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科普之: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
比较优势原理——大卫·李嘉图
分工与合作
可能你也和我一样,一直以来都在被这样的一个问题困扰,兴趣爱好特别多,到底应该做一个通才,还是做一个专才好呢?
支持通才优势的人说,“木桶原理没听说过吗?最短的板子决定你能装多少水。”技多不压身,如果你虽然PPT没做到极致,但是你英语不错,就可以沟通外国客户,你就有了别人没有的机会。
传统木桶理论支持专才优势的人说,你们的木桶理论过时了,现在新木桶理论说的是你把木桶倾斜一个角度,木桶的长板才决定了装水的多少。之前的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他是一名售货员,号称“一抓准”,你想买八两糖,他一抓就一定是八两,十分精准,现在北京百货商厦门口还有他的雕像。
专才代表:“一抓准”张秉贵我们究竟是应该作为专才,加长长板,还是应该成为通才,补足短板呢?这个问题,我想从经济学的角度谈一谈。
首先,需要了解一个在经济学里最坚如磐石的基本原理之一:“比较优势原理”。提到比较优势,不得不先说“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的概念是亚当·斯密最早在《国富论》里提出的。
☞绝对优势原理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一下,
姑娘A做1份饭需要1小时,打扫1间屋子需要2小时;
姑娘B做1份饭需要2小时,打扫1间屋子需要1小时。
☞在做饭上,A相对于B有比较优势;
☞在打扫屋子上,B相对于A有比较优势。
那姑娘A就应该做2份饭,其中一份给B吃,然后姑娘B帮A打扫屋子,这样两个人工作时间都从3小时,变成了2小时。起初,绝对优势理论应用于国际贸易问题上,亚当·斯密认为,各国都应按照本国的绝对优势形成国际分工格局,互相交换产品,能够让每个国家的收益最大化,这个就是“绝对优势原理”。
但是如果当姑娘A在做饭和打扫屋子上都有绝对优势,这时候就没有办法做出决策了?是A应该什么都自己做吗?
☞比较优势原理
这时候,就需要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案例2
我:擅长写文章,1小时赚200元;也擅长打扫房间,1小时可以赚80元。
阿姨:不会写文章,赚不了钱;但是房间打扫的好,1小时可以赚50元。
☞在写文章上和打扫房间上,我相对阿姨来说,都是绝对优势。
在每天工作8小时的情况下,我7小时写文章,1小时打扫房间,我的收入是1400元;但是如果用我8小时写文章,花50元让阿姨来打扫房间,我的收入是1600元-50元=1550元。阿姨也是,如果打扫房间8小时,赚的钱是最多的。
“比较优势原理”意味着我不跟别人比,我跟自己比,看看我自己做什么是最有优势的,然后就只做这件事,再跟其他人交换,这样我们每个人的收益都是最大的,这样社会的总财富也是最多的。
比较优势原理会起作用的另外2个重要原因是:
第一,执行多种工作有切换成本。如果我的领导看我打扫办公室干净,让我也负责打扫办公室,我一会写文章、一会打扫办公室,这中间需要一定的切换时间,还有一些切换动作。我打扫办公室需要去拿工具,打扫完回来再写文章,又需要重新整理思路、打开编辑软件,这中间的切换成本很高。所以我们的领导很明智的,又雇佣了一个阿姨每天打扫办公室。试想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他在10个流程在都具有绝对优势,工厂把这10个流程都交给他,他需要来回切换,需要多高的切换成本。
第二,分工的熟能生巧。我如果每天8小时写文章和每天3小时写文章,进步的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日积月累,几年之后,我写文章的质量也提高了,又节省了时间。2年前我一天可以写1篇,现在一天可以写3篇质量更高的文章了。流水线的细致分工,也是因为分工的熟能生巧,大大提高了效率。
“切换成本”和“熟能生巧”促成“比较优势原理”其实在之前,我一直是在向“通才”发展的路上,理工科专业、喜欢文史哲、一会想学做PPT、一会学个思维导图、一会又学个“轻松手绘”,还经常得意洋洋。但当我遇到经济学里的“比较优势原理”之后,发现自己拥有一众爱好,却没有一个真正的亮点,这时我做了一个决定,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方向,也就是经济学,把可支配的学习精力80%用在上面,另外的20%的时间用来接收不同方向的资讯。
用80%的时间,来加长、加固长板。20%的其他资讯学习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为了不和时代最新最热的事物脱节,不至于让“短板太短”;第二,通过跨学科和跨界的思考,能够让自己思维和发展更加宽广,当大家都在用经济学探讨理财和国家大事时,我在考虑,经济学能对工作和情感选择有什么指导,于是也就有了这系列的连载文章《小白经济学》。
现在的市场经济如此发达,市场已经越来越向细分的方向发展,完全可以让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才,再通过和其他专才的分工合作,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你做饭不好吃,别在家琢磨黑暗料理了,叫个好吃的外卖吧;你洗羽绒服嫌麻烦,洗一件衣服累得躺半天,赶紧送去洗衣店吧;你家水管漏水,自己修了半天也没用,找个水管工50块钱解决了.......50块钱,换你的半天时间,不值得吗?
