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欧洲文化品读橘子园读书汇2017读书
《极简欧洲史 · 下》约翰·赫斯特

《极简欧洲史 · 下》约翰·赫斯特

作者: 皮袋君 | 来源:发表于2017-06-13 12:43 被阅读108次

下篇主要从欧洲战乱、欧洲制度、欧洲的教皇和皇帝以及欧洲的语言和百姓这几个方面和角度,来看欧洲历史的变迁。一千年的征战历史,使得欧洲的版图逐渐清晰;民主意识的崛起和发展,让欧洲制度逐渐完善;教皇和皇帝的相爱相杀,让我们看到欧洲统治中权利和信仰之间的矛盾和统一;欧洲的语言和百姓,让我们看到欧洲大陆上默默无闻而又无法忽视的力量。这一切构成了欧洲文明之光,在今天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仍能看到它熠熠生辉的模样。

第一部分:争战一千年

一、概述

这一千年发生的大事可以用4、3、2来总结。分别对应着对罗马的四次侵略 、 欧洲战乱的三个节点 、 欧洲稳定后的两种扩张,以罗马帝国的发展和整个欧洲的发展为两条主线进行阐述。
关于罗马帝国遭受的四次侵略,其中前三次就是欧洲战乱的三个节点。所以这一千年也可以简化为用4、2来总结。
罗马的四次侵略和欧洲战乱的三个节点都是欧洲战乱时期的主要内容。而战乱过后,欧洲社会逐渐稳定,开始扩张。所以可以分为战乱时期和扩张时期两个阶段。

战乱时期——四次侵略和三个节点
日耳曼蛮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节点一);
穆斯林入侵(节点二);
北欧人或者维京人入侵(节点三);
土耳其人入侵,1453年罗马帝国灭亡。

扩张时期——两种扩张
十字军东征
海上入侵亚、美洲

二、战乱时期

关于第一次侵略

——日耳曼的入侵:一个从佣兵变事主的过程

  • 罗马和外族一直都有货品交换等接触,罗马占有主动权,甚至外侵过德国。
  • 日耳曼人定居罗马境内各处,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慢慢入侵罗马。虽是侵略者,但他们并不想当统治者。还是扶植罗马人皇帝。
  •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奥多亚克自称意大利国王,自此,西罗马帝国灭亡。

——日耳曼的统治:可公审,可酷刑

  • 日耳曼的统治下,土地四分五裂,政府无力征税,可以说是治国无能。
  • 罗马提倡法令公审,而日耳曼热爱酷刑。日耳曼统治时期,教会一直走的是日耳曼酷刑路线,直到12世纪受到出土的《查士丁尼法典》影响,告诫神职人员不得参加酷刑,情况才有所改变。

——日耳曼的宗教信仰:抛弃旧神明,成为基督教徒

  • 他们否定阿里乌教派,改为信奉基督教。
  • 日耳曼支持罗马基督教会,而基督教会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学术(这就是日耳曼、基督教、古希腊罗马学术之间的关联所在)。

——日耳曼统治期间重大作为

  • 建立并成功维系时间较长的唯一国家:法国,查理大帝在位期间是法国鼎盛时期。
  • 侵略英格兰:
    • 历史:罗马人在公元1世纪入驻英格兰,又在公元410年为抵抗日耳曼将驻军撤回。
    • 文化:英格兰凯尔特人,凯尔特语。
    • 入侵:5、6世纪,盎格鲁、萨克森、朱特,这三个不信奉基督教的日耳曼民族全面征服英格兰。
    • 宗教:爱尔兰和罗马传教士感召英格兰新移民成为基督徒。

关于第二次侵略

伊斯兰教,在7-8世纪入侵。
——关于伊斯兰教

  • 创立:师祖穆罕默德原为阿拉伯商人,得到神的天启后创立该教。

  • 认知:穆斯林承认耶稣和耶稣之前的先知们是先知,而穆罕默德是世上最后一位先知,能指引大家走向唯一真神安拉的怀抱;穆斯林对基督徒和犹太人宽容,基督徒反认为穆斯林是信仰毁灭者。

  • 通过征服扩大影响力:

