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了、结婚了的我,安静独处时,时常感到空虚。 我反复思量了很久,为何会发生这种现象。后来发现,可能是因为从小就盼望着中考、高考、保研、找个好工作、嫁个好人。 一步步熬过来,觉得人生的目标好像已经达成了耶!再也不用那么拼搏了! 然后我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发现自己彻底错了。 如果人生在达成前期基础目标后就停滞不前,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的后面2/3的生命想要活出什么价值呢? 我到底喜欢什么,想要在哪里发挥优势、贡献? 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然,看过好几遍7 habits,又跟着橘子园的老师们学了这么多。 我还是有一点基础答案的,那就是我想要成为一个智慧、有能力爱的人,并且可以影响他人变得更幸福。 然而这句话,还是太模糊。 什么叫智慧? 怎样可以拥有智慧?
我想从哲学入手。刚好手边有一本兄长赠送的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作者傅佩荣从18岁开始研习哲学,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哲学博士,也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他教哲学多年,本书就是他为大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由口语转记为文字。适合对哲学产生兴趣的初学者,作为入门教材。 翻了翻前言、目录、推荐序,发现这本书,不仅阐述了东西方重要的哲学思想——比如西方的苏格拉底、存在主义和荒谬主义,东方的儒家和道家; 作者更是体贴地先从哲学的概念介绍起,最后一部分又将哲学与艺术、宗教、教育、文化相结合,拓展了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它不单是讲哲学,更是以哲学作为视角和思考方法,引领读者重新塑造生命的深度和宽度。 这正是我需要的哲学入门读物。
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受我当前理解力的限制,无法一一说明。我将分三部分介绍本书,第一部分,会为大家重点介绍书籍的两个章节:1. 哲学的概念;2. 西方重要哲学思想;这部分会详细介绍作者的观点,以及结构。 第二部分,会简要评价下本书。第三部分,则会介绍下我的感悟,这本书对我的影响。
第一部分:全书介绍
1. 哲学的概念
哲学的英文叫做 philosophy, 源于希腊文, 是由希腊文中的 philia和sophia两个字合成,意思是爱智——爱好智慧。 爱智要保持心灵的开放,所以研究哲学有一个基本的习惯,就是凡事保持好奇,要进行理性的反思。
爱智,那么智慧来自于哪里? 西方人认为,智慧是属灵的,真正的智慧来自生命的试炼。 人有身、心、灵三方面,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老去,而不管身体的束缚如何,心灵都可以自由地翱翔。这个例子太多了,西方有在集中营里思考出人生意义的弗兰克林,东方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柏拉图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意思是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因为身体是物质的,有重量、有惰性。比如我们想早起却爬不起来, 比如我们想帮助他人,却因为耗时间精力,懒得行动。可见身体的软弱,我们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一样。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哲学可以用三句话概述。 1. 培养智慧;2. 发现真理;3. 印证价值。 前两个很好理解,印证价值的意思是,人是自由的,自由代表选择。 人生需要通过选择某种体验来验证某些理论。 比如选专业、工作、爱人,可能尝试过了,才知道“赚钱的专业”“高薪的工作”“漂亮的爱人”适不适合自己。当然我认为选择体验一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优势、能力,二是要借鉴他人的,如果凡事都要自己尝试,或者明知可能不适合自己还去尝试,我们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体验?
“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 要提升哲学素养,我们要做到四个基本点,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1)培养思考习惯。 被动的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比如有些人处在愤怒的情绪中时,就不管不顾地说出伤人的话,只为了让心中的怒火得意发泄。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本能欲望,关键是能不能冷静地思考一下,问问自己,我为什么生气? 我要做出什么选择?让自己爽并且伤了他人,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或者冷静地独处一会儿。 另外我们从小可能被灌输了许多家庭和社会观念。比如我有个同事说“钱是万能的”,他以一部电影作为依据,电影中的富豪因为有钱,实现了很多愿望。他很相信这个观点。 虽然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但我相信,我的盲区中一定有 毫无疑问地认同了社会观点的地方。 只有在“不疑处有疑”,才能不受经验和传统观点的限制,发现新的可能。
2)掌握整体观点。 我们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需要听取不同的意见,看到自己忽略的地方。
3)确立价值取向。取向orientation,有两个意思,一是定位,二是方向。我们每个人生来有自己的个性,而经过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修正和调整定位,然后在方向上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价值取向。
4)力求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做起来很难,却也是人一生要努力去追求的。 我们必须选择一种价值之后不断进行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 当然也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如果每个人都能实现好的德行,岂不是满街都是圣人了?!
