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键词之二:道

作者: 不居居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23-12-17 07:37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论语》共有89个道字,66个学字(许多学字后面省略了道字),再加上其他地方隐藏的道字,那么就有100多个或显或隐的道字了。而德字有40个,仁字有110个,义字有24个,礼字有75个。所以,《论语》中“道”的分量是非常重的。让我们再来看看一些关键片段。《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就是“学(道)而时习之”。再如,孔子兴办私学的基本原则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荣辱观就是:“笃信(道)好学(道),守死(道)善道(导)(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认定的君子标准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判定一个人是否好学的标准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晚年最后的感慨是:“吾道穷矣!”简单罗列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论语》有一整套实践“道”的理论和方法。所以,孔子的最主要思想是“道的实践”。孔子经常向老子请教,老子的核心学说是“道的理论”,孔子的主攻“道的实践”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道,最初也就是“脚下的路”。后来,“道”就引申出“方法”“规矩”“规律”“真理”等意思。《论语》中的道字,有表示原始义的,如:“道听而途说”;也有通假于“导”字的,如:“道千乘之国”。但是,最多的还是指“方法”“规矩”“规律”“真理”等意思。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邦有道则仕”,“吾道一以贯之”,等。

《素书》云:“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道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描述。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中,不仅仅有宇宙人生终极真理的“大道”,也有许多具体的“道”。如:父之道、古之道、善人之道、相师之道、先王之道、文武之道……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是的,与他人相处就应该保持距离“不揭伤疤,也不穿同一条裤子。”

孔子兴办私学的目的是传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道起点是孝,继而是养成良好习惯,然后才可以学文,进行“文,行,忠,信”四方面教学,即:学文以知道;实践以行道;内化以忠道;诚信以合道。孔子十分看重实践,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是的,学一大堆死知识,却不能治理百姓,不能完成出使任务,又有何用!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在孔子看来,凡是心里还惦记着衣食住行的,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士君子,都没资格论道。甚至,孔子还告诫大家:“富而可(值得)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财富为什么不值得追求?就是因为追求财富的贪欲,会影响人的精神升华。为了推行“大道”,孔子对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予以大力表扬;对前来请教稼圃的樊迟予以批判;对“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的子路予以褒扬;对“不受命,亿(臆)则屡中”满脑子做生意赚钱的子贡表示惋惜。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果说“道”指向人性修养的学问,那么“形”就指向人际关系的学问,“器”就指向物质生活的学问。孔子的道是超越“器”和“形”的,目标就是先治理好自己,再搞好君臣关系,最后再为天下百姓服务,这条道路就是君子之路。

子路请教如何做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像这样就够了吗?”曰:“修己以安人。”曰:“像这样就够了吗?”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那样的圣君,尚且担心难以做到呢!”那么,有谁践行了君子之道呢?子产是稍早于孔子的郑国人,是春秋时期政治家的楷模,在治理国家方面,他像母亲一样,惠及百姓。孔子评价子产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所谓“恭”就是“共心”,就是无私,无我。这四条的指向不同:一是对自己用“共心”,二是对邦君有敬慎,三是对百姓施惠,四是在政事上能合理使用民力。

在处理事务方面,孔子“一以贯之”。“一”是“整体一”,“一以贯之”就是“跳出问题看问题”,用整体观来统领局部问题,让整个事物和谐、协调、健康,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一以贯之,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人人都有“私欲”。许多人对待他人尚且能够一视同仁,涉及“我和我所”就利令智昏。因此,一以贯之的前提是“解决了灯下黑”,达到“无我”的境界。

在个人修行方面,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推己及人,可以渐至“无我”境界,我已无我,何忧之有?再看智者不惑。《论语》中,有两段关于“辨惑”的记载。一是“既欲其生又欲其死”的自相矛盾之惑,二是“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的舍小取大之惑。所以,孔子的“不惑”,是指在问题面前有整体观,能够排除个人私欲的干扰,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重要与次要、先做与后做等关系。最后,来看勇者不惧。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因此,孔子并非赞同匹夫之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真正的大勇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所以,能够正视不足,敢于自我革命,改正自己的错误,才算真正的大勇。内因永远是第一位的,是决定性的。《孙子兵法》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同理,一个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未必能够赢得辉煌人生,却必定能避免重大失败。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人,又有何惧?