    • 穆罕默德以武力为伊斯兰教赢下大片阿拉伯江山,稳稳扎根。
    • 穆罕默德死后,穆斯林继续南征北讨扩大影响范围:波斯帝国、东罗马帝国的中东及北非地区,沿着北非前进至日耳曼的王国们,到西班牙(西班牙原为罗马帝国一个省份)为止。
    • 征服过程中,在法国遇到“铁钟”查理(查理大帝的爷爷)吃了败仗。就此停止。
  • 统治:穆斯林是温和的统治者,谦虚开放的学习者(向他们征服的民族学习)。

    • 以信伊斯兰教就不需要缴税为诱因,逐渐将东罗马帝国从基督教国家改奉为伊斯兰教国家。
    • 西班牙在伊斯兰教的统治下成为中世纪欧洲最文明的区域。穆斯林将希腊学术带到西班牙并详细演绎。犹太经常被请做文献翻译:首先希腊文转移为阿拉伯文,一人念出阿拉伯文,并用西班牙语高声翻译出来;另一人听着西班牙语,用拉丁文书写下来。希腊学说的拉丁文版本被带到欧洲大学(12世纪开始广建大学)研读。
    • 至此,中东、北非、西班牙,基督教完全隐没,希腊学术被保存下来,传播到欧洲。

关于第三次侵略

维京人,又称诺曼人、北欧人,他们老家在北方——瑞典、丹麦、挪威。在9-10世纪由海入侵,横行欧洲

  • 维京人入侵目的:掠夺贵重物品和维生物品+制造恐慌。
    • 掠夺修道院。早年为防御日耳曼陆路入侵,修道院多建立在海边等近水区域,同时修道院多有金银物件和食物,这给维京人制造了便捷的掠夺机会。 (法国卢瓦尔河河口有一所修道院,每年夏天维京人入侵时,修道院的僧侣们就得沿河往内陆搬迁,维京人驱长船追赶,最终,这个修道院在瑞士安顿下来。

修道院是天主教和东正教等教徒出家修道的地方,天主教培训神父的地方或者新教学习的神学院。于2~3世纪兴起 ,分男与女修院,按天主教法典的规定,须由教皇和主教批准,至少有修士12人方可成立。

  • 维京人入侵无人抵抗
    • 由于欧洲政府实力薄弱,没有征税体制,因此没有能力整合军队;
    • 没有海军配置,由于常年向内陆发展,以至于连航海技术都已经消失殆尽。
  • 维京人定居欧洲
    • 部落广布在俄国、法国北部(诺曼底)、英格兰和爱尔兰。
    • 英国这次算是遭受的第二次侵略。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征服英国,此后英国不再有外族入侵。英语源自日耳曼方言(第一次侵略带去的盎格鲁-萨克逊语)。
维京战船(*吃水浅、速度快,亦作为维京商船,是维京人的重要象征*)

关于第四次侵略——罗马帝国终于灭亡

土耳其于9世纪入侵,夺取罗马领土,改奉伊斯兰教,夺取整个中东,入侵欧洲,于1453年攻占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最后一位罗马皇帝战死,至此,罗马帝国走向尽头。

  • 政治:土耳其建立了奥斯曼帝国,该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休止。
  • 宗教:由于土耳其信奉伊斯兰教,由查士丁尼大帝在6世纪建造的索菲亚大教堂被改建为清真寺,如今成为宗教博物馆。
  • 文化:被攻陷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学者将古希腊学术带到意大利,希腊学术抵达西欧。

三、欧洲稳定后的扩张

十字军——多国合作的结果

  • 收复西班牙。11世纪开始,1942年最后一批穆斯林被赶出西班牙南部(同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扬帆西航,本来是去亚洲结果发现美洲,为西班牙王朝带来了中美和南美洲的金山银矿)。
  • 东征圣地耶路撒冷。1095年开始,只有第一次短暂成功收复耶路撒冷,之后屡次失败,征战持续将近2个世纪。

海上扩张——各国竞争向外扩张

  • 从15世纪开始跨海朝美洲亚洲发展的扩张,是几个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竞赛,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
  • 他们的扩张路线有两条:一是东进以海路绕过非洲南部,二是西进跨过大西洋。
  • 西班牙最早到了美洲(哥伦布),葡萄牙最早到了亚洲却被英法荷兰扫到一边。