哲学的用意,在于寻根探源,发现什么是“真实”;也在于旁通统贯,把宇宙与人生联结为一个整体,由此界定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2. 西方重要哲学思想
作者重点介绍了 苏格拉底、存在主义和荒谬主义,三种西方哲学的经典。
1) 苏格拉底
通过讲述苏格拉底的对话式哲学思想方法以及生平大事,揭示了苏格拉底的生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苏格拉底是雅典人,他认为雅典是最伟大的城市, 以智慧和强盛驰名远近。一位雅典公民要注重修养内心,爱好智慧,使灵魂趋于完善。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有知,也不教导别人什么是知识,他只是通过反诘、辩证和归纳式的对话方式,启发人们认识到他们所知道的知识都是假知识,只有抛开了假知识,才能有真知识。 人们与苏格拉底对话时要非常小心,因为如果言谈中涉及到一个概念,苏格拉底就会针对那个概念,不断地追问,一直到他回答不出来为止。 比如如果称赞一个人勇敢,或者表达要敬神, 苏格拉底就会问“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敬?”问到最后,可能那个人会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
苏格拉底对真理非常执着,他启发别人发现自己无知,但对那个人来讲是很尴尬或愤怒的体验。因此,他得罪了雅典很多权威,被以“腐化雅典青年”和“对神不敬”的罪名控告到了法院。在审判时,70多岁高龄的他很容易被人们因同情而被判无罪,然后他并不服软和妥协,在法庭上面对501人组成的法官团,仍言辞凿凿地批评追名逐利的权威们,弄得法官们恼羞成怒地判了他死刑。这体现出他对真理的追求和毫不妥协。 他在狱中等待死刑的一个月内,有很多机会逃走。学生和朋友都帮他准备好了出路,却都被他拒绝。因为他是尊重传统的,他身为雅典公民,要遵守雅典的法律。法律对他不义,他却不能因此反抗法律。他也呼吁年轻人当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时,能够遵守两样东西,城邦的法律和城邦的信仰。两者是重要的社会传统资源,尊重它们可以化解很多人生的问题。
苏格拉底有两个观念让我特别震撼。 第一个是“知识就是德行”,如果一个人了解了什么是德行,毕然会实践它。如果一个人真的理解了善,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接近它,又怎么会为恶呢? 但为啥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比如抢劫、作弊、说坏话、甚至懒惰。 那是因为他们做这些事,都有短期的“善”可得到。 但如果他们真正感受到长期带来的“恶”的话,就可能重新认识到什么是“善”,并且行善避恶。
第二个观念就是听从内心之声,也就是良知。苏格拉底称它为Daemon,精灵的意思。精灵从不说是,只会说不。它在人不该做某事的时候,说不,提醒他目前要做的事不符合他内心对自己的期许。也是我们通常说的不安、不忍的那种感觉。 比如我们撒谎、没有坚持承诺时,那个声音都会出现。
对了,苏格拉底一生并没有留下著作,如果想要了解他的思想,可以读读他的学生柏拉图所著的对话方式的《对话录》《理想国》。
2)存在主义
存在Existence,是个动词,是活的、有生命的、可以自由选择的、只存在于描述人类的。存在即是选择,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存在主义有许多代表人物,各有主张,但皆不离人的存在意义,要人真诚、勇敢地面对自己,选择成为自己。某些见解对人类有相当明确的启发意义。作者介绍了先驱人物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以及代表人物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与马塞尔。 关于这一部分,内容非常多,我想简要介绍下尼采“精神三变”因为它恰好可以解决我们现阶段人生中的好多困惑。
尼采的精神三变:骆驼、狮子、婴儿。
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着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接受训练,听从父母与老师的教导。 骆驼与狮子的差别在于,骆驼必须听从他人的指挥和命令,而狮子自己做决定,对自己负责。 上了大学就应该进入狮子的阶段。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如何做才对自己有意义? 不过骆驼虽然看起来可怜,但不用自己做决定;狮子虽然自由,但他却要为自己负责,丧失了寻找借口和抱怨的权利。 我记得去年成家以后,我逐渐发现独立的后果是责任。因为突然发现自己要对自己负责,那种瞬间的压力感还让我痛哭了好几回。
精神的最后一变,是婴儿,意味着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可能性。 这代表着心灵重新回归原点,可以重新再出发。 这一段我认为作者解释的不是很清楚。我自己理解,婴儿是柔软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当精神到达这个状态,说明人是相信自己无限潜能的,愿意抛掉过去的经验限制,让心灵更自由地发展,释放生命的活力与光辉。
3) 荒谬主义
荒谬就是不合理,不能用理性去解说的事件。 加缪说,世界不荒谬,人生也不荒谬,人活在世界上才荒谬。