别费劲了,外卖吧最后,借用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中提到的更完备的观点“新木桶理论”送给大家。
新木桶理论
☞投资长板☞管理短板☞扩大底板☞加强桶箍
投资长板和管理短板好理解,在此不作解释了。
底板是在任何能力之下的底层能力:学习能力、思考分析能力、练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共情能力。底板是自己的基础认知和底层逻辑概念,所谓的认知升级就是在扩大底板。
桶箍就是技能与技能之间的联系:你懂心理、懂表达,能不能把两者结合,变成复合型人才?你的各种能力、资源之间如何统合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整合能力。
相关阅读:
行为经济学:☞小白经济学丨来点行为经济学,『涨知识』还能帮你赚钱
成本与收益:☞小白经济学丨别说二胎,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一胎都不想生?
沉没成本:☞小白经济学丨结婚后发现不合适,到底应不应该将就着过?
需求决定论:☞小白经济学丨北京房价高不是因为政府拍地价格高
小白经济学
网友评论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首先是写小说, 如果你不是名家, 那么你写的小说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头。 好的开始是 成功的一半, 很多人看到前面几百字觉得不好看就不会有心情继续看下去了。 因为看小说本 来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别人不是做研究,一个繁琐枯燥的开头是不可取的。
很多刚刚写作的人总是会想在小说的开头就交代清楚一些事情, 剧情的需要?其实这是不必 要的,一开始就要引人入胜,交代的事情可以慢慢穿插在小说正文的里面。
2、人称与性格
一半新手都喜欢写第一人称, 其实这是不对的, 第一人称的确开头很简单, 但是写到后 来就会越来越难写, 因为在一部长点的小说, 第一人称是有很多局限性的, 比如要交代文中 的我没有看到的事情, 我不知道的内幕等等, 这需要一定的技巧把握, 第一人称小说最忌讳 的是一下子我啊我啊,一下子又来一段事外人的口气介绍一些。这是不可取的。
性格方便要塑造好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 很多人喜欢把主角当作完美的人, 这也好, 那 也不错, 这样做的特点就是主角回变得没有特点。 应该抓住主角一个特点而着重描写, 这个 道理和业精于专是一样的。想要什么都抓住反而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3、伏笔
想要小说精彩还是要靠剧情,剧情的精彩就要靠伏笔了,但是伏笔一定要安排的巧妙, 明伏和暗伏我就不多说了。 很多人写作都是写着写着就来了一个突变, 这样是不对的, 读者 会极其反感这样的情况出现。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牵强的伏笔, 这也可以说是找伏笔, 比如你 现在写到后来觉得不怎么精彩了, 想要加料。 就看自己前面的章节, 觉得有些地方可以当作 伏笔, 然后就在后面加情节。 这样找出来的伏笔根本不能算是暗伏, 太牵强的感觉会让读者 觉得你穹庐技穷。
挖伏笔要从文章一开始就挖,如果是长篇的话解开第一个伏笔的时候就要挖好第二个, 解开第二个就要挖好第三个以此类推。这样情节才精彩,读者才会喜欢。
4、内容和大纲很重要
正式的作品一定要给自己做一个大纲出来, 根骨好了作品自然好看, 很多新手没有大纲 的习惯,都是一边写一边想,这样往往到后来都不知道该怎么发展了。 除非你是高手, 要么 要是列一个大纲吧。
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以写的时候只能说作者没有观察生活, 其实很多有趣的事情是可以 写进小说里面的,现实加上适当的文笔润色就是绝妙的内容了。
不管有没有大纲的情况下,只要是发表了的作品千万不要弃坑,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以上说的小说写作都是正剧的, 其他的可以借鉴亦可相通但是其他还有其他的各种特性。
为啥中国还要追求创新?
王煜全老师说:美国科技,中国制造,全球风口。这是分工。
但随着时间推移,创新能力提升也未可知啊。比如我就是工科出身,自己刻意学习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