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过的港人文字里,印象中常有务实接地气之感。如在自习室神游遐思时忽闻食堂飘来的肉菜香味,在给你精神按摩同时又实实在在地勾勒着真实世界。诸如蔡澜倪匡梁文道欧阳应霁等,无论年龄阅历,是否跨界操刀,借何入手,到底自然。
今天下午去了一家新开的茶铺,店里人声鼎沸,我一人,却也有独占一桌的自由。喝茶之余随手拿书架上的书看看,翻开一本装帧简朴的书,原来是林夕的一部小品,《知情识趣》。文章轻松风趣,有不少自然感性的真心话,也有继之以情的感慨。
林夕在当今华语乐坛占有一席之地。通过书看到的生活中的他,难免将文章与歌词对比。从前我觉得词人辞藻华丽,其中虽不乏闪光的点睛之句,但究竟是经历或是堆砌,是歌由心声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从未了解。文字是思想的结晶,随着书一页一页地揭开,林夕用他一贯的节奏编排出属于他自己的乐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文章跟歌词一样有一种力量吸引我。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于共鸣的具体化。林夕的歌词打动人心的不胜列举,多有朦胧的诗意美感。然而这本书里议论的话题,“知”、“识”部分或谈论政府与民主,或社会体系、或生死命题;“情”、“趣”部分里宠物与人关系、对一人一事的见解,都注解着我心中共鸣的源地。比如,他认为读万卷书比行万里路重要,如果在没读过与辛亥革命相关历史记载的前提下去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不明白。“明白从文字而来,应是体会,体会从文字和画面结合所得,景于是变成了境。”是的,这也是我参观博物馆要先看导览文字再看文物的原因。对我而言书本对无知的弥补比参观眼前景物更为迫切。
读他的文字仿佛透过书页在摩挲着一颗敏感的心。讲到生死问题时他以他家一条奄奄一息的老狗为例:“老狗老得失去活动能力了,每天就是瘫在地上。失禁时尿得一身湿,日复一日。一个人可能要到某个阶段才会在医院中见证顽疾是如何剥夺病者尊严,提前在一只狗身上看见这场面,着实无辜。可一只狗,让你无处可逃,时刻在身边让你看见生命力一点一点在溜走,何苦?”这句如幽深谷壑回响,如果没读到没有这段文字,林夕歌词中那种对情感婉转矛盾的态度我将无处可循。他的叙述角度多变,诗意又思辨。
林夕的歌词很有画面感,他擅长化虚为实,不多做说明,精神自在文字中散发。文章也一样,如下这段:“对某些人来说,晚来念念不忘的遗憾总是求不得爱别离的话,该会选择再回一次争取一个前世的升级版吧。那么,选择放弃再改善前世的人,好歹也该获颁一个洒脱奖,过去的人和事,过就过,美好的不贪图重温,遗憾错失的不稀罕修正补漏。长了点见识智慧用来改变个人的小历史,累啊。倒不如用长进了的心,去玩一副重新洗过的牌局。古今中外人物,任你挑选,你来世喜欢做谁呢?谁的生平让你羡慕到甘心活在一个一个预知的剧本中呢?”
与以前听他的歌词不同的是,如今我发现他其实同样具备宋代词人豪放派的潜质,对世事本质的浓缩概括、对古人观点的恰当演绎,对时事的独特到位分析,都是他写作的韵脚,再用文字平实质朴描绘,将哲思蕴含在字里行间,雅俗共赏,诗画之美。
海岛日记day12 二〇一五年五月一日 00:39:33 by W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