类明史读物中有所体现,本次阅读并没有给我带来特别多的新鲜体验,同时感觉作者的逻辑线稍微不够明确,万历十五年前后的人事物旨在体现明王朝分崩离析的原因,但总感觉还差了一点点深入分析。文中过于注重朝堂之上的分析,而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缺少描述,虽然从上层设计上解释了明王朝中后期分崩离析的现象,但对其根源却缺少挖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uh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