如果一个人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他的人生是很难乐观的。因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乐观奋斗”和“人死了什么都没有”这两句话是矛盾的。奋斗需要付出代价,如果我们每天努力工作,到最后发现人生一片虚无,那么奋斗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是消极的荒谬主义倾向。
而积极的荒谬主义,不以荒谬为思考结果,不以荒谬为目的,而是以荒谬作为方法。 作为方法是指,即使我们知道真实的世界和人生是荒谬的,但仍接受这种情况,并且以它作为出发点,把我们原先建立的一切虚幻的知识与价值观全部打破,再重新开始建立人生观。
第二部分:书籍评价
我无法做出完整的评价,因为对于哲学,我还一知半解。感谢本书给我带来关于哲学的启发。
只是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点我认为作者做的不到位。 就是作者多数情况只是陈述了哲学家的观点, 但是没有明确的论证阐述。 比如讲到“如果一切都是荒谬的,代表个人有真正的自由,因为自由就是取消所有先决条件,不给予任何暗示” 关于这句话,没有任何的阐述和论证。至少从作者这里我是得不到答案了,但身为一名主动的阅读者,我记住了这个疑问,后面会通过阅读加缪的作品,寻求答案。
第三部分:对我的影响
1. 肯定了生命的意义
作者说只有厘清身心灵的整合和定位问题, 才可化解现代人忙碌、盲目、茫然的困境,进而减轻忧郁症的威胁,人生的快乐才有贞下起元的契机。 这些问题的探讨是严肃而沉重的负担,要求心智付出代价,否则难以享受解谜出惑的喜悦。
加缪曾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一开头就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 他认真研究之后的心得,当然是反对自杀了,除此之外,更应该积极肯定人生的意义。 意义是什么?是指可以让人“理解”的部分。 只要我们的生活能够被“理解”,生命就是有意义的。
作者从三方面来肯定人生的意义。
1)有工作可以做
当我们陷于忙碌的、甚至挤压了生活的工作时,常常会有所反感。有些人对于工作,简直是在混日子的心态,就像最近热播《人民的名义》里那些懒政的国家干部们。 然而,一旦失业、退休,当不再有工作肯定我们是“有用、有贡献”时,生活会变得多么无聊!
可现实中,干一行怨一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我认为,这时人如果要摆脱“厌恶工作”的心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即没有什么工作是完美的; 其次要积极肯定当前工作的正面意义,不妨问问自己,“既然我那么讨厌这份工作,为什么我不辞职呢?” 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想到,辞职后也不知道要干嘛,或者至少这份工作很体面,或者给我的薪资还不错。 那些让我们不辞职的理由,其实都是我们对当前工作的积极肯定,我们怎么能一再强调这份工作没有意义呢? 那不是自欺欺人么!
最后,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这份工作对社会的意义。比如服务员可以帮助客户享受消费,质量测试员让客户更稳定地使用产品,销售帮助客户更清晰地选择合适的产品。 以我自己举例,产品经理这个岗位,通过创新来改变世界,更舒适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落实到我做的应用市场这款产品,我们帮助用户通过发现应用,更好地使用应用,来享受移动互联网的生活。 如果你经常等公交车,我们给你推荐一个实时查看公交车到站情况的app; 如果你喜欢烹饪,我们给你推荐一款跟五星级厨师学厨艺的app;如果你最近忙于装修,那就给你推荐了解装修风格的app,再来一款逛建材市场的app。 对于用户来讲,他的生活真的会因为我们的推荐,更便捷、丰富、有趣。 对我而言,这就是我这份工作的意义。
2)有人可以关怀
这句话兼指两个方面,一是有人可以被我关怀,二是有人可以关怀我。 关怀如果是双向的,将使人更珍惜自己的生命。
当我们去关怀他人时,不管对象是一株植物、小动物还是一个人,甚至是偶像,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一种责任感, 当我们被关怀的对象对我们表达感恩时,我们又会感受到被信任、被喜欢,这些情绪会进一步增强我们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肯定。 这里我有好多例子想要分享给大家。
一个故事就是与我的花花草草有关, 我从前不善于养花,总是忘记给它浇水,也不懂施肥和除虫的技巧。 后来我不信邪,一盆绿萝我还养不活么!于是我开始用心照应它。上网查查养护技巧,还买了营养液。 当我今年给它第一次换盆的时候,它已经长得生机勃勃了,这给我很大的鼓励,让我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照顾植物的,也是对生命负责的人。自从给它换完盆,我对它的喜爱和关怀更多了。可能印证了那句“越付出越爱”。
另一个故事是在职通车的两个学妹,我在某一届职通车时,给她们做过团队学习的催化师。 我和其中的一位学妹,喜欢互相写信。她有时会发来长长的困惑,我也给她长长的安慰。 每次读她的信,我都能感受到她对我的信任,也让我很感动。 另一位学妹今年还特意给我邮寄了新婚礼物,是一张可以贴纸的世界地图。 她已明确了出国的方向,感谢我过去的关怀和帮助。我讶异而感慨,我对她的关怀只限于几次真诚的聊天, 而我认为微不足道的真诚的倾听与关怀却足以温暖一个人的心灵。 这让我更加肯定了自己,要做一个温暖的人。得舍得付出时间与精力,去真诚的倾听与关心,对我来讲可能是件小事,对他人来讲,却可能收获一份温暖与勇气。 这份来自于他人的收获,却反过来给我的生命以激励。
