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凡人日记山西省乡土
一个煤矿——我生于斯,长于斯

一个煤矿——我生于斯,长于斯

作者: fefbe3d4dc79 | 来源:发表于2019-01-17 09:57 被阅读4次

    贾樟柯电影里的汾阳,毕赣的凯里,还有鲁迅笔下的绍兴小镇,让我想到我的故乡阳泉市。算起来,其实我在市区待的时间只有中学的六年,主要还是为求学。更长时间的经历,更多的感触,还是与一个煤矿有关。它的源头,就追溯到大概五十年前了。

    这个煤矿从上世纪开始,推行的就是监狱经济,所以这里不仅有国企,也有监狱和武警部队。小时候吃晚饭时可以听到官兵们唱“日落西山红霞飞”,也能从远处看他们在靶场训练。所以,这里有党员干部、国企工人,以及他们的家属,有被关押的犯人,还有武警官兵。这里没有私挖滥采的现象,自然也没有什么煤老板。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出于某种原因来到这个煤矿,从事公务员或者工人的工作,他们定居下来,结婚生子。慢慢地,人们修建了医院、小学、澡堂子、自由市场、公园等设施,为居民盖了不少平房与楼房。到了周末,人们可以去市区下馆子、逛街,近年有了新路,开车去市区差不多半小时,要是修年假的话,也有人会去外地旅游一趟。这里的很多设施,从现在看来,多年来也没什么大的变化。要是去趟北京,然后做俩小时的高铁回阳泉北,再开车半小时来到这里,你就会有一种穿越回20年前的感觉。

    除了因为施工偶尔有外来人员,这里很少有外人来。人们在这里工作、生活很多年,张三是做什么的,李四来自哪里,王五的儿子去哪上学了,赵六出轨了孙七,基本也都知道。从某种程度上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住在村庄的人一样。这里不是很关注外面的信息,上班时人们会按照上面的领导与号召做事,但不会去特别努力,因为吃的是大锅饭。当然,一线的工人们最辛苦,冒着生命危险,挣得都是血汗钱。下班后有人会在电视上看矿区新闻,不过更多地还是在饭后玩一玩手机,散散步,天气暖和了还会去跳广场舞。以前不少人需要看孩子,后来孩子成年,也就不在父母身边。这些就是他们多年如一日的生活。

    每一代的人,也都很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把我姥爷那一辈看做第一代居民的话,那到我这里就是第三代了。第一代的工人,可能是在政治运动时期来山西插队,然后辗转到这里下井。第一代里面也有党员干部,因为没有接触,所以来历也无从了解。第一代人的祖籍也是最杂的,我在姥姥家长大,邻居的爷爷奶奶就有广东人、北京人、河北人、江苏人、上海人,当然也有阳泉郊区的土著与山西其他地区的人。在这里长大,我听到的阳泉话反而是最少的,所以到现在也说不好这里的方言。惭愧。

    第二代的人要么是通过各类学校的分配来这里做公务员,要么是因为面向工人子弟招工的政策在技校毕业后回来工作、继续生活。到了第三代,即90后与00后的人,他们因为读书或者工作而离开,去了市区或更远的地方。这里没有好的教育,也没有什么工作机会。

    多年来,第一代的人已经退休,他们经历了不安的岁月,他们见证过煤矿的黄金时期,有的在安享晚年,或留在山西,或返回故乡,也有的离开了人世。第二代经历了煤矿的盛与衰,他们早已适应了这里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有的享受着这份悠闲与稳定,把更多希望放在远方的子女身上,同时等着退休,也有的因为没有为子女攒下足够的存款而无奈着。对于第三代的年轻人来说,这里只是承载他们记忆的一片土地,曾经构筑了他们的童年,形成了他们最初的性格,和其他地区的年轻人一样,他们会选择去一个城市定居,有的偶尔回来,有的不再回来。

    这个煤矿,于我而言,是极其独特的存在。没法说十分热爱,就算某天离开了也没有那么留恋,可是我与这个地方的关系太过紧密,我在这里的经历,已经以各种微妙的形式在我身上烙下痕迹,有我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它值得回忆与记录,这里有过去的我,也影响着现在的我。

    我也慢慢意识到,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去观察、思考下这个人与土地的联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煤矿——我生于斯,长于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pb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