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读书10分钟读书哲思
《西方哲学简史》:知识源于知觉、还是源于心灵?

《西方哲学简史》:知识源于知觉、还是源于心灵?

作者: 小播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2-18 20:16 被阅读31次

    大家新年好,今天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小播在这里恭祝大家:新年快乐,猪年大吉,阖家幸福,万事顺意。在新的一年,小播将继续为大家解读更多经典著作,和各位头条书友一起成长。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这本西方哲学的经典著作:《西方哲学简史》。

    前面我们分享了柏拉图的两个重要哲学观点:乌托邦和理念论。接下来,今天我继续分享柏拉图的其他三个重要哲学思想:

    1、为什么灵魂不朽?

    2、宇宙起源于什么?

    3、知识的来源是什么?

    灵魂不死论

    柏拉图的灵魂不死的思想大多来自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克利陀篇》中,柏拉图描述了苏格拉底的一些弟子和友人计划带着苏格拉底逃亡,但苏格拉底并没有这么做,他认为无论判决是否公平,他都不能逃亡,提出了一个后来成为基督教教训的言论:无论别人如何待我们,我们都不能抱怨。

    苏格拉底同朋友和学生们说,具有哲学精神的人不惧怕死亡,但是不能自杀,因为自杀是违法的。他还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他说人就好比是囚犯,时间就好比是牢狱,囚犯不能私自逃出牢狱。他还把人比做牛马,把神比做牧人,没有牧人愿意自己的牛马死去。这些解释带有明显的基督教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死亡不过是将灵魂同肉体分离开来。这正契合柏拉图的观点,就是美与丑、善与恶、理智与感觉、灵魂同肉体都是一一对应的。基督教也应用了这个学说,但是并没有完全应用。因为那样就承认了上帝不但制造了善,还制造了恶。

    苏格拉底还说,心灵摒弃肉体的欢乐,才能发现最好的思想,才能发现真、善、美、正义和事物的本质。这些都是眼睛看不到的,只有心灵能看到。因此,当我们沉溺于肉体的欢快之中时,是不会得到真理的。这种观点否定了科学上的观察和实验能获取知识。肉体是我们同这个社会联系的媒介,柏拉图认为我们的肉体带有罪恶:一是阻碍我们看清这个世界;二是欲望的根源,影响我们获取知识。真正的哲学家永远在追求灵魂的独立。

    宇宙起源论

    柏拉图的宇宙起源论观点大多源自他的著作《蒂迈欧》,作者罗素指出,这篇对话虽然对哲学的影响很小,但是是柏拉图最为著名的著作。这篇著作的主角不是苏格拉底,而是蒂迈欧,一个毕达哥拉斯主义者。在对话中,蒂迈欧描述了从世界产生到人类诞生之间的历史。

    关于神创造世界的解说,蒂迈欧说,能产生理智的事物都是永恒的,能产生意见的事物都是可变的。世界是可以被肉体感觉到的,从中得到的是意见,因此世界不是永恒的,而是为神所造的。神是善的,他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创造世界,使得世界充满善和秩序。神将理智寄托于灵魂,将灵魂寄托于肉体,造出了人。世界只有一个,不可能有多个。世界是一个旋转的球,因为圆形是最美好的形状。

    神用火、气、水、土四种元素制造了世间万物。因为按照了一定的比例,所以万物是和谐的、美好的,只有神能将这种美好收回。神先创造了灵魂,后创造了身体,并将灵魂安于身体之中。

    关于行星和时间的起源,蒂迈欧说,造物主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生物,满怀欣喜。他决定让这些临摹出来的生物像原本一样永恒。但是世间的生物是有生命的,不可能永恒不朽。于是他决定制造一种影像,这种影像本身是永恒的,它还包含着世间万物。这种影像便是时间。

    在有时间之前,世界上不分昼夜。昼夜更替让我们认识到时间,时间让我们认识到数目,数目让我们认识到哲学。这就是神创造时间最大的作用。造物主还制造了四种动物:神、鸟、鱼、陆上动物。造物主声称可以毁灭神,但是他不会这样做。造物主制造的都是不朽的东西,他让神去制造其他可朽的东西。这些说法不能太信。