第二部分:欧洲制度的发展

一、民主意识的开始

民主是古希腊的发明: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发明的政府是以所有公民共同讨论、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表决方式为之。这是直接式的民主——所有公民齐聚一堂,进行辩论决定政策。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对这种直接式民主表示质疑。澳大利亚是代议式民主,大多都是这样。

民主之滥觞

  • 民主的来源:希腊民主源自军队,根本发轫于军人的团结。
  • 民主的理想:人民高度投入,政府对人民深具信心的理想民主状态(不讲人权的高压民主)。——伯利克里
    民主政治和精英文化唇齿相依,你不可能接受一个而毁弃另一个(共和的萌芽)。——乔治·格罗特。

民主和共和的区别:民主非独裁,由平民共同商议决定国家事务,极端会出现暴民;共和非君主,共和体制没有国王存在,执政官是选举产生的。现在这两个词很多时候是纠缠在一起的,共和里面含有民主的意思。

  • 罗马共和制的开始:罗马最初是君主制,公元前500年左右,罗马人推翻暴君“骄傲着塔克文”才开始实施共合体。导火索是塔克文的儿子赛科斯塔斯王子强暴了格兰提努斯的妻子鲁克丽丝,而布鲁图斯发誓要为她报仇。之后布鲁图斯在罗马实行共和体制。
  • 布鲁图斯声明的对共和体制投入的精髓:你必须将所有的私人束缚、个人包袱置之度外,全心全意只以公众利益为念。罗马人称之为“virtus”,意思是共和国美德。衍生出了“大义灭亲”的共和主义怪物。
  • 罗马共和制:公元前4世纪中叶,罗马人开始采用共和制,公民大会分等级有不同影响力的决定权,等级较高的群体(有钱人)的决定权较大。 公民大会会选出该共和体制的行政首长——两位执政官,每届任期一年整,罗马人都用执政官名字计算年份。
  • 罗马共和制的发展:庶民开始叛变,公民大会中等级较低的士兵们以拒绝参战为威胁争取自己的权利:设立护民官,立法权决定权。虽然平民们取得更多权利,并且对以贵族为组成分子的元老院构成了不少限制,但这并不足以撼动元老院作为罗马共和主体的地位。谈到对权利分散和监督的重视,罗马宪法是美国宪法的一个重要典范。
  • 罗马混合着共和制的君主制:公元27年,奥古斯都成为罗马帝国首位皇帝,保留共和制度,自称“第一公民”。皇帝没有变成世袭制,而由皇帝遴选再由元老院同意通过。
  • 西罗马灭亡:公元3世纪,日耳曼第一次入侵,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将罗马帝国延续了下来,但他们扩张的军队包含许多日耳曼外族人,赋税严重;地主们也对赋税不满,成为反抗据点,而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不得离开自己所属的土地,没有丝毫自由可言。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佣军长官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灭亡。
图1:军队、制度和礼仪的变迁

二、有国王的民主,没国王的集权

  • 日耳曼占领西罗马后,退变成了封建制度:国王用土地所有权与下属的臣民交换得到军队,而不用通过征税或者繁复的政府体系。这也导致了封建国王高度依赖拥有土地的重要臣民,处于一个弱势地位。
  • 同时,军队的核心变成骑兵,出现了骑士。
  • 土地领主和国王之间本质是一种不成文的契约精神:只要国王保护,臣子便矢志效忠。这种精神包含了臣子的自愿服从,也代表着双方平等的关系本质。

宣誓仪式:他们达成这种契约的形式是通过宣誓仪式,即臣子屈膝跪地,双手合十,国王握紧臣子的双手,臣子宣誓,宣誓后起立,国王臣子互亲脸颊。这种仪式源自日耳曼首领和麾下战士之间。而我们现在祈祷的手势则是源于这个宣誓效忠的动作,真正正确的祈祷应该是站起来面对东方张开双臂。

  • 国王通过国会听取建言,被邀请集合到国会的人都是重要人士,来自三种不同estate社会地位:按照功能分野为负责祈祷的神职人员、负责打仗的贵族和负责劳作的平民。例如:当时的法兰西整个国会分为三院开会,称为三级会议;英国分为上议院或者贵族院(以大主教和主教为代表的神职人员和贵族)和下议院(平民)。而这种国会或者议会不是政府的常态部门,一般都是国王需要钱了才会召开,因为加税需要得到议会同意。中世纪的君主力量薄弱,他们允许城镇自治,条件是服从君命,按约缴税。像这样,一个王国境内,民选出来的议会和市长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市镇是欧洲才有的发明,根本原因也是因为君主力量薄弱。

