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赋能》6

作者: 会飘的云 | 来源:发表于2020-03-20 19:07 被阅读0次

军队聚焦的只是行动这一部分任务,而并非是整个流程。把每个部分的效率都提到最高,但并不能消除部分和部分之间的空隙,这就好比大家都是全明星,但凑到一个队里却各自为战,并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这些相互协作上的巨大空隙,让他们的努力都归于无效。在军队中,每个部队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都会产生大量的敏感信息和情报,而默认选项就是不分享这些信息,每个团队都会把自己与其他团队区隔开,他们经常只关注自己的任务,而忽略整个流程。比如公司给你安排任务,让你去做产品,那么你往往就只想自己的产品设计,而并不关心销售的情况,只注重用户体验,而忽略客户需求。作者管这个叫做深井,大家都在自己的深井里而只有极少的领导关注着大局,在过去正是因为社会分工的出现,让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初级手工业经济解体,分工协作让整个的工业社会效率最大化,所以最近几十年来,我们已经越来越习惯月各扫门前雪,但是现在作者又要求重新回到全流程上,估计很多人也很难接受。在军队更是如此,大家会想,如果让一些保密信息,落入到了不该落入的人手里,那么恐怕会意味着更大的麻烦。所以对于信息的处理才会如此谨慎。不过这已经不符合现在这个时代了,因为时代已经从复杂变成了错综复杂,越来越多的东西不可预料,更不可计划,100年前你搞计划经济可能还成,因为商品种类少,生产力也不发达,所以供需逻辑简单,甚至由于物资匮乏,你生产多少东西都能够卖的掉,于是对于工厂的指令就是加紧生产,开足马力。但是后来不行了,生产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物质极大丰富,这就形成了供给过剩,计划经济就再也无法指挥经济了,因为生产不过这已经不符合现在这个时代了,因为时代已经从复杂变成了错综复杂,越来越多的东西不可预料,更不可计划,再加上物质极大丰富,这就形成了供给过剩,计划经济就再也无法指挥经济了,因为生产多少会过剩,他们也不知道。所以有计划经济出现的领域,一定会出问题,作者又举例,大家都了解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他的一小步,也是人类的一大步,但是不知道是,其实美国在航空航天事业当中,一开始处于落后地位,当时苏联的实力其实更强大。后来美国改变了科研机构的架构方式,为了完成登月的阿波罗项目,雇佣2万个承包商,200所大学,研究机构分布在80个国家,雇员超过30万人,项目总投资190亿美元,同时让每个团队之间的信息和科研成果全部对外开放。通过这种方式,把众多的小团队串联在了一起。其实这也很好理解,这就相当于引入了竞争,这就是开放生态的好处,最终技术会取得巨大的进步,但你永远不知道是哪一个。所以当信息可以相互沟通的时候,小团队之间的壁垒也就打开了,会有人为了私利形成竞争关系,然后互相弥补,互相合作,互相竞争,有些人甚至会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功,最终让整个事情越来越好。这就是作者的新思路,用一个体系去应对即将到来的不确定性,欧洲一开始运载火箭的实力在美国之上,但后来就是因为每个国家都各自为战,相互不沟通,这才给了美国航空航天局机会,然后1967-1971年,欧洲的火箭发射连续失败,而美国航空航天局通过一套体系管理办法,最终反败为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你在一个深井内有多么的成功,多么专业,但是如果几个深井之间的接口发生失灵,那么也同样会丧失效率,最后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再举个通俗的例子,医生看病大家都知道,有句成语就叫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医生一般都分科明确,每个科室的大夫,就只关注这一领域的病症,所以他们通常会造成一定的误诊,比如有人觉得后背疼,就去看外科,而外科大夫就会给他开一些舒筋活血的药,但其实后背疼可能是因为心脏病引起的。那么误诊就会耽误治疗。所以现在很多医院,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发生,他们都会要求病人做全方位的检查,而不会贸然根据经验,做出诊断。也不想承担这个责任。

作者说五角大楼就如同一个迷宫,即便你有通行证,但是里面也会有多个门和入口,大量团队都有自己的办公室,然后相互分割,这也就造成,大家相互并不来往。这种分割型的办公室,为沟通形成了巨大的障碍。另外,高级军官的办公室奢华,而低级职员只有一个小格子间,所以这种办公方式也强化了等级制度。在很多大公司中也是如此,华尔街一些金融大鳄,他们甚至进出办公室都走的是私人通道,连坐电梯都不跟员工碰面。这几年在硅谷兴起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改变了这种做法,员工和企业高管坐在开放式的空间里办公,大家的工位都是一样的,也是相互联通的,没有人有独立办公室特权,像扎克伯格也是坐在普通工位里办公的,这就大大提升了企业员工的融合性,大家会随时随地交流,交换想法。有利于企业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共享。其实这种办公环境由来已久,早在1941年贝尔实验室就已经打破常规,开始了这种大学校园式的办公环境,70年代,古板的IBM也开始推出敞开式办公室,这大大增加了员工们偶遇的机会,后来硅谷完全采用了这个模式,谷歌和Facebook都是开放式办公的典型代表,工程师自发的抵制再被圈起来的工作方式。2004年,他们把60人都放在了一个房间里,包括分析师,作战行动官,军事联络官,和情报以及侦查人员,甚至律师,医疗人员也全部都放在了一个开放的房间里,为了让所有人通力合作,他们将整个区域指定为机密高度安全区,在这个区域里,所有的行动对话,全部都要公开讨论,有些东西是极其敏感的,这对于一个军事化团队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相关文章

  • 读《赋能》6

    军队聚焦的只是行动这一部分任务,而并非是整个流程。把每个部分的效率都提到最高,但并不能消除部分和部分之间的空隙,这...

  • 走出“职业倦怠”,走进“自我赋能”

    走出“职业倦怠”,走进“自我赋能” ——读《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赋能》有感(第6篇) 8月的必读材料《农村留守女童:...

  • 赋能(6)

    第883天2017-08-31雨 懂得无能为力,也是一种能力。 任何人都不是万能的。努力了也不一...

  • 读《赋能》

    本书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所写,讲的是面对错综复杂、不可预测的世界,需要建立高效敏捷、适应力强韧、...

  • 7年一千万A计划第1天+5大赋能系统

    相互赋能=情感赋能+能力赋能+人气赋能 自我赋能=舞台赋能+指挥赋能+潜意识赋能 帮主赋能=赚钱赋能+监督赋能+能...

  • 读《赋能》有感

    听樊登18年春节后第一本新书《赋能》,学到了几个新的管理词语,深井病、还原论、乌卡时代: 下面谈谈自己的学习收...

  • 读《赋能》有感

    2018.5.9学习了《赋能》这本书,感悟还是蛮多的,看了视频的前半断大脑里一直想着我们部门最近的一些概况,...

  • 读《赋能》7

    作者他们在伊拉克改变了办公方式,让60个人坐在了一间屋子里,不再划分办公室,作者自己有一个私人办公室,但他基本不用...

  • 读《赋能》8

    作者举例,之前,只有指挥中心掌握着第一手的资料,让抓捕小组行动,前线部队才会出动,按照计划和既定的行动路线,执行任...

  • 读《赋能》9

    作者说他经常被半夜叫醒,然后去决定生死攸关的大事,很多情况下他都是懵逼状态,然后只能听取军官的建议,最后由他批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赋能》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ls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