    蒂迈欧继续说,造物主创造的灵魂有各种欲望,懂得高兴、愤怒和爱情;只有摆脱这些欲望,人死后才能获得幸福。如果生前作恶多端,来世则会变成女人或者畜牲。神不仅在地球上塑造灵魂,还在月亮和其他星球上塑造。

    推动万物发展的是因,因分两种。第一种是理智的,是美好事物的推动者。第二种是被别的因推动而产生,并将推动别的因;这种因是无序、混乱的推动者。这两种因往往一起作用,因此蒂迈欧又对其进行了探讨。

    蒂迈欧接着又说,构成世间万物的元素并不是土、气、火、水,而是两种直角三角形。这两种三角形被认为是最美的形状,因此神按照它们的形状来排列元素,塑造万物。用这两种直角三角形能构成多面体,每一种多面体都相对代表一种元素。

    接下来,蒂迈欧将人的灵魂分为两类:不朽的和可变的。造物主造出的灵魂是不朽的,众神造出的灵魂是可朽的。众神造出的灵魂要经受感情的折磨,快乐、痛苦、恐惧、愤怒,等等,它们会让人分不清善恶,变得愚蠢,失去希望。众神将这些感情同一些必然性掺和到一块,造就了人类的灵魂,这些灵魂会在人死后腐朽。

    《蒂迈欧篇》中还有关于生理方面的论述,非常有意思。例如,吃下去的食物进入大肠,食物被储藏在那里,免得人变得贪婪。如果今生懦弱,来世将变为女人。不相信数学,认为不学数学也能懂天文的话,就会变成鸟。不懂哲学的人将变为野兽,愚蠢的人将变为鱼。

    作者罗素说,《蒂迈欧篇》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有用的,其中有用观点的包括:造物主制造世间的秩序;四种元素之间的比例,及其对应的多面形构成世间万物;人的灵魂中既有必然性的成分,也有被神添加进的感情成分。关于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也有道理,但是详细地去说变为鸟、变为鱼则没有意义。这篇对话是柏拉图对话中对中世纪影响最大的一篇,全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研究,无论是严肃的还是幻想的部分。

    知识并不源自知觉

    作者罗素说,现在看来,知识是源自知觉,但是在柏拉图看来,通过感官并不能获得知识,知识必须是一个概念,比如1+1=2是知识,但是“雪是白的”就不是知识,因为它是我们的主观感受。之前巴门尼德也有类似的知识源于概念的理论,但是真正把这套理论确定下来的是柏拉图。在其著作中,主要在《泰阿泰德篇》中对知识的产生进行了论述。

    《泰阿泰德篇》中的谈话原本是想给“知识”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最后没有做到。泰阿泰德首先提出,他认为感知了事物,便拥有了关于这个事物的知识,知觉就是知识。苏格拉底引用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认为按照这种说法,对同一件事物每个人的知觉不一样,则得到的知识也不一样。所以,他认为知觉给人带来的信息不是知识。

    苏格拉底运用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那就是万物都是变化的,那句名言“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就是他说的。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事物不断在变,感官也不断在变,那么知觉也会随之而变。苏格拉底举例说,他身体好的时候觉得酒是甜的,有病的时候觉得酒是酸的。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说法,知识也是不断变化的,这样知识就成了实物而非概念了。实际上知识应该是不变的。

    柏拉图对“知觉就是知识”提出反对证据。他认为眼和耳朵只是知觉的工具,但不是思考的工具。感官不能对一件事物的好与坏作出判断,感官只能感觉到事物,作出判断的是心灵。知识在于思索而不是印象,所以能获取知识的是心灵,而非感官。因此知觉不等于知识,更不等于真理。

    当然,作者罗素并不认同柏拉图的这种观点,并对他的三个论据“知觉就是知识”,“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以及“一切事物都在流变”的结论和论证过程提出了很多精彩的质疑,这里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书友可以阅读原书更为精彩。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通过这两篇内容,我简单分享了柏拉图的的五个主要哲学思想。他们包括:

    1、乌托邦: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世界

    2、理念论: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

    3、灵魂不朽:肉体和灵魂是分开的,肉体可以死去,但灵魂不朽。

    4、宇宙起源论:神创造了世界和人,并将灵魂寄托于人体。

    5、知识观:通过我们的感官和知觉不能获得知识,知识是一种概念。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你的朋友,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方哲学简史》:知识源于知觉、还是源于心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vz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