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的夜空。
头顶黑色的人在仰望星空。
星子陨落,不能照亮屋顶,不能吟唱催眠的乐曲,迎面走来酷毙的简叔,恍如梦中。
1、
与简书结缘离周年只差24天了。当是提前写了周年纪念文。应该说一路度过了寒冬,走过了春夏,迎来了秋天,期盼接下来的冬天,不会太冷。
“妹子,你来简书是来找男朋友的吧?”
“不是,我是来学习的。”
“喜欢读你的诗,就是来找男朋友的吧。”
“真不是,我是来向文人们学习的。”
这是今年3月,我跟一个简友的对话。
我不会说话。或许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说“学习”这两个听上去很不解风情的字。以至于那位简友后来都没再理我。
但这的确是我来简书最直接的目的。
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要写一些枯燥的材料。写得多了,难免黔驴技穷,毫无新意。后来,由于机构改革,岗位压缩,于是更多的文字工作落到我的身上。
起初,认为是领导的信任,颇有几分委以重任的得意。时间一长,便觉得肚子里那点墨水根本不够用。于是便闯入了一个写作训练班,在一个明月皎皎的夜晚,遇到了简叔。
所以,到简书,我真的是来学习的。
来简书之前,我也一直在学习。忙着学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后来还学非本岗位工作的知识,考各类证书。只为无论“你安排我到哪里,我都能胜任一份工作”。如今回想起来,倒是很感谢生命中那些让我意识到这一点,并督促我付诸了实际行动的职场前辈们。
如果说职场是现实而冷酷的,学习是专业而有违心的。那么到简书里的学习,就是温暖和走心的。
看到简书那酷毙的屌丝样,简书简洁的界面,我的心里刮过一阵风,顿时街上的美女摇曳生姿,高跟鞋叩打地面的声响细碎而凌乱。
我想起,我也曾经是那个坐在自行车后面就开心笑着的女孩,也曾是心会随着窗帘起伏的敏感的人,也曾是拥有过一片山水、一段爱恋的人。我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美好,属于自己的美好。
月光很好,照着别人的窗,也照着我的窗。西窗常开,但却早出晚归,极少闲坐下来读书写字,除了处理积压的工作,就是沉沉睡去。
终究,一切坚韧的、严肃的外衣,在打开简书之后被粉碎一地;在倍觉世事沧桑之后,发现我心依旧如薄绢,即便层层叠叠,也无法掩饰心底的火苗。
2、
我想写自己内心真正想写的文字。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梦想,因为我发现很多梦想在实现之后,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但我确实是只有一个目的,希望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文字里有趣起来,温暖起来,希望自己的文字离心的距离再近一些,若是有人能读到共鸣,那就更好了。
我不知道这个愿望,是起于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还是始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只记得午后的阳台上,那些被我遗忘的花草耷拉着脑袋,唯有一盆仙人球开出洁白的花朵。还有一只鸟儿,落于窗前,精灵般的叫了几声,又展翅飞远。
我开始写自己内心想写的文字。
在这个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没有人知道我的贫与富,没有人了解我的过去和未来,更没有抓住你的衣饰、言行品头论足的平台里,你可以无比安静读你想读,写你想写。
任由文字在笔端流淌,书写最真实的内心。
“想写就写”是我的节奏。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应该就属于那种会“因为日更而失去工作”的人。这一点,对稍微有一点点理性的我来说,是十分清楚的。
虽然我写得不多,但确实是暂时放下了自己的其它一些爱好。否则,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跟不上,如果写作让人疲惫不堪,这不是我的初衷。
写着写着,发现文字与心的距离甚是遥远。
跟很多写作者一样,我也希望有读者喜欢自己的文章,就像有人愿意听你说话,娓娓道来,促膝而谈,像是在一个冬天里一样。
当我把我的碎碎念都搬出来,连墙角的小花猫也睡着了。
当我把稿子投到专题的时候,更是遭到无数次拒绝。
“写得不好”是正常,写得好的话,我也不会来这里学习了。我自我安慰着。
那些日子里,我看见,窗外那棵旺盛了许久的昙花,在一个个雨夜之后,本应该长出花苞的,却依然只有长长的枝叶。
3、
很感谢那些拒稿的编审们。特别是那些偶尔给一句建议的编审们。“建议多读精典散文”、“多读名家名作”,“建议投去***专题”.......
