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那年的烟花

作者: 扬弃的诗 | 来源:发表于2021-10-18 08:18 被阅读0次

——读程灵素的《致郭襄》

《致郭襄》/程灵素

我走过山时,山不说话,

我路过海时,海不说话,

小毛驴滴滴答答,倚天剑伴我走天涯。

大家都说我因为爱着杨过大侠,才在峨嵋山上出了家,

其实我只是爱上了峨嵋山上的云和霞,

像极了十六岁那年的烟花。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苏小北阿北”说:“作为一名少女心满满的girl,必须要分享写给郭襄的这首诗。”

作为一名“大叔”,我也觉得必须要分享这首。

这首诗像极了十六岁少女写的。这样的情况,一般读后会心一笑。仅此而已。

这首,立意浅显,甚至过于普通。通篇用词简单,甚至有些幼稚。走过山、路过海,走天涯,藏不住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味道。

但代入郭襄女侠后,“爱着杨过大侠”,这个味道,就不一样了。刻意的不经意、刻意的青春和刻意的单纯,让人心酸。

只是不知道这个《神雕侠侣》的“典故”,会不会有点难。

作为一个艺术的门类,诗之所以成诗,门槛性的标准还不是语言、审美、价值,而是“自成体系的表现,自为目的的实现”。

若干辞藻华丽、节奏和谐、立意高远、价值正确的文本,我们不感冒,原因就在于它还没有成为“文艺作品”,没有迈过文学这道门槛。所以,呵呵可以,真心不必。

《致郭襄》,它是完整的表现,它不为了取悦谁,没有“自身”之外的目的。它已经成为了它自己,它就在那儿。

语文老师一直告诉我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带着自己的感情”。

现实的情况是“个人”的情感、视角,总是得不到理解和认可。反而是“借用”“化用”“优秀作文”的内容和词句,容易得高分。“现实所迫”,许多训练作文的方法,还是背下若干素材,用时“组装”“拼配”。

这个锅当然不能只甩给语文老师。所有对“文本”有评判权的,都在合力形成这个“现实”。比如:阅卷的老师、审核文章的编辑、决定材料命运的领导、社会平均审美水平……

人在江湖,这种方法当然也得学,还得学好。“百度一下,能知天下”,用“度娘”,真情实感暂时放一边。

“在那一山,唱那一山的歌。”

所以,当写文学作品时,也得用文学的标准来走心。

当然,你们也可以说,这首诗的感动性浅,精神层面的撼动动性差,甚至可以说语言层面缺少惊喜、思维层面挑战性弱,等等。

但是,我和“苏小北阿北”一样,确确实实、全面地被它感动、打动了。

窃以为,艺术标准,不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一个层次满足会降低下一个层次满足的感受。艺术标准之间应该是并行的,而非递进的。不必面面俱到、层层推进。

某一方面受到“催眠”,整个人就“入戏”“沉浸”了。

相关文章

  • 那年的烟花

    我走过山时,山不说话, 我路过海时,海不说话, 小毛驴滴滴答答, 倚天剑伴我走天涯。 大家都说我因为爱着杨过大侠,...

  • 那年的烟花

    时光退回到二十年前,那年我跟现在差两米高,少近200斤肉,想想都觉得年轻,真好!那天晚上的烟花不像今天,看...

  • 那年的烟花

    文/静绚 我很少看武侠小说,唯一一本完整读过的便是《神雕侠侣》。小龙女的清冷,郭芙的蛮横,都抵不过襄儿的一句“大哥...

  • 那年烟花

    烟火绽放 热闹繁华了城 抬头的美景 迷离分别眼底的凄清 前行 故知如背景 或忘我风雨兼程也只是路人 我见远山近水如...

  • 那年烟花绚烂

    又是一年元宵节,窗外烟花燃放的声音断断续续的,我的思绪不觉又回到了几年前,那是我看到的最美最壮观的烟花。 那年正月...

  • 那年烟花下,

  • 那年烟花正好

    临近年关,沐阳家积极备着年货,吃的大米面油,各种各样的蔬菜,方便面奶鸡蛋,以及姥爷家杀年猪分得的一条猪后腿猪部位肉...

  • 好久没有更新相册了 玩起烟花棒 想起了他 那年的冬天特别想玩烟花棒 碰巧那年抓放烟花爆竹较严 和他跑了好多家店 都...

  • 记得那年元宵节

    记得那年元宵节 某人,你还记得那年元宵节吗? 那年的烟花真美啊!漆黑的夜空,五彩的烟花,哔哔啵啵,砰砰啪啪。 醉了...

  • 那年烟花中的扬州

    还记得那年迷恋江南,想去看看烟花三月的扬州,三个妞,一合计,来了个说走就走的三天两夜游。 为了省时间坐夜车到南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6岁那年的烟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bg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