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名士成为军阀。
汉光武帝刘秀为了能调和各方的利害冲突,极力鼓吹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等观念,使东汉弥漫着一股维持现状的政治哲学。(国家的实力不够,就少说话,多干事,少折腾,多赚钱。实力到达一定程度,再起来咋咋呼呼。)
历史上重要的转圜之点,总是避免不了武装冲突,于是史家也别无选择余地,中国的历史自不能例外,可是这当中也有不同之处,比如中国辩论时人民被荼毒的程度深,可是四海升平之日也比其他各处来的长久。(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中国和平时期比较久,但是打起仗来比较残酷,人民死伤特别多。)
在这一段偃武修文时代里,文化上和物质生活的进步极为可观,首先可以提及的是教育日趋普遍。(教育普及以后,要把教育出来的人才,人尽其用,给他们各自以不同的出路。这样教育才会发挥出它的作用来。)
从画像砖看汉代社会。
汉代的青铜器器和留下的泥土模型,已可补成文史之不足。从坟墓中出土的画像砖上主要以历史事迹,奇异的传说,传奇人物或日常生活作题材。当中日常生活一项对我们最有价值,提供了最确切可靠的汉代社会史料,使我们对汉代社会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这些汉砖上永远不会提及的是贫困的迹象仍极其普遍。(这就是现在有一些纪录片导演,专门拍贫民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了的历史价值。)
通西域与中西文化交流。
张骞通西域使中国与中亚各印欧语系的国家开始有了接触。从长期的历史上来看,班超在文化上和商业上的贡献超过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就,他所拓展的疆土无法永远保持,可是通商的罗马队已经组织他们的足迹长期的在历史上留住,由于大陆商队贸易之活跃,包括果蔬和乐器等域外文明源源不断由西域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从以上所述看来,自后流传于华夏之帝国几千百年的基本要素,在公元2世纪便已存在。为什么此后又有这么多的变迁牵涉到周期性的盛衰起伏,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不难解答,中国自汉以来积累的财富,一旦达到某种程度便无法阻止,也不能在制度上予以集中巩固,这绝不是可以及早发觉并加以补救的问题,只因今日我们站在历史的后端,有了另外的1800元,包括西方的经验才能对汉朝的覆灭提出较为合适的解释。
刘秀鼓吹天人合一观念。“自然宗教”在汉代思想史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以后汉更为明显,它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阴阳之交,替既及于于人事,也见于自然现象。由于自然现象与人事变化都是根据相同的内在律动,所以两者是统一的。既然是天人合一,那么宗教与政治之间便不再是对立,而神圣与世俗间也不再有所区别,照这样的逻辑推演,则生与死便不再有明显界限。
刘秀鼓吹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等观念,可以在行动上保持自由,不被拘束于一定的主张与政策,而以微妙的手段,遂行其妥协与不走极端的用心设计。
豪强兼并是农村社会乱源。刘秀和刘庄在财政税收上的表现相当成功,他们的方针是将税率及度一低,可是在规定的范围内毫不通融的执行。
在任何条件下,私人财产之膨胀总会产生问题,这私人财富可以立即变为政治权利,有时这些财富也免避免不了在政治场合之中角逐。曾在历史发展上系以小自耕农为主体,可是因之也构成了组织上的弱点。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拯救法律的适当之处,就是所有的官僚与平民都确实遵守纪律。地方政府原来长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言辞,而短于经理上的能力,如此一来更不知如何措手了。
儒术成了做官的阶梯。两汉的提倡儒术固然使官僚组织间思想一致,但也产生了一种不良的影响,读书人除了作文之外,别无他业可从。
以儒学为做官的阶梯,始自武帝。其所谓察举和“征辟”乃是一种强迫的举荐制度。在这关头,儒家习惯上重人身关系,而不严格的遵守法制,更能产生不正规的影响。(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有人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人治大于法制。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竟大言不惭的说他就是法律,他说的话代表的就是法律。)
宦官与名士的对决,
在最后的一段冲突中,也就是党锢之祸,一方面有宦官的干预,另一方面则有,为太学生所支持的名是一般人的印象乃是好人与恶势力斗争,虽说短世界看来,这种说法不算不正确,在长久的局面里,则这样的结论却使背景混淆不清。都城内之分裂是由于宦官受到乡村中新兴地主的支持,而为旧有士绅排斥,其实两方与官僚皆串通一气。(两方人马都认为他们是正义的化身,结果他们之间的战争只是加剧了国家的灭亡。)
法律与纪律不同,它是社会上的强制力,要是下层对法律已经漠视,那么上层也不会更为认真,如果希望法律生效,立法必须以一般现行生活状态为蓝本,倘若反其道而行之,其执行必极端的困难。(反过来想,如果上层都不重视法律了,那么下层会那么认真的执行法律吗?)
文士自卫成了武将。事实上的发展则是以皇室家庭内冲突作导火线,扩张了权力斗争,将所有有关的社会问题一起掀动。(内斗对国家没有任何好处,特别是最上层之间的内斗,只会使国家动荡,国力衰退,内部矛盾重重,经济发展倒退。这句话对团队也适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