当时的社会地位estate的意思就仅仅指的是一群人的意思,并没有高低之分,它不同于社会阶级,社会阶级和经济能力有普遍的关联。

  • 近代公元1400年左右,封建君主制度慢慢变成君主专制,因为国王找到了筹资的其他方法不必费力召开议会国会了。例如:法国国王变卖公职收取费用;西班牙国王发现了美洲金矿得到大笔横财。这种君主专制本质上是提倡了“君权神授”的说法。国王也买了属于自己的军队来对付臣民,使之乖乖缴税不敢忤逆。

英国研发了长弓,瑞士发明了长矛,因此骑兵不再风光,步兵又成了军队主力。

  • 但在君主专制的情况下,被统治者没有一刻停止对统治者的掣肘。例如:英国王权虽然升高,但议会存活下来并势力增强;法国路易十六不得不让停止了175年的三级会议重见天日。

英国——国王和国会之间的较量

  • 17世纪,英国国王为了变成绝对的君主专制进行了尝试。1603年,苏格兰詹姆斯六世变成了英格兰詹姆斯一世。包括詹姆斯一世、查理一世、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在内的斯图亚特继承者,统治方面都和国会争吵不休,宗教方面和天主教有说不清的关系(当时新教是英国主流教派)。因此,发生了一系列冲突:1649年国会处死查理一世;克伦威尔带领英国进入军事独裁;1688年光荣革命,邀请并拥立新教斗士荷兰威廉三世和他的妻子玛丽为英国国王,国会颁布《权利法案》,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
  • 《权利法案》内容如图2(其中“不得施加残酷和非常刑罚”这一条被美国照章全收在《人权宣言》里),确定了国会的地位,成为政府常设机构。安妮儿子乔治继位后,国会又增设两项重要条款在:1.英国国王必须信奉新教,必须是英国教会成员,且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2.法院法官由英国国王指派,但唯有两院皆投票通过,才能撤除其职。确定了法庭的地位,不受国王和国会左右,三权分立。
  •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拟定了这些自由原则用于支持国会政变,他的《政府论》于1690年出版,主张:依据罗马自然法的观念,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生存权、财产权和自由权,而透过政府的成立,人民有如和政府签下契约:人民授予政府权力,为的是让自己的权利得到保护;如果政府不能保护人民的这些权利,人民有权解散政府,重新建立新的政府。
图2:《权利法案》 图3:光荣革命前后英国国王一览

法国——现代民主的奠基

  • 法国处于君主专制之中,国王路易十六为了筹资吃喝玩乐,提出要贵族和百姓缴一样的税遭到全体贵族和大众反对。于是妥协开启了休止了175年的三级会议
  • 国民议会:而以律师为代表的平民等级却反对传统开会模式(三会分开,神职人员等级和贵族等级如果通过,平民的发言则毫无意义),他们希望增加平民席位并且和其他等级一起开会,而路易十六否决了这个提议。
  • 人类与人民权利宣言:1789年,平民等级在凡尔赛宫旁的网球场发誓不为法国造出一套宪法绝不解散。国民议会自我标榜为正统议会,其他两个等级也加入了国民议会。该议会的领袖都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他们的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发出《人类与人民权利宣言》文告。
  • 1789.7.14(法国国庆),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监狱封建专制的象征),开始法国大革命。革命逐渐变得激进,出现内斗,其中雅克宾派成为以罗马共和国布鲁图斯为榜样的专制独裁的革命党,把路易十六推上断头台,迫害铲除国民议会中的异己。
图4:《人类与人民权利宣言-节选》

第三部分:皇帝和教皇到底谁大?——相爱相杀的皇帝和教皇

西罗马帝国早在公元476年就没了,但是西罗马帝国的教皇还在,并且大家都承认这位教皇对基督徒的统治地位,所以西罗马教皇会给能够保护他的统治者加冕授权,使得这些统治者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也就造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名号在欧洲尤其是在中欧各国国王头上流转。直到拿破仑的出现,终于废掉了“神圣罗马帝国”这个不伦不类又非常神奇的特殊存在。其实这个存续了一千三百多年(1330年)的存在本质上是教皇和皇帝彼此认可对方存在必要性的结果,教会和国家甚至可以看作是两个同等地位的统治体。拿破仑的出现并没有破坏教会,相反他把教会放在了国家统治之下,使得教皇和国家统治者之间有了一个和谐的共存方式。

