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总认为人分为物质性与精神性两部分,物质性包括肉体和行为,精神性指思想与情感。精神性的建设主要通过学习经典来完成。读完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发现物质性与精神性并非互不相关的两部分,甚至可以说人的物质性决定精神性。人所身处的时代及其自身的行为都会对大脑生理构造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人思维、观念的变化。马克思说,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本书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了解了大脑的构造原理后,我发现人可以通过有意无意地选择行为模式来改造思维图式。也就是说知识只有转化为行动才能变成智慧。所以古人强调知行合一。知识只是坐在副驾位上的教练,只有自己去踩动离合器,才能在大脑里生成图式。
还有一句话“人是时代的产物”。外部技术的发展,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模式。由此发现,我们某些不尽完善的行为习惯并非完全出自天性,更多是受时代的影响。比如书中提到电子文本对写作风格的影响,他说:
“印刷图书是一件已经完工的精美物品,对于那些最优秀、最负责的作家和编辑而言,以尽善尽美的作品作为出版活动的最终结果,这是长期渗透于他们内心的热切愿望,甚至焦急渴望——以追求传世不朽的眼光和态度写作……电子文本是暂时性的,电子书修订可以无限制进行,写作过程宣告结束的感觉没有了。这就改变了写作者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力求完美的压力消失,一起消失的还有这种压力带来的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严苛态度。”
我是自有博客开始才在网上写作的,一直习惯随写随发的电子写作,以毛糙粗坯示人,我甚至将文字视为不值得回顾的“精神排泄物”。都说“文章不厌百遍改”,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我的写作之所以难以进步,与不修改有很大关系。倘若我不是出生在自媒体盛行的互联网时代,我一直在纸上手写文稿,是否下笔会慎重得多。记得以前写书信,会先龙飞凤舞地打一遍草稿,然后在草稿上作密密麻麻地修改,最后再用工整的楷写誊写一遍,在誊写过程中仍在斟词酌句地推敲。可见,对文字毫无耐心的写作态度并非全源于天性,而是写作工具的改变。
再说阅读。我时常想不明白,为什么像我这样拥有十几年阅龄的老读者也会沦陷于互联网碎阅读、浅阅读中。不是说如果一项习惯坚持一万小时以上,就能长成我们身体的器官吗?用刚从《浅薄》一书中学到的知识,一项行动长期坚持就能在脑神经回路中冲刷出一条很深的、难以覆盖的沟渠。可事实并非如此。我由此体会到曾子所说“如履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可以一劳永逸,所有的坚固都会瞬间灰飞烟灭。人与时代、与外部世界的对决,如同鸡蛋碰石头。你用愚公移山筑起的石墙,可能还经不起一场技术洪水的冲刷。人生就是一场西绪弗斯的悖论。
记得十年以前,我每天的阅读时间都在六小时以上。四五十万字大部头,能在一周内啃下。翻开以前读过的书,常读得不知所以。然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证明我不仅读过,还曾读得思潮汹涌。现在我虽然仍坚持纸质阅读,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力明显退化。我的目光在纸页上停留不到十分钟,就会情不自禁地打开手机,本来是为了查阅一条提示信息,或是搜索阅读中遇到的难点,可手机上接口太多,一不留神就滑出老远。再回到书页上,还未待心神止定,手机又向我招手。长期的屏幕阅读瓦解了我的阅读定力,使我对读任何读物都习惯一目十行,匆匆浏览和扫描,只看关键词。我已经没有耐性从头至尾一字一句细读一本书,哪怕只是两三百页的小书。包括我刚读完的这本《浅薄》。事实上只前150页是认真读的,渐渐就对作者的论述产生了审美疲劳,其实是我的专注力到了支撑的极限。接着屏幕阅读的特性呈现,有几行滑过,有几页翻过,有一章跳过,就这样勉勉强强算是读到了结束。我读前150页花了一天半时间,读后100页只用了一个晚上。
尼古拉斯·卡尔在书中写道:
“读书是一项沉思冥想的活动,不过大脑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充分动员、全力运转。为了全力应对字词思想及情感产生的内部刺激流,阅读者会让自己的注意力摆脱外部刺激流的干扰,这就是深阅读过程独一无二的本质。”
在书页和互联网间频频转换的阅读,从本质上说根本就不能称之为阅读,我正在丧失阅读的能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深阅读将会持续式微,完全有可能变成规模越来越小的少数知识精英群体的专属活动。在人类智力发展史上,大规模深入读书的时代只是一个短暂的例外。也就是说我们将来回归历史的常态一一大多数人不阅读、不会阅读。但是在以往的社会里,读书人阶层会拥有与稀缺文化资本相伴而生的权力和威望。可在教育普及的今天及未来,他们只会成为神秘嗜好的古怪人群。人们会不断偷换阅读的概念,将读屏、读图、听书、刷信息流、读通俗读物、读专业书等等都算作阅读。将阅读改为“悦”读,以轻松娱乐的方式给读书下定义。一群不会读书的权力阶层指导推广全民阅读。真正的阅读者自觉地躲到了喧嚣之外。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追溯人类本原的样子。读了《浅薄》,让我回忆起互联网还未全面渗透日常时的情状。依据康德历史与道德二律背反的原理,真正的阅读者应是一位逆行者,不被时代的浪潮裹胁前行,而是顶着浪潮冲击返回出发地,去守护一些古朴的品质。
在阅读上,要自觉与轻阅读、浅阅读、碎阅读划清界限。尽管时代为阅读附着了很多的包装物,读书人有责任以一种古老的方式守护它的内核。
3月2日,周三,多云,8至16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