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秦统一全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六国藏书遭遇一场浩劫。秦二世而亡,项羽火烧阿房宫,除萧何事前转移的法律、地理、物产、人口等少数书籍,秦国藏书也灰飞烟灭。《千字文》中的“漆书壁经”指的是有从汲县魏安厘王冢中发现掘出来的漆写古书,以及汉代鲁恭王在曲阜孔庙墙壁内发现的古文经书。《论语》就是这样被幸运的保存下来。
《论语》产生于春秋时期,距离鲁恭王发现《论语》已经有300多年。最早对《论语》进行注解的大概就是孔子第十一世孙孔安国,而孔安国正好与鲁恭王生活在同一时期。也就是说,孔安国应该是最早研读壁经《论语》的人。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孔安国距离孔子三百年,期间战争频仍,又经历秦朝的文化浩劫,孔安国注解《论语》面临的难度,并不比我们小。毕竟,现在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考古考据的成果,也可以翻阅《康熙字典》这样包罗万象的工具书。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天下将乱未乱,处于礼崩乐坏时期,斯文仍在,距离天下大乱还有一段时间。那个时代,汉语字词贫乏,一个字往往代表若干种意义。如:“学”就有“觉悟、学习、效法”等多种意思。再如,德者,得也。多指指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有时也指道德、品德。同时,春秋时期书写载体不足。主要是竹简,有时甚至写在绢上。子张就曾把孔子说的话记在绅(腰间长带)上。因此,《论语》必须惜墨如金。同时,我们要知道《论语》的编撰者是道德文章一流的精英群体,其内容不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即使有几处重复的地方,也是在强调一些关键内容。有了这么一个总体把握,再来研究、探讨《论语》,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一些领悟。本人研读《论语》多年,摸索出24种基本方法,现举例罗列如下,供道友参考。
第一、概念溯源法。《论语》中经常出现“道、德”等字眼,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黄石公生活在战国秦汉之间,他的《素书》说:“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孔子曾向老子问“道”,当然懂得“道只能体悟,不可言说。”所以,“朝闻道,夕死可矣。”并非“早上听到道,晚上死去也值。”而是赌咒“早上如果有人把道说明白了,当天晚上我就死给大家看。”再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并非“用高尚的道德治国,就能取得众星拱之的效果”,而是指“以百姓的获得感为治国理政方向,秉政者就会像北极星获得众星拱卫一样,受到百姓拥戴。”
第二、查阅字典法。《论语》需要逐字阅读,不仅要把生字全部弄懂,还要把一些读不顺溜的关键字弄懂,尤其要查阅《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如:“可”有“肯,许可,值得”等意思,“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的意思就是“如果财富值得追求,即使做一些拿鞭子的下等事情,我也去做”再如:“次”有“不前不精,驻扎、处”等意思,“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可以翻译为:“多见并且弄懂事物,是智慧扎根的方法”。
第三、通假还原法。春秋时期,文字贫乏,经常出现通假字。这个时候,只要找出顶替的字,文义就会呈现出来。如:《论语》中共有18个“女”字,都是“汝”的通假字,可以解释成“你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意思就是“你的子女如果结交小人,就难以教养。”再如:《论语》中的两个“亿”字,都是“臆”的通假字,子贡“亿(臆)则屡中”就是“心中满满的,全是做生意的事情”。
第四、单字代句法。春秋时期,文字贫乏,单字能够表达现代汉语一个词,甚至一个句子的意思。如:“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里的“主”的意思是“做得了自己的主宰”,“忠”是纯客观看待事物;“信”是知道做到。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主宰自己,第一要清除盲区,第二要知道做到。不要交往不同道的人,错了,不要害怕改正。” 又如: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里的文,指的是谥号。大家都认为孔子的谥号应该是“文”,孔子说:“谥号‘文’?不敢当!我与大家都差不多呀。尤其是践行君子理念方面,我还没有做到。”
第五、句读分析法。古代汉语没有标点符号,需要重新加标点符号,如果加错了,就会引起歧意。孔子曾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被垢病为“愚民”。但是,孔子“有教无类”,又怎会愚民?如果重新加标点,就可以得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能够执行命令,就让他们去做;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就让他们明白道理。”
第六、结构分析法。春秋时期的古汉语已经开始出现大量固定的句式。有时,可以通过句式分析,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如: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仔细分析“不…亦不…”的句式,就知道这是在否定两种极端的情况。再查阅字典,我们就知道,践:履也。迹:凡有形可见者曰迹。可引申为:痕迹。室:夫以妇为室。引申为:最隐秘的地方。所以,正确的翻译为:子张请教怎么做才算是高情商的,孔子说:“关系不好也不要揭短,关系再好也不要穿一条裤子。”
