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264917/2989b57434f0ea89.jpg)
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人对自身生物体的发现越来越深入。
但是,对于脑科学总是滞后,往往是研究到这里就发生短路。
自知之明是最难的。
目前的成果是:
脑细胞大约在1000亿个量级,因人而异,有的人脑袋大但是脑细胞少,一般情况下,小脑袋的人脑细胞多一些。
脑袋里的血管比较多,多如乱麻,粗粗地估计大约有16000米。
水份充足,有四分之三都是液体状态,脂肪含量比较多,据说吃红烧肉可以促进大脑的活跃度。
神经细胞突触是接受和处理信息的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的数量密密麻麻,具有天文般的数量100万亿。
脑存储容量至少1000Tb,所以电子书装进多少都不会溢出。
大脑是很费能量的,大约相当于20瓦的能量消耗。
玩脑子的人是很累的。
人工智能领域方兴未艾。
企业家也再不停地往里面砸钱,据说陈天桥就投了很多。
意识和肉体可以分离吗?
我这个外行从直觉上认为是可以的,起码意识是可以传播,可以拷贝的。
目前的困惑
我们现在手段太依赖计算机单一设备了,总是用理工科思维来量化自然界的一切东西。
计算机设备采用的是0/1数学算法,而人类生物体是基于DNA的有机算法。
有机转无机,二者之间的鸿沟如何跨越。
神经生物学家Hagar Gelbard Sagiv认为,机器人可以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出现与世界的互动行为。
无机世界可以有意识。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可以精确地找到人脑中的各个神经元的位置,标出致密物质网络发射的杂音。
做法是在癫痫患者的脑袋中插上电极,记录他们的日常活动,研究各种反射现象。
在患者的报告图像转换前大约两秒钟,额叶的大脑活动居然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研究奇迹,可以预先进行传递。
![](https://img.haomeiwen.com/i9264917/8aa136efdd1b9ed8.jpg)
海马体是大脑的归档系统
大脑皮层中有一个环形结构的内褶区,我们管它叫“海马体”,仅几厘米长,与大脑其它部分紧密相连。
从1950开始,科学家们就将记忆研究聚焦到海马体上。
海马体一旦受损,人就会出现严重的记忆问题。
有一本书《大脑节奏》,是匈牙利神经学家乔治.布扎克写的,他认为:“如果将大脑皮层是一个巨型的图书馆,那么海马体就是图书管理员”。
记忆储存是构建人工智能机器的最基础性工作,破解了存储芯片才有可能进一步链接运算芯片。
1956年,一批年轻的科学家大胆地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当时应该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
现在领域越来越宽广,成为了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
IBM计算机与国际象棋大师的对决,让人们开始关注和了解“人工智能”的深远影响。
现在沾点边的都说是人工智能
各种控制系统都或多或少的有智能的概念,用机器来翻译肯定是人工智能。
专家系统、图像处理、机器人设备、程序的自动设计、信息的存储、处理和运用统统都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类脑智能
其核心应该是与有机生命体的结合与互动。
关键是突破对人大脑的研究。
机器人统治地球的日子正在来临。
这是耸人听闻的有稽之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