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发展造就了很多传奇人物,这些人中有些是做技术的,有些是运营的,有些是市场,而最让人羡慕的则是做产品的。从红衣教主周鸿祎,马化腾到张小龙都对外宣称自己的角色就是一个产品经理。毫不夸张的说,互联网环境下的产品经理地位崇高,他们像神一样通过产品的形式创造了一方乐园,然后吸引着无数的粉丝进驻其中,他洞察着所有粉丝的一举一动,并通过这些信息的搜集不断迭代产品,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并引导着这个生态不断进化。
说到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很多人立刻会想到是了解用户需求,从这个答案出发,那每个人都可以是产品经理,因为每个人都是用户,每个人都了解自己身边圈子的一些需求,因此,前两年比较流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概念,估计这个概念也催生了很多个人的创业热情,大家往往有了一个idear,就感觉理解了特定用户群的需求,剩下的就是赶紧组团队实现产品了。如果大部分都是抱着这个想法去创业,那创业成功率低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如果上述的逻辑并不能称为产品思维的话,那到底如何去思考一个产品? 得到大师课中的梁宁-产品思维30讲 向我们阐述了完整的互联网产品思维方式,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总结成以下三点:
-
找到目标用户的真实需求
当你设定目标用户的时候,其实你是在做方向选择。选择正确的方向,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基础。雷军的飞猪理论已经相当的普及,而雷军的个人经历,也很好的阐释了这个理论所描述的趋势的重要性。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正在腾飞的经济体,然后在这个经济体下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那产品成功的概率就会高很多。
大方向确定后,接下来就是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什么是用户的需求?如何获得用户的真实需求?很多人的一个误解是需求可以通过用户调查报告获得。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人们填写报告时的想法和他的真实选择之间未必会一致,大部分人做选择的时候其实是潜意识在做决定,而填写报告的时候,是理性在思考。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应用同理心去理解用户的真实诉求,理解用户的痛点,痒点和爽点,这三种情绪对应的需求才算是真实的用户需求;
为何满足用户需求如此重要?因为你的价值就是在满足用户需求中体现出来的,你的成功不是因为你很厉害,而是因为满足了用户需求,这个因果顺序一定要搞清楚。 -
从服务的角度打造产品
用户的需求一旦确定后,你的产品可能会有很多方案可以解决这些需求。当方案不同的时候,对应的产品功能也会不同。例如当用户希望在墙上打一个洞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提供他一个打洞工具,也可以考虑提供整套打洞服务,这两种方式对应着不同的产品形态和资源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到底选择哪种方案会更好呢? 如果从用户的视角来看,他真实的需求就是在墙上打一个洞,如果你提供给他的是打洞工具,这明显提高了他的使用门槛,而如果提供的是打洞服务,则用户可以很方便的使用起来。提供打洞工具还是提供打洞服务这是产品和服务的本质区别。
服务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确定性。当你知道某个产品能够给你带来确定的服务的时候,你就会渐渐的依赖他。例如你愿意去ATM 机取钱,是因为ATM机可以稳定的提供取现业务,如果某个ATM机经常出现问题,导致无法取现,你也就不会去了。人们非常依赖于确定性,不确定的东西是没办法让你投入时间或者持续依赖的。 -
持续迭代,不断完善
产品第一个版本一般都是为了验证核心需求。产品只有拿给用户使用之后,才能得到真实的反馈。在这之前,都是脑袋中的假设和模拟,因此,产品没必要一开始就很完善,快速验证比完善更重要。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伟大作品,但他的第一个版本也并没有太多的功能,只是解决了熟人之间免费文本信息和图片的需求,第一个版本中连语音都没有。而后每一个版本都不断再把微信的能力扩充,终于出现了类似朋友圈,公众号,红包这种重量级的创新,从而把同时代其他的社交产品远远的抛在身后。
有些产品经理总是想憋大招,希望一招鲜,吃遍天。但如果缺少了对用户的了解和交流,很难做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而与用户真正的交流,就是通过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来获得的,在每个迭代版本中突出重点加入的功能,测试用户的反映,这就是与用户最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刻意完善,在迭代中形成护城河,这比憋大招的概率要高很多。
希望在这个全民创新的时代,我们都不辜负时代的机遇,能够以专业化视角和能力,整合身边的资源,为世界提供一个不一样的产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