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键词之五:义

作者: 易不疑 | 来源:发表于2023-12-20 07:40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因为君子与小人的意思是相对的,所以,义与利的意思也是相对的。如果“利”指的是个体利益,那么“义”就是公共利益;如果“利”倾向物质层面,那么“义”就倾向精神层面;如果“利”着眼目前,那么“义”就立意高远。《康熙字典》的解释是: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可见,义又是分配原则。所以,孔子谈论义的问题,就是要求统治阶级顾全大局,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鲁哀公问有若:“今年遭了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彻法,收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收十分之二的税,我还不够用的,怎能实行十分之一的税法呢?”有若说:“百姓富足,君主与谁不足呢?百姓不足,君主与谁富足呢?”老百姓要的只是“生存权”,君主却要“享乐权”。关键问题是,统治者认为,自己的享乐权比百姓生存权更重要。是的,在鲁哀公眼里,自己的享乐就是义,而在有若的眼里,百姓的生存权就是义。在陈胜、吴广看来,揭竿而起就是义。在刘秀看来,“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就是义。在慈禧看来,“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也是义。是的,没有人会违背自己的意愿行事,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自以为是的理由。而这个理由的根基,就是所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虽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但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却令人性扭曲,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做出损人利己乃至损人不利己的事来。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打开人生格局。鲁哀公是鲁国国君,至少应该站在鲁国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问题,但是,他却只想到个人享乐。慈禧说“谁让我今天不高兴,我也会让他一辈子不高兴。”时,心中并没有“家国天下”。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是想取代王侯将相而已。刘秀遗诏说:“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务必俭省。”恰恰说明刘秀心怀天下,关心百姓疾苦。胸怀天下者,未必能得天下,却一定有益于天下。胸怀一国者,未必能显赫,却一定有益于国。胸怀区域者,未必能治理区域,却一定有益于区域。反之,格局不足,就无法谋天下之事、家国之事、区域之事,就会把事情搞乱。这就是所谓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孔子胸怀天下,他思考的高度就涵盖了整个天下。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谋划天下事,不要考虑个人的亲疏、顺逆,而要以整个天下百姓的利益为重。孔子评价子产有四条符合君子之道,其中一条就是“使民也义” 。樊迟请教智慧,孔子说要“务民之义”。子张请教什么是达,孔子说的第一条就是“质直而好义” 。子路请教孔子成人的问题,孔子给出的第一条就是“见利思义”。另外《论语》中两次出现“见得思义”。综上所述,孔子眼中的“义”就是以百姓的获得感为方向,顺应百姓需要,组织发动百姓,发展社会事业,达成安天下的目标。

百姓需要义,邦国需要义,天下需要义。统治者理应“义以为上”,成为义的化身。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孔子说自己从未见到“行义以达其道” 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当然是统治者格局不足,看不到“百姓的获得感”才是自己最大的利益。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百姓没有获得感,就不会支持统治者,亡国就成为必然,统治阶级也会随之覆灭。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算是“崇德”,孔子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显然,在孔子看来,“主忠信”是“徙义”的前提条件,做到了“主忠信”,就做到了“徙义”,也就做到了“崇德”。《论语》惜墨如金,有时候,一个字就是一句话。这里的“主,忠,信”可以翻译成三句话。其中,“主”是主宰自己;“忠”是认清脖后灰;“信”是知道做到。凡有立场,皆有盲区。人人都有“我执”,这就是脖后灰,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肯帮助自己指出盲区。所以,孔子说:“主宰自己,第一要认清盲区,第二要知道做到。这样,才能放下一己之私,以百姓心为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这就做到了徙义,也就是崇德了。”

《论语》出现五次“忠信”,其中有两次“主忠信”。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认为,有四口井、十二个家族的城镇,就有“客观中肯,说到做到”的忠信之人。但是,不好学就没有觉悟,就无法站在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就没有胸怀天下的视野,就捋不清全局与局部、公事与私事、长远与当前、内因与外因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想做到纯客观的“忠”,想达到与道义同在的“信”,那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孔子要求弟子不断加强学习,自我革命,提升层次。尤其强调,要通过“恕”道,换位思考,消除“脖后灰”盲区。

