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记得读过木心先生的一首诗,其中一部分这样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很多人在描述这本书时,认为“亲爱的海莲”和“亲爱的弗兰克”之间,是存在爱情的。就像《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演的那样,赌场姣爷和北京大牛在经历了无数次的书信来往与擦肩而过之后,终于迎来了结尾的相视一笑。
而事实上,弗兰克有妻子诺拉,还有两个孩子。书中,诺拉和海莲也有着温馨而又不失礼节的书信来往。当书被拍成影片,就是那部翻译后的名字听起来充满了血腥恐怖的《迷阵血影》(每每提起这个名字,总觉得十分不妥),异想天开的译名,看似像个动作片的定位,都没有改变弗兰克和海莲的结局。正如原著,弗兰克故去,诺拉写信给海莲,毫不隐瞒地诉说着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妒忌与羡慕。直至生命终结,弗兰克也不曾见过那位“亲爱的海莲小姐”。而海莲呢,只剩下面对着空荡荡的书店,微笑着说:“我来了,弗兰克,我终于来了”。魂牵梦萦了廿年的地方,此刻就在眼前,就在脚下,就在心尖。
悲剧,是把喜剧撕碎揉烂了来看。而现实中不曾出现过的情景,已经被文字和剧目很好的演绎出来。
这样的感情啊,最好还是埋藏在心底,成为跨越世纪的秘密。
【炎夏铭刻征文】一街一世界--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英国的海莲是一位对书籍有着“古老”胃口的穷困女作家,一生中绝大部分岁月都是在曼哈顿岛度过。因为受不了纽约“古书商”的昂贵与腐朽,当得知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正在销售旧书,便写信与之联系,求购一些绝版图书。
经年的书信来往连接着远隔大西洋的海莲与弗兰克。最开始的顾客与店主逐渐演变成了惺惺相惜的挚友。从书籍上升为鸡蛋,火腿甚至是精美的刺绣,偶尔,海莲也会因为弗兰克的“懒惰”而“大发雷霆”。之所以画上引号,是因为我始终觉得,所有的脾气不过是一种英式娇嗔(不含任何贬义,海莲小姐本就是乐观爽朗之人),更使两人关系迅速升温。正是这种直率不做作的性格,让海莲和弗兰克一家以及店员成为了从未谋面的亲人。
其实海莲是有机会去到美国的,作为一名剧作家,经历了失业的忧伤,后期她也迎来了事业的高峰,很快,便有了自己的积蓄,再加上英女王的登基使得去往英国的费用大大降低,眼看就要踏上去往英国之路。然而天公不作美,她的牙,把她牢牢留在了美国。她圆梦的钱,成为了牙医的蜜月旅行经费。于是,便错过了。
后来,再也没有见到过。
张立宪为书作序时曾说过: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
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弗兰克有没有思念过海莲小姐,海莲有没有憧憬过见到弗兰克的那一霎那,我们都不得而知。只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定有两颗星星,熠熠生辉。
【炎夏铭刻征文】一街一世界--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我所购买到的书,钴蓝色的精致外壳,上面镶嵌着的烫金字眼,显得古老而神秘。用手摩挲着,一个字母一个字母,都仿佛映照着海莲坐在桌前写信时的喜怒哀乐。随着书的问世,那家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也愈来愈出名,甚至接待过查理.卓别林、萧伯纳等诸多名人。1977年,因主事者陆续亡故而易主。
【炎夏铭刻征文】一街一世界--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 【炎夏铭刻征文】一街一世界--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 【炎夏铭刻征文】一街一世界--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 【炎夏铭刻征文】一街一世界--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 【炎夏铭刻征文】一街一世界--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影片放映结束。
书本合上最后一页。
海莲和弗兰克的故事也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逐渐远去。
一街一世界,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身处其中的人,也更为坚定而神勇。
而在当今社会的人们的心中,除了跨越大洋彼岸的爱恋,还有那个充满着希冀与魔力的地方--查令十字街84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