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孩子做一个普通人的快乐
有一段时间,我的妹妹常常打电话向我诉苦,说她的儿子(我的外甥)学习成绩太差,在班级排名中下,让她非常苦恼。
我为她分析劝解说:一,成绩名列前茅的只有几个学生,不可能人人都考第一,大多数学生要处于一般或一般以下水平,这是一种必然现象,每一个家长必须正视。二,学习成绩不好不代表将来能力不强,我以前在报社工作时,采访的很多企业家学历不高,甚至只有小学文化。所以,孩子成绩不好,家长虽然应该帮助提升,但绝不必因此过于烦恼,更不应该成为不喜欢孩子的理由。
环顾当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出众,出类拔萃,几乎是每一个家长的殷切期望。他们想方设法帮孩子提成绩、增才艺、争第一,但是却忽略了对孩子最重要的一项教育:培养孩子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幸福和快乐。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种教育很重要,甚至比其它任何教育都重要。虽然很多家长都在不遗余力地培养自己的孩子“出众”,但谁也不能否认:90%甚至99%的孩子将来都不得不成为“非精英阶层”的普通人。如果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不当第一就不成功”,“不成富豪就不幸福”,“不当大官就不快乐”,那就等于以99%的概率剥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与快乐。仔细想想,这是多么荒唐和残忍的事情啊!
其实,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是普通人,每个人都离不开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曾有哲人启迪我们:伟大寓于平凡。一个人把自己看得越普通,他就越伟大;一个人把自己看得越伟大,他就越平庸。教育界的统计调查显示:学生阶段班级前三名在走向社会后大多无所作为。原因正在于,学生阶段的“名列前茅”使他们失去了最宝贵的“普通人”心态,当他们自认为不平凡的时候恰恰是走向平庸的开始。
对于孩子的爱心需经常“自我检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优秀。这是多数家长对孩子爱心的一种体现。但是,这是一种高风险的爱心,因为这种爱心很容易被家长的虚荣心侵蚀,使得爱心畸变为私心。
这种畸变的风险尤其容易发生在优秀孩子的家长身上。孩子曾经的优秀表现给家长带来了荣耀和希望,之后一旦孩子失误表现不佳时,家长就无法接受,甚至气急败坏,对孩子恶语相向。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培养孩子做普通人为基点,及时清除自己对孩子爱心中的“杂质”,确保自己爱的是孩子,而不是孩子带给自己的虚荣。
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一旦畸变为私心是非常危险的,甚至是令人发指的。打开网页“百度”一下,那种“恨铁不成钢”,以爱心之名毒打孩子致死的案件并不鲜见。扪心自问,如果真正爱孩子,如果真正为孩子好,会有这么大怨气吗?会下这样的毒手吗?
曾经轰动一时的北大学子吴谢宇杀母案同样让人警醒:学习成绩一直优秀出众的“高材生”吴谢宇残忍杀害了自己的母亲谢天琴。据介绍,这位母亲生性好强,一直对儿子严格要求,将儿子视作自己的骄傲和寄托,没想到却被儿子亲手杀害。吴谢宇轼母大逆不道,但是他的母亲在对待儿子的方法态度上有没有问题呢?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使爱心畸变为私心,将儿子变成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呢?有其果,则必有其因。个中原因,不能不发人深思。
快乐属于每一个家庭
快乐和幸福,就像阳光、空气一样,属于每一个人,属于每一个家庭。但是,当家长为自己孩子的平凡而烦恼时,他就误入了岐途,失去了快乐和幸福。
大道至简。被奉为智慧之典的《道德经》启迪我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处理和对待事情的最高境界是“顺其自然”。如果家长不接受孩子的现状,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一味挑剔孩子的缺点和毛病,这不是自寻烦恼吗?世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当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成人之间的攀比是愚昧的,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攀比也是愚昧的。
大教育家陶行知有两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一个“真人”很重要,因为做一个“真人”就可以保持自己的“真心”,不违背自己的“本性”,而这正是一生幸福的源泉和保证。做一个“真人”,不矫情,不造作,不需要过多的财富,不需要高高在上的权势,只需要去掉那些不切实际的奢望与苛求,还人生以本来的面目。
真的,人生的快乐不需要条件,当我们去掉那些强加给快乐的条件,找到我们“真心”的时候,我们就快乐了。同样,家长对于孩子的爱也不需要条件,当我们去掉各种条件,回归对孩子真爱的时候,家庭就幸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