孔子关注到人的认知偏差及其产生规律,《论语》三次出现“巧言、令色”,指出“甜言、媚态”是不仁的、可耻的,必须加以提防。孔子不无感慨地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不是有祝鮀的好嘴皮,就是有宋朝的好脸蛋,很难绕开‘听好话、看美色这两个祸根’,在当今的世道。”显然,孔子发现人的眼睛、耳朵很容易被“巧言、令色”误导利用。《道德经》在这方面阐述的更加丰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比较而言,佛家对人的感知发生过程进行了更加全面清晰的论述。佛家认为: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够感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形成视听嗅味触思六识。如:眼根是用来识别事物的,然而,在识别事物的同时,就产生了分别心,以顺眼的为美,不顺眼的为丑。然后,就在不知不觉中执着于美,进而千方百计存美去丑。结果,整个人都成为眼睛的奴隶——金银珠宝除了好看,几乎没有实用价值,却成为大众梦寐以求的东西,为之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同样,耳根是用来分辨声音的,然而,人们起了分别心,就以顺耳为美,逆耳为丑,千方百计存美去丑。结果,整个人都成为耳朵的奴隶,被甜言蜜语骗的团团转,甚至踏入陷阱而不自知。当然,鼻子、舌头、身体、潜意识等在识别事物的同时,也会喜顺厌逆,能生发出种种贪欲,绑架我们去做莫名其妙的——甚至是违背良心的事情。《楞严经》曰:“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说的就是,普通人很容易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劫持,而参与作案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在分辨六尘时,应该做到“虽分别不做分别想”,这样就不起顺逆爱憎,摆脱六根贪欲,超然物外,超凡脱俗,进入圣境。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不询问马的情况,是因为孔子真心认为“财富不值得追求”,意识里没有贪图财富的念头。

《论语·乡党》篇对孔子日常的衣食住行进行了描写。从中,我们看到了孔子“慎独”的一面,看到孔子举手投足皆是文化的气象。然而,长期以来,大家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当成孔子挑食的证据,说孔子对吃饭要求太讲究“精致”!孔子赞美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又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所以,孔子肯定不会在衣食住行方面有过高的要求。让我们再来看看《康熙字典》对厌字的解释:足也,满也。这里显然是吃饱的意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意思就是“吃饭食,不吃饱,即使是上等米面;吃鱼肉,也不吃饱,即使是最嫩的肉丝。”古人吃饭,过午不食,讲究吃“七成饱”。孔子严格按礼仪要求去做。这段话后面说的是:食物长期存放变味了,鱼不新鲜了,肉腐烂了,不吃。气味不好,不吃。烹调方法不对,不吃。不到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是按一定的方法切割的肉,不吃。没有适当调味的酱,不吃。肉虽多,吃时不超过主食的数量。只有酒不限量,但不喝醉。市场上的私酒和肉干违反了周礼“酒酤在官”的规定,也不吃。进食时不去除姜,但也不多吃。认真体会其中的道理,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把吃饭当成非常重大的文化问题来对待,他讲究的不是食材,而是规矩。我们普通人,讲究的是食材,吃相却很难看。

孔子对子贡说:“你认为我是学得多而又记得住的人吗?”子贡回答:“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的做法是一以贯之。”孔子学习知识,注重整体结构,不仅能轻松获得新知,而且能圆融自洽。当然,孔子的义也是“一以贯之”,也就是说孔子的义是胸怀天下的大义,即使在处理鲁国的事务时,孔子也是从天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即使在处理家族事务时,仍然从天下的角度去做……直到个人的日常起居,也都与“大义”同在,做到了“慎独”。

子路好勇,曾不无得意地请教孔子:“君子尚勇吗?”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尚义,不应该尚勇。孔子大力提倡胸怀天下之义,他说:“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并赞同“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然而,不义现象比比皆是,孔子或直接指出,或自我嘲讽,对不义现象进行了抨击,他说:“闻义不能徙……是吾忧也。”“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随着孔子的深入教学,“义”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后来,子路也认识到“不仕无义”,他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理想中的道是无法实行了,但是,还要为天下大义做点事情。在孔子的教导下,子路实现了“尚勇”到“尚义”的华丽转身。子路这种不问成功、只求进取、百折不回的精神,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见义勇为”和“义不容辞”。子路这种孤勇,并非一时冲动的血气之勇,而是信仰坚定的坚忍之勇。千载之下,仍然令人为之动容。

相关文章

  • 2022论语分享第329篇:学会内方外圆,内方是底线

    【论语原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释义】 “义以为质”...

  • 义与利——《资治通鉴》读书笔记40

    义与利之辩,从古至今有之。 《论语》中关于义利之辩的话不在少数。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子贡与“义”

    《论语》中涉及子贡的共计38章,其中6章与“义”有关。 “义”在儒家“五常”中仅次于“仁”,其分量不可低估。 “义...

  • 漫随流水20-06-22

    6月22日,周一,阴,25至31度 写《论语》射礼这章,把《仪礼》之《大射仪》和《礼记》之《射义》读了数遍。《射义...

  • 【经典导读】义以为质

    义以为质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篇第十八章,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意思是,孔...

  • 【王鹏翔论语札记17】为人正,才可以正人

    原创: 王鹏翔 书香联盟 原 文 《论语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集 义 《义...

  •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关键词:谦虚 慎独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句话出自《论语去》,熟悉《论语》的小伙伴应该知道,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

  • 每天读论语-408

    每天读论语-408//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孔子说:“...

  • 每日论语

    君子最重要的是仁义(论语 117页)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陈昌文解读《论语...

  •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第七》) 【注释】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关键词之五: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bz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