第七、横向比较法。有的字在《论语》中出现多次,我们把这个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情况进行比较,有时候就能得到答案。如:“命”字,总共出现24次,只有在表示人的生死时,才是“生命”的意思,其他都是“命令、政令”的意思。如果孔子想表达“决定事物发展的非人力因素”就会在“命”之前加上“天”。所以,“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指的是“道能否施行,关键看邦君的政令。”“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意思是“不懂得下达政令,就不配做领导。”这样,再看孔子谈“命”,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第八、推理论证法。孔子对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粗浅地看,就是告诫子路不要不懂装懂。但是,子路胸怀坦荡、说到做到,不可能不懂装懂。所以,前面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论语》中,子路向孔子问过鬼神的问题,还迷信祈祷。孔子却从来不说“怪、力、乱、神”,显然,孔子是在告诫子路“不要把精力浪费在虚无缥缈的鬼神上”。这样一来,正确的翻译就是:“研究那些应该知道的,不研究那些不该知道的,这才是智慧。”
第九、睹物思义法。有时,看看是什么器物,也能理解字词的本义。比如说:孔子评价当政者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所谓“斗、筲”是两种装粮食的器具,那就可以翻译为“哎呀,那些饭桶,不值一提!”再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格”其实就是“网状的格子”,是中国古人的坐标系。即使是到了今天,我们也经常用“横排第几格,竖列第几格”来表示物体的位置。中医药柜有若干格子,每格都的抽屉上面都写着“当归”“枳实”“黄芪”等药物名称,里面都装着对应的药物,必须各就各位,如果错了位置,就会抓错药、吃死人。因此,必须“严格”。如果把“格”字当做动词用,就是“把物品码到相应的格子里”;如果把“格”字当形容词用,就是“事物各安其位”。“有耻且格”的意思就是:有羞耻心,并各安其位。由此可知,“格物致知”的意思是“让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就能获得大智慧。”
第十、阴阳对照法。一阴一阳之谓道。孔子说话经常考虑矛盾双方。如: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先看句式,前面是“居之”,后面是“行之”,显然指的是两种对立状态。细细品味,“居之”有原地打转的意味,“行之”有匆匆上路的意味。因此,孔子所说的内容应该是:“从政人员首先要具备强大的执行力,让你原地打转,你就原地打转不懈怠;让你匆匆上路,你就匆匆上路不走板。同时,还要能独当一面。啃硬骨头,打逆势而上的攻坚战时,能够始终保持旺盛斗志;反之,有工作进展迅速,顺风顺水的时候,能够始终把握客观情况,不骄不躁。”
第十一、追溯本义法。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世上所有事物发展都遵循“生、住、异、灭”的规律。语言发展概莫能外。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论语》中的所有成语,其词义都已经异化,失去了本义。如:后生可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年轻人往往能够超过老一辈,是可敬畏的。实际上,春秋时代,“后生”并不是“年轻人”,而是“将来,发生”。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翻译过来就是:总寄希望于以后发生,就太可怕了。今天以条件差为理由而不努力,你怎么知道将来不像今天一样(条件差)?四十、五十岁还没有名望,这一辈子就没什么让人敬畏的了。
第十二、反向思考法。古人用词,有时候,正、反同用一词。至今,仍有遗留。如:“完胜日本”与“完败日本”的意思完全相同。所以,《论语》的某些片段,就需要换位思考。如: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这里的乱臣不是“搞乱天下的大臣”,而是“治理乱世的大臣”。如: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礼是君主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君主用来约束大臣的。所以,正确解释为:“君主要求大臣讲礼守规矩,就会有大臣用礼来讨好君主。”
第十三、补缺完义法。《论语》用字凝练,微言大义,经常省略一些句子。如: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担任大司寇不到三年的时间,鲁国大治,大家都称颂孔子的断案如神。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说了上面的话,意思是:“审理民事纠纷,我与大家差不多。(与众不同的是)我能够引导原告、被告换位思考,然后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处理方式,妥善解决问题,让他们停止打官司。”这里,省略了“我与别人不同的是”。
第十四、更换逻辑法。古汉语简约,文字之间往往蕴含着多种逻辑关系。如: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喜欢养千里马,是一个玩心极重的君主。孔子面对异国他乡的君主,含蓄地给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八个字。孔子认为如果齐景公聪明,就能听出“君君,臣臣”是因果关系,那样的话,齐景公就会重用自己。反之,齐景公就会把“君君,臣臣”理解成为并列关系,也不会埋怨自己。果然,齐景公对孔子大加赞赏,一个劲地称“善哉”。齐景公没听出来,孔子在讽他“不像人君”。
第十五、数字研究法。孔子研究过易经,当然知道“大衍之数五十,七是一个周期”的概念。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孔子曾说:“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纣王“无道”,但是只要有足够数量的“仁人”,是可以不亡的,这个最低数量就是“七”而不是“三”。孔子本人是殷商贵族后裔,说来说去,孔子是为殷商的灭亡挽惜。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七位贤才完全可以平定天下的。孔子叹息的是:可惜没有人能用这七人,有的话就可以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第十六、穷究事理法。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春秋时期的辩论,率先沉默的一方,就是认输服输了。叶公认输,是因为自己弄出了“羊比爹重要”的笑话。当然,孔子并非鼓励“父子合伙盗窃”,而是遵循“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进行内部斗争来解决问题。孔子曾说过:“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叶公的根本错误在于,他认为孝与道是两难的,实际上,孝与道是一体的,读懂舜孝感天下的故事,才可以权衡孝的行为。