编审的眼光之犀利,把我指向了阅读的路上。
于是,我开始读书,在这之前,我对文学类书籍的阅读是极其稀少的。你若问我,最近读了什么文学类书籍,我定是答不出。若是硬要说,《谁动了我的奶酪》不知算不算。
一开始,不知道该去买什么书来读。空白的世界一下子开始着手描绘,那下笔的第一处却该落向哪里?
迷茫、无助的我,如离开了巴伯兰妈妈的雷米一样,不知流浪至何方。
我更加确信,我的这个愿望,是始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的。
很庆幸,简叔除了酷还很有头脑,简书除了鼓励创作,还教你读书写作。
虽然我不懂文学,更不懂写诗。但我明白,如今还在业余追求文学,书写诗歌的人不多了。恐怕在我身边的圈子里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我不喜欢随波逐流。
喜欢诗歌,不是因为课本里的诗,因为那时从没觉得它美过。以至于如今再读,便认为自己当年不是走神便是逃课了。
喜欢诗歌,也是读到简书里诗人的诗句。更因为诗人的一句“你的散文有诗的语言”。我当时甚至都不知道这句评语的份量有多高。只知道我的文字里,有些观点还没表达透彻,有些语句还没说清楚,被专题拒绝无数次。
加之时间有限,精力有限,那时我每码一次长文都会头疼一个晚上,遇上情感投入太多的文字,还会元气大伤,伤感一个星期才能恢复过来。
继而,我到文字输出相对少的诗歌专题去混了半载。与此同时,密切关注简友们的写作心得、书单介绍、读书笔记等等,让我看到很多好书,便一本本寻来读过。
如果说写作的过程是艰苦的,那阅读的过程的确是愉悦的。
在大半年时间里,各种散文集、诗歌、小说读了不少。期间,还发现了自己特别喜欢的文字风格,也把一些表达方式尝试着带入自己的文字里,也开始思考篇章结构,思考形散神不散,思考意象和意境,思考小事物里的大道理.......
开始学会赏析、比较,学会引用好的句子到自己的文中......
事实证明,这些,的确让碎碎念转变成了文章,又让文章增色不少。
我应该还是为了写文而倒逼自己读书的人。
我觉得这是极好的。读书与写作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把握好度,就得以相互促进。

4、
我出发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没有带雨伞。
雨小的时候,任由它淋湿我的头发、我的衣衫,那样我会快速跑几步。若是大了,会躲进一片屋檐,黑的天空,黑的瓦砾,在看似寂寞的屋檐下,只有高高翘起的屋角,展示眼下的沉重和仰望的高度。
我是那个抱着书本,在黑夜里躲雨,在屋檐下仰望的人。
这些躲雨的人远远不止我一个。在简书的屋顶下,我们熟络起来,相遇相知,一起等待一杯咖啡的甜与苦,一起看云淡风清花好月圆,一起在一棵藤曼上攀爬结果。就像当年母亲总把菜园当成绣匾,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飞针走线,只为见证土地里萌发的芽儿,蓬勃的长势。
这期间,很感谢那些鼓励过、帮助我的主编大大们,贴心朋友们。也感谢简叔赏了我2次。
5、
带着求知的欲望,带着大家的鼓励,书读得多了,我的文字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几个月的舞文弄墨,心更静了,思维更开阔了。即便是应对工作中的文字材料,也有了新的想法、新的表达。
年中时,接到一项任务。要推荐一名员工参与市里的评比。由于名额紧张,分配到我们单位的仅仅1个名额,而且此次评比为了突出“优秀”,初次推荐的200人,最终只有150人能获得荣誉。而获得荣誉的150人,是可以直接入户广州的。
写材料的任务落在了我身上。当我把稿子交给领导,他回复说:“写的很好,连我都被感动了。”
后来,我的同事,一位普通的一线员工,一位没有高学历高技能,平凡奋斗的打工者,顺利获得了这个名额,如今已是举家迁入广州。