3)有痛苦可以受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身体、工作、亲人朋友、得不到或者得到了、对人生的迷茫都可能给我们带来痛苦。大多数人都是追求快乐的。 为什么说有痛苦可以受是人生的意义呢? 若想明白这种主张,首先要认清“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改变有被动的和主动的。 尤其在遭受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改变了命运。 在苦难中,我们要珍惜的是, 把握受苦的机会, 主动积极地改变自我,提升自我。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们小时候挨父母打的时候,或者被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的时候,都曾经立志,以后绝对不打我孩子,绝对不让自己孩子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 如果我们一直记得小小年纪受过的皮肉和心灵之苦,等到将来真的当了家长的一天,我想有两个方面可以提升,第一,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发,去思考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可能最终得出结论该打还是要打的,只是如何让孩子理解他的错误;第二,更加体会我们父母的难处,理解他们。 而如果我们没有珍惜这种痛苦,甚至长大了忘记了,可能我们也会逼着孩子叫嚣“以后再也不打他的孩子”呢。
有痛苦可以受,让我从痛苦的角度来看待生命。 就像尼采充分肯定痛苦的价值,甚至认为痛苦和快乐是一样有积极意义的,只不过作用不同。他提出“杀不死我的,使我变得更强”。痛苦让人们更有智慧和力量。他认为悲剧的精神不在于肯定一个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在悲剧中有德者反而往往受命运的折磨),而是身处命运中所能激发出的力量。
当然,痛苦仍然是痛的。我们除了要从中寻找积极的意义,也要去努力缓解痛苦,比如经由诗歌、音乐、电影、绘画等艺术审美,或让自己亲近自然,体验山河秀丽、柳暗花明的自然之美。
2. 艺术对人生的作用:
诗人纪伯伦说“美——就是你见到它,甘愿为之献身,甘愿不向它索取。”
我认为艺术分成两种,一种表达了悲惨的现实,如悲剧,屠杀的画作。当看到这种艺术作品时,我们往往感到一种冲击,那是一种将个人提升至人类层面上的冲击,让我们站在人类的命运中激发出来反抗的能量。 当我在博物馆中,面对着大屠杀的照片,我不禁思考,如果大屠杀中,刺刀对着我,我会恐惧、嚎叫、屈服? 如果我家园被毁、流离失所,在逃难过程中丢了亲人、死了孩子,我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吗?
还有一种艺术表达了美好,让我升华出来生命真值得的感情。 有一天,我身体很难受,从超市出来随意向右扫了一眼, 只见200米外火车穿过,而我与火车之间有一片将开未开的桃花。那一刻,我仿佛身在花海中看着火车穿过,就好像亲身体验了北京最近很火的那个穿越花海开往八达岭的列车一样。 火车穿越的时间很短,也就几秒,然而那几秒时间是静止了一般。我忘记了身体的难受,忘记了烦恼,只陶醉在美丽的卷轴中。
3. 正确认识灵性与信仰
身心灵要整合发展,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
荣哥说“许多人身体健康,心智正常,但是并不快乐”, 问题就出在灵的层面。 灵性修养是重要的,意思是要以“重要”来标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孔子每十年,生命都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给我鼓舞,让我认识到,灵性修养不同于学业,它是人一辈子都要努力发展的。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是人一辈子该反复问自己的问题。
那信仰又是什么呢?最近小伙伴在读书过程中,都会遇到宗教、信仰、上帝的话题。对于我国没有宗教信仰的情况,我们可能会难以理解。 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区分,信仰的类型, 分成人生信仰、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 让我们产生困惑的其实是宗教信仰。 而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种体现。
信仰是人与超越力量的关系。所谓超越力量是指:人间之苦、恶、死的最后诉求,万物存在之充足理由,以及使个人产生绝对依赖感的对象。 信仰就是内心的超越力量。 不管这种超越力量是指向各种宗教的神明,还是孔子的“天”,道家的“道”。超越力量要解释我们的生命来自哪里, 世界来自哪里, 人生的苦难来自哪里。 它解释一切我们自己赋予不了的意义。 我在大四的时候就开始探索超越力量,在看过很多学说理论后,我个人是相信有神明存在的,不管是佛在我心,还是上帝就是万物,我经常与自己内心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会听见苏格拉底喻为小精灵的良知,纠正我的行为。
最后想送给大家一句话,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刻的两行字,一行是“认识你自己”,一行是“凡事勿过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