第十七、显现隐喻法。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孔子借着史书上的记录,说“有马花钱雇人骑”的现象,显然是为了讽刺有钱人做事颠倒的状况。齐景公养活四千匹千里马,肯定要花钱雇人骑。马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能够创造价值。可是在齐景公手里却成为“倒贴钱”的负资产。弄懂了这个隐喻,就可以做如下翻译:孔子说:“我见史书上的不被理解阙疑文字,‘有马花钱雇人骑’旁边批注:现在没有这种事呀!”可笑的是,现如今“亿万富翁在5A景区买别墅,花钱雇人照看”的事情也有很多。
第十八、交集判定法。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的“三年”指“多年”。这里的“无改于”的对象,既不是“父”,也不是“道”,而是“父”与“道”的交集,也就是父辈正确的做法。用今天的话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是对于父辈的做法,要发扬正确的(父之道),改正错误的(父不道),做好扬弃文章。
第十九、道儒比较法。孔子曾多次向老子请教问题。如果说《道德经》侧重于对“道、德”理论的研究,那么《论语》就偏向于对“道、德”实践的探索。《道德经》认为治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孔子就指出舜做到了“无为而治”,并给出“为政以德”的工作方向,“举直错诸枉”的用人导向,“一以贯之”的战略布局,“先之(树立典型),劳之(推广典型),无倦(抓出成效)”的具体方法。
第二十、悟道体验法。春秋时期,流行各种修行之法。原壤是孔子的儿时玩伴,他研究长生不死之术,所以才被温良恭俭的孔子骂为:“老而不死是为贼”。稍早于孔子的詹何,通过打坐观想,能识别屋外的牛的模样。因此,孔子肯定也研究过“打坐观想”之类的事情。有了这个基本认识。我们就可以正确解释一些句子了。如: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就是不吃不睡,下苦功夫。什么事情值得孔子如此费心费力地尝试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悟道!这里的“无”相当于佛家所说的“空”。“思无”相当于佛家所说的“体悟空性”。孔子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无”的玄妙。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其中的好处,与日常学习是不相同的。
第二十一、增补道字法。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道”,中国人至今最常用的词就是“知道”。《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学者,觉也,学什么?觉什么?当然是道啦。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是“学(道)而时习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弟子们认为:孔子主要进行了“文,行,忠,信”四方面教学。这四方面教学都指向“道”,一是学文以知道;二是实践以行道;三是内化以忠道;四是诚信以合道。当然,“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也就可以理解为:笃信道,好学道,守死道,善导道。
第二十二、还原情景法。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为什么强调要知道父母的年龄呢?这就需要推演春秋时期的纪年方法。古代中国最早进入农耕时代,中国的“农历”又称“黄帝历”,可见,从黄帝时代,中国人就开始运用“天干地支纪年”。也就是说,在孔子那个时代,早就有生肖了。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许多人只知道自己父母的生肖,不知道父母的年岁。针对这种情况,孔子说:“一定要知道父母的岁数!岁数更加精准,而且能令人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时常想想父母的岁数,就会喜其寿,惧其衰。增强孝敬父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这样就会避免“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
第二十三、望文生义法。古人造字有象形、形声、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方法,每一个古汉字都代表着深刻的含义。有时,看看字形就可以理解蕴含的意义。如:“性”通常解释为“生之质也”“天生禀赋”。但是,人的先天差距是非常大的。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显然看到天赋的巨大差别,并不存在“相近”现象。再来看“性”字:忄+生=“性”。指的是觉了能知之心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感知。这个“感知”好像不完全一样,七口咸八口淡的,虽然众口难调,但是大致相近,人人都能尝出酸甜苦辣,人人都能看到红白黑蓝,人人都能听出抑扬顿挫。按道理说,既然人类的觉了能知之心都差不多,人的发展也应该差不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后天发展差异巨大,有的人眼睛越练越明,耳朵越练越聪。因此,孔子说的“性”并无善恶之分,“性相近,习相远”所表达的意思是,经过后天努力可以提升和改变人的感知能力。
第二十四、联系实际法。《乡党》篇中这样一段蹊跷文字: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每年的5月份到7月份是野生雉鸡的繁殖高峰期。期间,躲避雄雉,如果被雄雉发现巢窝,雄雉鸡会毁巢啄蛋。所以,古人在夏季猎取雄雉,保护雌雉。由此可以推测,孔子是夏天遇到了“雌雉”,感叹它们生逢其时。译文如下:一个夏日,孔子和子路在山路行走,一团彩影突然从灌木丛飞出,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知道这个季节是不可以猎杀母野鸡的。于是,向他们拱拱手,母野鸡扑扑棱棱飞走了。这段文字的主题是:孔子感叹自己生不逢时。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像《论语》这样惜墨如金的经典,需要长时间研读。本人研读《论语》五年多,期间查阅了大量资料,才有些许心得,窥见中华文化之一斑。然而,本人才疏学浅,难免挂一漏万,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