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键词之七:学

作者: 不居居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23-12-23 10:47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人生应该以“学习”为第一要务。学者,觉也,有觉悟、效法、学习等多重意义。《说文解字》云:习,数飞也。实指雏鹰练习飞行。所以,“学而时习之”可以解释为:在觉悟中实践,在实践中觉悟;边觉悟边实践,边实践边觉悟。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谋道不谋食”显然,学习就是为了谋道。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可见,学道并非君子的专利,小人也应该学道。因为学道之后更加“易使”,可以为统治者所用。“有教无类”是孔子兴办私学的思想基础。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的,人能光大‘道’,能把‘道’运用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道’能光大人,口口声声不离‘道’,用‘道’装点门面,并没什么实际作用。在孔子看来,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应该学习“道”,发扬光大“道”。任何人都不可能依仗富贵的身份把道据为己有。

    人生需要学习“道”,否则,就容易出现偏差。孔子因此告诫大家:“不学道的话,许多良好的品性都会失之偏颇。爱好仁德的就愚笨;爱好聪明的就浪荡;爱好诚信的就偏邪;爱好直率的就惹事;爱好勇敢的就作乱;爱好刚强的就狂躁。”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自认“非生而知之”,而是通过后天学习,来觉悟体察“道”的。“吾道一以贯之”孔子之道的立足点是“跳出天下看天下,跳出人生看人生”,然后用整体统领局部,理顺各种关系,使各部分和谐统一。可以说:孔子之道是一贯的,不二的,无我的,和谐的,天人合一的。

    孔子之道非常深远。颜回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贡说:“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那么,如何才可以循序渐进一步步地靠近孔子之道?精研《论语》,我们可以从中窥探一些奥秘,找到循序渐进的路径。

    首先,学做人之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中,孝悌的基本态度就是敬,对人对事的基本态度也是敬。心中要有敬畏,要有“仰不愧天,俯不负人”的自我约束,这样,才能生发出感恩之心,才能感恩父母,才能“爱众人,能谨信,亲仁者”,做到了这一切,然后,才可以学《诗》《礼》之文。孔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实际上,孝悌是最基本的礼,谨信是最基本的文。“学”与“约”是一体两面的,永远不可偏废。

    其次,学入世之道。樊迟请学稼、圃,孔子推辞不教,又说:“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显然,孔子主张学习大小六艺,反对学习生产技能。原因是“耕也,馁něi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孔子曾以射箭、御车技术而自豪,说:“吾执御矣!”但是,他眼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却指向《诗》《礼》。孔子本人读《诗》《书》、执礼,都用雅言(普通话)。孔子对儿子孔鲤的过庭训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非常讲究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孔子要求弟子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要学会从政和外交活动。概而言之,就是学会与人打交道。人活一辈子,就是要完成社会化的,要通过做事情融入社会。

    第三,学知人之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识别他人?《论语》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原则。如:“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巧言令色,鲜矣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如果上述原则还不足以分辨一个人的情况,那就“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认真查看来龙去脉。是啊,只要认真考察一个人的“靠什么本事、有什么故事、安什么心事”,就可以撕下他的伪装,看清他的本质。

    第四,学为政之道。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通读《论语》,为政的论述俯仰皆是。孔子崇尚无为而治,他的为政理想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天下百姓“近者说,远者来。”为政价值观是:孝治天下。为政的基本原则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诚信保信仰、用食物保生命、用军队保平安,让百姓有获得感和耻辱感。对执政者的要求是:“帅以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干事创业的原则是:“正名、顺言、成事、兴礼乐教化、设立刑罚。”“无欲速,无见小利。”“先之,劳之,无倦。”新官上任的原则是:“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高效治理的标准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执政者相处原则是:上级占主导作用。如果“上使下以礼”,那么就会换来“下事上以忠”。这些简明扼要的论述,对于今天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学修己之道。子路请教如何做君子,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修己以敬”。最终解释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那样的圣君,尚且担心难以做到呢!”惜墨如金的《论语》两次提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是因为这句话就是“修己”的不二法门。这里的“主”是主宰自己;“忠”是把心摆正,消除灯下黑,纯客观看待事物;“信”是说到做到,甚至是“知道做到”。所谓“修己”就是要消除私欲,照亮灯下黑,达到纯客观“无我”境界。但是,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孔子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自见其过”需要深刻的反思反省,“内自讼”需要自己动手解剖血淋淋的伤口。所以,孔子强调“过,则勿惮改。”勇于自我解剖、自我纠错,确实需要大勇。修己的目标是成为仁人君子,具体说,就是要有“恭宽信敏惠”的素质,还要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精神风貌。

    第六、学思考之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是本本主义,只能得到死教条,就会走错道路;只思考却不学习,是空想主义,不切实际,就无路可走。有人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为此,孔子提出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并要求大家“见贤思齐”。是的,当美丽的事物显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欲望。有人千方百计把美丽据为己有,如果得不到,就“羡慕嫉妒恨”,宁可把美毁掉;有人千方百计体会美,描摹美,表达美,歌颂美,传递美;有人千方百计学习美的精神实质,让美成为自己的一部分,逐渐把自己变成美的化身。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占据美的”是水中捞月的凡夫;“传递美的”是手有余香的艺术家;“内化美的”是知行合一的圣贤。

    第七、学不厌之道。“学而不厌”就是终生学习,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状态。现实生活是名利场,凡是以名利为目的的学习,迟早都会生厌。《西游记》中孙悟空到西牛贺洲拜师学艺,仅仅学了几个变化,就到处逞能显摆,这是以名为目的的“学而生厌”。普通中小学教师评上职称之后,就选择躺平,这是以利为目的的“学而生厌”。李自成进京之后,迷惘失措,痛失好局,这是格局不足的“学而生厌”。孔子之所以“学而不厌”,是因为他眼里只有道,而没有名利。孔子每天都在用“道”来改造自己,内化于心,外见于行,经常会产生“从0到1”的道德情感突破,形成强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进而产生强大的内生力,促使孔子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下一个学习中去,这也是“不亦悦乎”“乐亦在其中”等情感体验的根源。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孔子晚年学《易》,韦编三绝,达到了痴迷程度。归要结底,都是因为孔子惟道是从,安贫乐道,与道融为一体,他说:“笃信(道),好学(道),守死(道),善道(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马棚失火,孔子上朝回来,只询问人的情况,不问马的情况。显然,孔子已经无视财富,时刻与道同在。道是客观的,人是主观的。人人都有脖后灰。修道的目的,就是找到并消除脖后灰。一个人只有承认自己不完美,才能找到学习的内生力,逐步放下“我执”,消除自身盲点,不断改造自我,最终达到“无我”的圣境。孔子“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已经达到“不迁怒,不贰过”“惟道是从”的天人合一之境。这种境界与《道德经》“以百姓心为心”、《金刚经》“无所住而生其心”相互辉映,闪耀着最伟大的人性光辉,照亮了人类文明进步之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关键词之七: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zq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