认真分析夫子之道的内涵和目标,我们会发现,孔子的“修己”就是要达到“既没有个人贪欲,也没有主观意愿”的纯客观的“无我”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以百姓心为心”,做到“修己以安百姓”。孔子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子罕》篇第四条,众弟子一致认为“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看到这里,有人会大吃一惊,说了半天,儒家竟然追求“无我”状态。是的,这个“无我”不仅仅是儒家独有的。《道德经》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也是追求“无我”状态。《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相”也在指向“无我”状态。

凡有立场,皆有盲区。只有放下局部立场和主观意愿,真正“以百姓心为心”,才能够“修己以安百姓”。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百年奋斗史,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后期的苏联共产党被既得利益集团操控,“以特权心为心”,就分崩离析,轰然崩塌。同样,一个人克己复礼,严格控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贪欲,就能够管好自己,日益精进,整个人生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一个人放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欲望,就会沦为六根的奴隶,不断追求新奇刺激,乃至沾染黄赌毒,不断沉沦下去,直到一败涂地。

学者,觉也。许多人一辈子也未觉悟“无我”之道。另外有一些人,觉悟后,却不断迁就自己,总想苟且下去。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有感于众人画地为牢,《论语》反复强调:“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号召大家“主宰自己,客观看待事物,说到做到。不要结交不是同道的人,一定要勇于改正错误。”并大力推崇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

可与共学(道),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道);可与立(道),未可与权(道)。孔子把人分成五类:未觉道、觉于道、适于道,立于道,权于道。看看,即使觉于道了,还有许多路要走。其实,“觉于道”才标志着人生刚刚开始,未觉之前都是盲修瞎练。“觉于道”才有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觉于道之后,要按照道的要求全面改造自己,这才算是“适于道”。慢慢地,能够时时事事都在“道”上,这才算是“立于道”。当然,最后的“权于道”就更高了,是活活泼泼地灵活运用道。

经过长期的反省和换位思考,孔子“六十而耳顺”,不再有半点执着,达到“无我”状态。颜回和子路陪伴孔子,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子路说:“家里的车马、貂皮大衣等财物,与朋友共享,用坏了,我也不悔恨。”颜回说:“我希望自己能够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也不加增加他人负担。”子路说:“希望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对于年老的,就好好安养他;对于朋友,就充分信任他;对于年少的,就尽力关怀他。” 子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对象仅限于朋友,处于“有我”的状态。颜回侧重精神层面,对象是身边的人,处于“去我”的状态;孔子语及物质、精神多个层面,对象是天下人,达到“无我”的状态。实际上,三人都有“万物一体”之心,只是格局不同:子路“朋友一体”,颜回“群众一体”,孔子“天下一体”。

关于人与道之间的关系,孔子告诫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人能光大‘道’,能把‘道’运用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道’能光大人,口口声声不离‘道’,用‘道’装点门面,没什么实际作用。是的,读《论语》要用“无我”之心去读,才能含英咀华。《论语》是用来指导修行的,而不仅仅限于搞学术研究。

相关文章

  • 跟我6年的销售骨干背叛,《论语》一句话,带我走出怨恨和痛苦

    关键词:论语,恕道,书香家庭读书俱乐部,吴守立讲透论语 关于读《论语》的收获我是很惭愧的。 由于当年环境影响加上个...

  • 回望中华文化5000年/第一览之二/东周时期/论语

    回望中华文化5000年/第一览之二/东周时期/重读论语 重读«论语> 红小兵原创 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

  • 谁之罪?

    七十年代系列之二 关键词 请工(雇工) 360斤口粮 ...

  • 立身处世三支点:命、礼、言

    孔子的天命观之二 立身处世三支点:命、礼、言 读完《论语》二十篇,当你掩卷合书之时,你会发现《论语》二十篇的结尾最...

  • 论语:志于道

    志于道 夫立志,犹置种于良知之渊,欲此种汲良知之养以生根发芽也。 据于德 夫有德者以诚、谦、善为方,诚养根,谦养基...

  • 《论语》之“道”

    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

  • 《论语》之“道”

    《论语》全书,“道”字共出现在57章中,达86次。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 【论语闲扯】之二

    前言: 前几天秋雨绵绵,虽然还说不上一阵秋雨一层凉,但感觉酷暑远去,万物转阴,又进去“春捂秋冻”的时节了。街上照常...

  • 《论语》有感之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

  •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关键词:谦虚 慎独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句话出自《论语去》,熟悉《论语》的小伙伴应该知道,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关键词之二: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zn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