一、罗马帝国皇帝名号的流转

  • 东罗马帝国皇帝:东西罗马分裂,教皇和皇帝互相承认。
  • 查理大帝成为罗马皇帝:
    • 8世纪伦巴底人入侵意大利,东罗马的皇帝正应付穆斯林的入侵,无暇西顾。
    • 法兰克出手相助,日耳曼民族国家中最强盛的法兰克的国王丕平一举平定了伦巴底人,分给教皇全权拥有的土地。
    • 查理大帝是丕平三世的儿子,在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为查理大帝戴上了罗马皇帝的皇冠(此时因为东罗马的皇帝是一个女人,而且伤子篡位,已经违背了教皇律令,不再是西方的皇帝)。
    • 查理保护了文明。查理大帝勤于学习,虽然自己成效不彰,但他提倡教育,搜寻古代经典并抄写保存。
  • 帝国皇帝名号四处流转
    • 查理大帝的孙子们因为土地分割而内讧互斗,加上维京人入侵,各地伯爵、公爵纷纷 自立门户,欧洲又回复到四分五裂的局面。
    • 哪个地方的王侯支持教皇,教皇就去那把王侯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
  • 德王成为罗马皇帝:
  • 公元962年,查理旧帝国德意志境内出现一个强大的新王——奥托一世。教皇为他戴上罗马皇帝王冠,并且在此之后,德王都会受到教皇加冕,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二、教皇和皇帝反目

  • 皇帝是教皇地位的捍卫者,保护教皇属地,偶尔插手罗马教务;教皇通过加冕、封号使得皇帝威权更增。
  • 11世纪后,教皇坚持罗马教务应由罗马治理,国王和贵族都不得插手。
  • 天主教会是中世纪时期最庞大的国际组织,可是它的力量始终削弱不振,因为不管是国王还是地方的权利掮客都想左右他们地盘内的主教人选。
  • 公元1073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和亨利四世在主教指派上发生冲突,教皇开除了皇帝的教籍。亨利四世诚心祈求教皇原谅后又恢复了教籍,但却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
  • 教皇和皇帝之争僵持了很长时间,从没有一方完全获得过胜利。本质上是因为皇帝和教皇始终都承认对方存在的必要性,只是对权利的分野相争不下,国家和教会是作为两个平等的单位或组织而存在的。这也是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的分野,东罗马帝国的教会由皇帝管辖,教会是国家单位中的一个组织。
  • 长期的争斗使得双方力量都有所削弱。公元1648年的中欧四分五裂、土地碎片化极其严重。
  •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民族主义
    • 文艺复兴:意大利北方诸城,类似希腊时期的小城邦,他们彼此征伐也互相竞技,生活多元化而具有活力,从而使得孕育并实践一个重建古代世界的计划成为可能。
    • 宗教改革:世俗势力的分散,包括皇帝和教皇之间的矛盾以及各个小城邦分而自治的情况,使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这里扎根并开枝散叶。
    • 民族主义:19世纪下半叶之前,德意志和意大利一直处于分裂局面,这两个国家直到很晚才统一,比早一些统一的国家更倾向于浪漫主义时期所萌生的强烈的民族主义。而这两国于20世纪采行了法西斯主义

三、神圣罗马帝国终于走到尽头

  • 1799年,拿破仑执政,他致力于设立一个有理性、有秩序的新政府,他和他的专家们完成了《拿破仑法典》,影响至今。
  • 1806年,拿破仑废掉神圣罗马帝国。他明白人民和信仰的深固关联,深知宗教对于维系士气和秩序的重要性,于是他跟教皇达成和平约定,终止了因宗教信仰带来的仇恨和分裂。并为自己戴上了皇冠。
罗马帝国的延续