我第一次为自己的努力而庆幸。
勤有所学,学有所用。我的夜晚开始安然。当我写一些文字的时候,不再有莫名的恐慌,无谓的追逐。手指敲打键盘的时候,我看到一朵朵久违的花儿开在长长的夜色里,穿过门窗,在屋里走动,香气四溢。
后来,我尝试把一些诗歌和散文,投去行业内部的报刊,无论是本级的,还是上一级的,也屡屡见报。甚至有很多读者联系我,“你的心真静”,“读你的文字有特别的味道”......后来,我成了内部副刊的常客,以前我眼中的大咖们也开始跟我互动,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6、
简叔是个不吝鼓励的人,简书更是为广大写作者搭台唱戏。
各大专题,时不时会推出“征文”活动。起初,我是很惧怕的,因为很多高手在,拿奖定是无望。但我依旧怀抱一颗“重在参与”的心。
4月参加了谈写作“花与母亲”的征文,
6月参与了“深夜食堂征文”
7月参加了“上班这点事儿征文”
果不其然,都名落孙山。
像我这样一个菇凉,在厌恶极了当年的命题作文,在如今口口声声地说,要自由自在写自己的文字之后,又开始怀念有人来出题了。
像我这样一个菇凉,在喧闹里寻找一处净土,曾有人说我是一种逃避,是啊,就算是逃避吧,因为名利的确不会就此多起来。
像我这样一个菇凉,在屡次落后之后,总想着要爬起来,追上去。相信每一只努力的鸟儿都能栖息在自己的树林里,久绿空枝的树,总有花儿开在枝头。
心有不甘,但绝无无奈。
累了,就在夏日的阴凉里,歇一歇吧;迷茫了,就在秋日的阳光里,静一静吧。看看夏花灿烂,秋叶缤纷,该来的来,络绎行来。
10月,参加美食&谈写作“美文美食美好的你”联合征文获得“一等奖” 获奖名单
10月参加美食专题“敬一杯月光下的酒”获得“一等奖” 获奖名单
10月参加诗专题首届《从简,从诗》主题诗歌征集获得“优秀奖” 获奖名单
随着编审们一个个艾特的到来,我知道这个秋天我并非一无所有,有几片金色的叶子是属于我的。
7、
这里值得一提的,10月,我还参加了“手绘+乡土故事+旅行在路上”的“我与故乡有场约会”的征文。
要特意说说这篇文章。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篇文应该是我付出最多心思的,因为构思了一个星期。只为再写一次故乡。
直到在柴静的《看见》一书里,读到苏东坡的一首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下文,我必须理解这首诗。何况这诗句的首尾两句一模一样,在古诗里极为罕见的。
度娘也提到首尾句的重复,说犹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一句,激起了我下笔的落脚点,搭起了关于故乡文章的架子。
我深知,征文要求是与故乡有约,要突出故事,写出故乡特色。而我的这篇文,应该属于散文,少了故事。
但我不会写故事,也就只写着心中想写的故乡。后来也没有修改,因为不知道怎么改。
当征文结果出来的时候,很不意外地没有获奖。
可贵的是,评审团指出了此次征文文章的通病和薄弱环节。大抵都是没有突出“约”,“没有故事,写成了抒情散文”。
很感谢编审们的慧眼,也让我更加确定了自己的不足。
虽然这不是一篇好的征文,但对于我来说,依然觉得它是一篇走心的散文。
8、
从偶遇简叔,到扎根简书,一路走来,有时让我散乱的眼神多了一丝光亮,有时又让我写得泪眼朦胧,有时是诗来找我,有时是我在找着灵感的一瞬。
但无论如何,我都在寻找我自己。
跟初遇简叔时慌乱的我相比,如今已是逐渐成熟起来,与此同行,我们也共同见证了简书的成长。
接下来,我与简书,终将浑然难分,就像一日三餐,就像水溶于水中。

网友评论
此处必须 @简叔
恭喜你!
比如加个:感谢一路陪伴着的 @清澈的北风 @元宿周期表 什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