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汲郑列传
汲黯
字长孺,河南人,体弱多病,却好学直言,行侠仗义。祖先受到卫国国君的恩宠,世代高官,到汲黯已经第七代了。通过父亲的保举,汲黯做了汉景帝的太子侍从,因为庄严而被人敬畏。
汲黯汉武帝时,闽越与瓯越火并,汲黯被派去视察,结果半道就回来上报,说,蛮夷纷争不过是当地习俗,不值得派去天子的使者。
河内发生火灾,汲黯又被派出视察,他回报说,居民失火而已,不值得忧虑。反倒是河南郡饱受水旱灾害,难民万户,父子相食,急需赈济。所以我就跑那去开仓放粮了,现在请陛下治我假传圣旨的罪责吧。
武帝觉得他贤能,赦免了汲黯,让他做了县令,但汲黯却觉得做个县令实在耻辱,于是称病辞官。武帝听闻,又把他召回朝廷,最终还是因为讲话难听,被外派做了东海太守。
汲黯崇尚黄老道家学说,为政清静无为,事情都让手下去办,监察只看大体原则,不苛求小节,把东海郡治理的不错,又被朝廷召回。
回来后汲黯与人相处还是很傲慢,就喜欢当面顶撞,容不得别人犯错,所以被人讨厌。但他仰慕傅柏与袁盎,并与灌夫、郑当时和刘弃交好,而这些人都是因为说话太直,做不成大官。
田蚡做了丞相,其他官员见他就跪拜,只有汲黯拱手作揖;后来大将军卫青受宠,汲黯依旧作揖不跪,反倒让卫青钦佩,经常请教汲黯国事。以至于后来策划谋反的淮南王宁愿贿赂公孙弘,也怕扯上汲黯。
当时武帝招纳儒生,想施行仁义,结果汲黯当堂就说,陛下,就你这样还想学尧舜施行仁义,弄的不过都是表面功夫。气的武帝当下罢朝,对左右说,汲黯真是又蠢又直!因此汲黯经常被同僚攻击,汲黯却说,我身居高位,哪能只为了自己就阿谀奉承,要为大局考虑啊!
汲黯抱病休假,武帝问庄助,你觉得汲黯这个人咋样啊?
庄助说,汲黯当官一般,但是辅佐少主,可谓是坚守事业,威逼利诱通通不吃啊。
武帝说,汲黯还真是个古之社稷之臣啊。
武帝曾在厕所里接见大将军卫青,见公孙弘有时连帽子都不戴。但是只要汲黯一来,武帝赶紧就戴好帽子,万一没来得及,就会躲进帐子,以表示对汲黯的尊重。
张汤担任廷尉,更改了律法。汲黯就当朝指责张汤,说,您作为正卿,上不能弘扬先帝功业,下不能以身作则,反而乱改高皇帝的规章,你这是要断子绝孙啊。搞得张汤经常和他争辩,张汤总是引用条文,苛求细节;汲黯就刚正严肃的态度反击,经常骂张汤,你这是要让天下人上街都不敢对视哦。
之后汉朝征战匈奴,汲黯却力争和亲。而此时武帝正倾心儒学,重用公孙弘和张汤,要求法纪严明。汲黯就去诋毁儒学,抨击公孙弘外表阿谀,内心奸诈;张汤苛求条文,陷害他人。结果公孙弘当了丞相就把汲黯调走了。
由于攻打匈奴大获成绩,张汤和公孙弘地位越来越高,而汲黯越来越被疏远。汲黯郁闷的说,陛下您真是偏心新人忘旧人啊。等到汲黯走了,武帝对左右说,这人要不思进取,就会像汲黯这样越来越狭隘啊。
匈奴浑邪王率众投降,当地县令却凑不齐马来接送。武帝气的要斩了县令。汲黯劝道,县令没罪,陛下不如杀了我好了,这样百姓就愿意献出马匹了。再说匈奴叛将来降,慢慢接就是,不值得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武帝默然。
等到浑邪王入汉,因和匈奴人私做买卖而被判处死刑者有五百多人,汲黯又去劝谏说,这是无知的百姓被官吏构陷成死罪,陛下千万不要滥杀无辜啊。这次武帝没有赞同,而是等到汲黯走了后,说,这个汲黯又开始胡说八道了。几个月后,终于把汲黯给罢免了。
过了几年,国家改铸五铢钱,百姓私铸钱币成风,武帝又想让汲黯做太守,汲黯不肯,武帝只好亲自召见了他。
汲黯哭着说,臣以为到死也见不到陛下了啊,只是臣的身体实在做不动太守了,请让我就陪在陛下身边吧。
武帝说,你这是看不起这官职吗?让你去就是想借助你的名望,你身体不好躺在家里治理都没事,快去吧。
临行前,汲黯对李息说,御史大夫张汤这个人就会阿谀奉承,搬弄是非,我走之后,直言进谏之事可就交给你了啊。
结果汲黯做太守治理的挺好,而李息却始终不敢进言。等到张汤身败名裂,武帝听闻此时,就奖赏了汲黯,却把李息判了罪。
汲黯最终死了在治理的淮阳郡,家中没剩下余财。
郑当时
字庄,河南人,祖先郑君做过项羽的将领,项羽死后,郑君归附汉朝。刘邦下令项羽的旧部,提及项羽时要直呼其名,只有郑君不从,结果被赶走。
郑当时为人仗义疏财,钱都接济朋友,对人谦和,举荐贤人,曾经解救过梁国将军张羽,因此闻名于梁楚。他又崇尚黄老道家学说,仰慕长者。
汉景帝时,郑当时做了太子门客,自己虽然年轻位卑但是结交的都是老前辈。
汉武帝派郑当时去视察黄河决口,郑当时本想请求准备五天,武帝询问有啥好准备的。于是郑当时就和平时表现一样,为了顺从上意,就放弃了自己的主张。
晚年汉朝讨伐匈奴,征战四方,耗资巨大。而郑当时保举承办运输的人,搞得亏空严重,遭到检举,郑当时因此受到牵连,被削为平民。
几年后,郑当时又被召回朝廷,武帝看他老了,派去做了太守。
郑当时最终死在治理的汝南郡,家里也没有剩下余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