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键词之四:仁

作者: 不居居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23-12-19 07:47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在孔子看来,“爱人”是世间最大的爱,“知人”是世间最大的智慧。《孟子·尽心下》:“仁也者,人也。”孔子提出的“仁学”,其本质就是“人学”。

考古学家认为:“愈合的大腿骨标志着人类最初的文明。”通常情况下,老弱病残的动物需要单独面对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只有人类才会照顾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人类会感恩、分享,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独一无二的社会属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想活出人样来,就必须发展社会属性,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仁学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是高度契合的。

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孔子轻易不以仁许人,对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评价也只是“三月不违仁”,在孔子看来,除尧、舜、禹、伯夷、叔齐、比干等少数人之外,几乎就再也没有仁者,就连管仲也只是“小器、不知俭、不知礼”的“惠人”,仅仅算是“如其仁”,也就是说管仲只做到了一部分仁。可以说,孔子的“仁学”为我们树立起完美人格的理想。

那么,孔子眼中,仁者的及格线是什么?子路曾经以“成人”的概念,问及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是:“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眼中的仁者要满足许多条件:第一条是知人知己的智慧,第二条以众欲为欲的无欲,第三条是坚忍超凡的大勇,第四条是权变精微的技巧。有了这四个先决条件,还要完成礼乐教化,才算是成人。同时,孔子又从内生力的角度提出“成人”的最低条件:凡是重道义,轻名利,有担当,不忘本的人,都可以“成人”。孔子的理论太完美了,普通人可以照后一条去做,先天素质好的可以照前一条做,大家努力做到极限,才可能到达仁者的及格线。

孔子能力举城门,又精通六艺、农工技术,弹琴、射箭、驾驶等技能更是冠绝一时。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37岁从齐景公那里返回鲁国,就迎来一大批追随者,许多人想跟孔子学习技能,以谋求出仕的机会。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公开赞成平民先学礼乐再出仕,反对贵族先出仕再学礼乐。然而,孔子并没有直接教给学生礼乐知识,而是先教大家做人。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像少林寺弟子一样,先干三五年的苦活脏活累活,表现好了,才有机会学一招半式。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那些不要脸,不想做人的,学习礼乐有什么用?学会后当了官,会祸害一方的。

孝悌是满怀敬意的感恩父母、兄弟。因为满怀敬意,所以自我约束,反思修正自己;因为心存感恩,所以容忍他人,乐于共建共享。孝悌,既是修己,又是安人,是一切善行生发的基础,是人完成社会化的第一步,是“仁之本”。

孔子“修己安人”的仁学,引发了大家的探讨,面对颜渊、司马牛、樊迟、仲弓、子张等人问仁,孔子也对症下药给出了不同答案。如:“克己复礼”“先难后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恭、宽、信、敏、惠”等。

宰予敏锐地察觉到:仁者约束自己、奉献他人,就是“亏了我一个,幸福大家伙”。于是,向孔子发难,问:“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意思是:如果告知大家仁就是吃亏的陷阱,井与仁是伴生的,落井才会成仁,成仁必须落井。如果把这个话挑明了,还有人学“仁”吗?孔子立即给出答案:“你怎么学了这么长时间,还做这样的感想?真正的君子不是傻子,君子立于礼,按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行事。他可以被抛弃,却不会自投陷阱;他可以在情理之内被欺骗,却不会被人愚弄。”是的,普通人把人际关系理解成“有我没你,有你没我”的竞争关系。仁者把人际关系理解成“团队协作,共建共享”的共济关系。所以,仁是智慧,不是陷阱。

大家都知道共建共享比单打独斗好,但是,极少有人愿意做共享共建的组织者,甚至有许多人公开反对把大家组织起来。孔子对此表示很无奈,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为动员大家做仁者,孔子告诫大家:“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又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两千年之后的叔本华说:“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这恰恰是对不仁者生命状态的最好注脚。

不仁者如此痛苦,那么做一个仁者,就会“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恶为“亚+心”,就是“不如意”。“无恶”就是“称心如意,没有烦恼”。为了进一步解释“没有烦恼”的状态,孔子以颜回为例,赞美他“无论是锦衣玉食住高宅大院,还是箪食瓢饮在穷乡陋巷,都乐呵呵地向道而行。”又谈自己的体会,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针对世俗所谓“好人不长寿,祸害一万年”的现象,孔子又提出“仁者寿”的概念。是的,所谓“好人”并不等于仁者,也可能是胆小怕事、执着纠结的人。所谓“祸害”,或许只是心路极宽、啥都不在乎的人。真正的仁者,思想纯正,心如明镜,陈影不留,内心不动如山。他们不是天生的“脸皮厚”,而是后天修行得来的“不动心”,是懂得“仁”的理论,一点点修炼出来的。“仁者”是能够战胜自我,严格自律,有明确目标和准则的人,这样的人达到“不忧不惧”的崇高境界,当然能充分发挥个体的机能,尽其天年。孔子曾说子路“不得好死”,就是指子路修行没有达到“仁者寿”的标准。