第四部分:欧洲的语言和百姓

一、欧洲的语言变迁

在罗马帝国时期,帝国境内有两种通用语言:西边是拉丁语,东边是希腊语。目前,希腊语还在,而拉丁语已经消失。

拉丁语的变迁

一开始的时候,罗马城和周边的一些人说拉丁语;后来随着罗马的扩张,西罗马帝国覆盖区域均通行拉丁语(拉丁语在整个西罗马帝国通行并非强制实施的结果,罗马帝国包容性极强,容许被征服的领袖继续担任该地区的领袖,而且让他们跻身罗马精英阶级,在语言方面也是一样,地方语言也并没有被强制替换成拉丁语,但是拉丁语却逐步成为学术、教会、政治、法律等专用语言,消无声息地打败地方语言,成为官方唯一语言。);最后,随着罗马帝国的四分五裂,拉丁语演变成多种语言,包括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被称为罗曼语系。

学术、文学对于平民变得遥不可及

拉丁文的特定在于词尾变化丰富,它可以仅仅通过变化词尾而无需借助介词就可以完成意思的表达,虽然拉丁文中也有in at等单词,但这些单词仅用于强调语气;而且拉丁文中词的排列顺序无关紧要。由于这种特点,说拉丁文的人往往对词尾变化规则不是非常清楚,他们逐渐地不去关注词尾如何变化,反而开始经常使用in at等单词,以至于到后来,拉丁文已经在平民日常口语中慢慢消失,不过它仍旧是学术、文学、教会的专用语言,这也就造成了学术、文学对于平民来说变得遥不可及。

拉丁文的两次重建过程

第一次重建:查理大帝下令学者抄写古拉丁文文稿,努力使当时使用的拉丁文和古拉丁文语义相同。这使得一些重要的学术、文学著作被保存了下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重建:文艺复兴,受教育的贵族、士绅阶级都普遍用拉丁文进行学术交流。同一时期,拜印刷术(1450年代)所赐,地方语言也逐渐活跃起来,并且逐渐取代了拉丁文的地位,因此这两次重建都挽回不了拉丁语的式微趋势。

小结:拉丁文是罗马帝国时期西罗马的语言,是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的前身。拉丁文本身精简,主要依靠词尾的灵活变化表达多种意义,无需借助介词,不过拉丁文里也有类似at in之类的单词,只是它们仅仅被用于加强语气。而日常说拉丁文的平民对这些词尾变化不甚清楚,为了方便,他们逐渐忽视词尾的变化而多用at in 等介词来用于日常表达,拉丁文逐渐在平民口语中消失——这是第一层消失。但当时的学术、文学、教义都是用拉丁文所写,因此,这些东西对于不再使用拉丁文的平民来说遥不可及,后来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受教育的贵族士绅都以会拉丁文为骄傲,拉丁文再现了短暂荣光,与此同时,借助印刷术的发明,古典文学教义等用拉丁文写的文稿都被翻译成地方语言,并被四处传播开来,比如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就将《圣经》翻译成了德文,这使得更加平民化的地方语言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将拉丁文取而代之——这就是拉丁文的第二层消失。

二、欧洲的百姓生活

欧洲农村人口比例随时间变化情况

欧洲的农村人口一直在90%上下浮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化严重落后,直到进入19世纪,英国相继发生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农村人口才开始大量流入城市,欧洲的城市化发展也走上了快车道。
法国和英国的农民很有特点。首先是法国农民,突出的特点是胆子大,他们攻占巴士底监狱,他们不断制造起义让统治者个革命者都头疼不已。他们之所以胆子这么大的原因在于法国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但同时这也就造成了法国土地的分散经营,土地产量不高,因此法国的农民虽然胆子大,但并生活并没有因此富裕起来。
而英国的农民相比于其他欧洲各国可以说是非常富裕了。英国实行佃农租用土地制度,地主可以选择把土地租给谁,租期不限,这种商业化的合作模式就使得英国的农业非常发达。而英国农业革命之后,农民变得非常富裕了。农业革命首先是将耕作方法改成了四田耕作法,这种方法使得每一块土地都不闲置,同时通过合理安排作物种类避免了发生养分匮乏的情况,同时也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其次是土地重新规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圈地运动,这使得农民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大增加,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农场,农业效率大大提升。在英国农业革命之后,英国也自然而然发生了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英国城市化已经达到了5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极简欧洲史 · 下》约翰·赫斯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ed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