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语文单元教学应引导学生形成自读意识

作者: sunxuhong | 来源:发表于2016-03-06 19:58 被阅读187次

       

    30.语文单元教学应引导学生形成自读意识

    语文单元教学应引导学生形成自读意识

                            徐 宏

             现行《语文》课本每册有八个单元,分别按“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排为三类。《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讲读课文由教师教读,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自读课文由学生自己课外阅读。但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教师将单元内的课文均作同一规格要求处理,将课内课外的自读课文转换成讲读课文进行教学;也有的教师除完成讲读课文外,对课内外自读课文撒手不管,采取“放羊式”教学,放任学生自己去阅读。以上两种态度都违背了大纲的要求,违背了单元教学的科学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特点。我们知道,单元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上好讲读课,而且还要求教师指学生去完成二类、三类课文的自读任务。或者说,仅仅能上好讲读课,完成讲读课的教学任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自读意识。更深一层地说,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学生“学会”,更本质的是要学生“会学”。

          近几年,语文课教学大致根据预习训练、讲授新课、巩固知识、作业布置、检查复习这样“五个环节”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环节虽然对教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压抑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范围,拓展不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只是让学生“学会”,并没有起到让学生“会学”的效果。单元自读教学法,在教学环节和课堂结构的设计上,既反对呆板的教学程序,更不主张教条主义的做法,而是主张以“导”带“读”,提倡“导读”与“自读”配合默契的“双边活动”,以达到单元教学的能动性、阶段性、层次性和方向性。以此来形成学生科学的自读意识,这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摆脱困难,走出低谷,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再者,对造就适应未来的人才,也会有奠基作用。

           自读,首先强调了读,而主体对象却是自己,这就告诉我们,自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自读意识呢?这是摆在我们广大话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引导自读,教师首先提出总体目标,让学生掌握单元内每篇课文的个性和共性,做到普遍性由教师分析,个别性重点突破,这样由“导”入“深”,然后,组织学生“自读提示”和范文,使学生对每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在思想上真正把握,又能在范文中得到印证。

           要培养学生的自读意识,教师不能每课必讲,而主要是讲规律性知识,指点学习方法,更不能让学生随意阅读浏览,而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运用规律性知识,用于自读实践,培养其自学习惯,使其形成自觉的自读意识。

            例如:对高一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是:①理解围绕中心选材、组织材料,并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言行揭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②培养辩析关键词语的能力。引导自读这单元的三篇自读课文之前,首先将第一篇《我的老师》进行讲读,找出其规律性知识,并结合本单元知识小结“记叙的中心和材料”进一步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选材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自读《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学生通过自读明白,这篇文章围绕中心写了几件事:①任弼时同志身患重病仍然继续坚持工作;②事无大小,凡是他亲自经手,一定要负责到底;③他特别注意调查研究,注重群众的疾苦、意见和要求;④在他的整个生活里渗透着原则性;⑤他的生活十分朴素。这些都是文章的材料,文章通过这些材料,突出表现了任弼时同志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这样培养学生的自读意识,就可以在教学上形成“揭示规律、强化规律、运用规律”的程序,使认识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让学生科学地掌握以下规律:

            第一、掌握单元教学重点;

          第二、熟悉单元内课文的类型、任务及重点;

       第三、能够比较单元内各篇文章在内容上、写法上的异同;

         第四、了解单元内每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第五、领会单元内每篇课文的写作意图和编排分类意图。

          学生通过对上面规律性知识的掌握,就为他们自读意识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当然,要让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自读意识,使之为促进教育教学服务,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还须广大师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sunxuhong:教无常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由被动读书转为主动读书,这才是教育者应该努力的目标。

      本文标题:30.语文单元教学应引导学生形成自读意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ya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