孔子的仁学因人而异。孔子给司马牛的答案是:“其言也讱。”,就是要改正司马牛急躁多言的毛病。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如果司马牛能完成自我纠错的第一步,就能够继续向仁的目标看齐。但是多数人缺少自我纠错能力,所以,惜墨如金的《论语》,反复强调“过则无惮改”。

孔子的仁学非常务实。孔子强调“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内圣”,安百姓就是“外王”。子贡想绕过“修己”,直奔“外王”,请孔子评判“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现象,孔子认定这是最崇高的舍己为人“圣”境!并觉察子贡好高骛远,于是又强调说,“仁”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要拿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圣人境界说事儿。”

孔子的仁学注重理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二人没有接触过仁的理论,孔子认为他们分别做到了“忠”和“清”。孔子说:“未知,焉得仁?”是呀,不懂仁是怎么回事,又怎能做到仁呢?孔子的仁学是从尧、舜、禹、周文王、伯夷等圣贤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整套理论。对普通人来说,必须先学理论,再进行实践。

孔子的仁学知行合一。冉求弄懂了仁学,却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子贡悟到“外王”就是仁,孔子马上告诫他“理可顿悟,事上须磨”,要脚踏实地先“修己”再“安人”。孔子认为人人可以成仁,他杜绝大家以“恶不仁”为理由,停滞不前,说:“恶不仁者,其为(伪)仁矣……”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并结合自身体会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希望大家“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的“仁”是综合素养。孔子认为“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是的,真正的仁者,勇于面对错误,敢于对自己的毛病下狠手,甚至不惜壮士断腕。真正的仁者,又勇于面对现实,“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种气冲霄汉的勇气,是仁者的一个特质。在此基础上,孔子又提出“仁者不忧不惧”的论断。是的,真正的仁者,依礼而行,没有贪欲,又怎会忧愁?真正的仁者,以百姓心为心,没有敌人,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又怎会恐惧?仁者“修己安人”,理应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正因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所以,孔子才确定管仲达到了一部分仁。也正是因为弟子们还未能建功立业,所以,孔子不评价冉雍、子路、冉求、公西华是否能达到仁,只说他们适合做什么工作。

子贡请教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在一个邦国定居,要事奉那里贤良的大夫,结交那里有仁德的士。”而且,孔子把这种“亲仁”行为比喻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们日常以“切磋琢磨”为业。孔子的意思是:要想提升自己,就必须接受仁者的意见、建议,并改正错误。子路请教:“怎样才配称为‘士’呢?”孔子说:“切肤之痛的批评和令人深思的指责,愉快接受,可以算是士了。志同道合的人“切切偲偲”,又像亲兄弟一样和颜悦色。

凡有立场,皆有灯下黑。仁者通过恕道减少灯下黑,又接受“切肤之痛的批评和令人深思的指责”,彻底消除灯下黑,这是一个“去我”到“无我”的过程。

那么,如何识别仁者呢?孔子给出的原则是:“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见到巧言令色者,一定要远离;见到刚毅木讷者,可以留心考察一下。人海茫茫,要找仁者,需选取重点。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通过上述方法,筛选之后,再“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的话,就能够真正找到并结交仁者,建立起以友辅仁的人生圈子,从而亲仁、学仁,达到仁者境界,甚至超凡入圣。

相关文章

  • 想学仁,就买“学区房”

    蜗牛拆书之《论语》:里仁篇第四 1-2 4.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注释】①里仁为...

  • 文章整理 《论语》 里仁第四

    整理时间:2019-05-2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文章整理 《论语》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

  • 《论语·里仁第四》06:甭费劲,仁就好

    《论语·里仁第四》06:甭费劲,仁就好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

  • 《论语·里仁第四》05:不失仁,不丢人

    《论语·里仁第四》05:不失仁,不丢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 闻“错”识众人

    蜗牛拆书之《论语》:里仁篇第四7 4.7【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①,各于其党②。观过,斯知仁矣③。” 【注释】 ...

  • 读书笔记 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什么?

    1 《论语》中有两个地方提到,孔子之道一以贯之。 在《论语四、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 2022论语分享第30篇:智仁庄礼,领导者层次不同

    【论语原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

  • 《论语新解》里仁篇二则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

  • 《论语》里仁篇总述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

  • 少说,多做,谨言,慎行

    蜗牛拆书之《论语》:里仁篇第四22-24 4.22【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①。” 【注释】 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关键词之四: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rz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