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点于永正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收获颇多,既让我发现了之前从未注意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印证了我的一些语文教学理念。所以感谢于老师,让我能在“肯定”自己的同时又让我看到前进的方向。
读与写是我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
在《人生留痕》中,于老师首先便是感谢写作,当然,作为老师,他写的更多的是教育随笔和教学论文。正如他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睁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写,让我读书有了动力”
我很赞同,他说写能让人更敏感,写是读的动力这样的观点。同时,我还认为,写也是读懂文章的原因。正因为写,才让我们懂得了自己,懂得了人世的喜怒哀乐。
虽说对于同一事,人的悲喜各不相同,但整体上人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是相似的,所以,读懂了自己,也就读懂了人,也就更能容易理解每个作者的情感。正所谓,有经历,才有发言权。
同时,于老师还说到:“写,成就我的事业,让我的人生留痕。过去的事,用文字凝固下来,就会成为‘永久’”。
这句话的意思,也可以用王崧舟先生的《一切读写,只为重新发现自己》里的“写,乃是用文字重新发现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确证人之为人的存在,我写故我在……”来证明。
我非常赞同,两位老师说的,写,让我们这稍纵即逝的生命成为了“永久”;写,确证了我们的存在。虽说,当今记录人生的方式多种多样,譬如照片,录音等,但唯独自己的文字,才能更真实更细腻更全面的留下自己的痕迹,让后来的我们,更能找到最初的自己。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我想,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何古人爱在游玩之时,在名胜古迹上留下一篇宏伟制作,亦或今人留下“某某到此一游”,概全是为留下自己的痕迹,毕竟,吾生须臾,“长江”无穷,不过一个高雅,一个低俗罢了。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但愧疚的是,任教一年半的我,却从未认真写过教学随笔,也没有时间去写写教学反思,所以,到现在,我那一年半的经历与感受,都早已在忙碌中沉没了,徒留“不容易”三字,给我那段岁月留下了笼统的一笔。现在想想,真是可惜,那些欢声笑语,那些哀怨愤怒,那些艰苦卓绝……都没能留下该有痕迹。
当然坚持写是阅读,教学的动力。那么在写之前,该有什么意识呢?于老师提出了他的三个观点:
第一:写的东西,对读者有好处,要传递“正能量”,即使是让读者消遣,那也一定得给读者带去一抹阳光,一缕春风……
这一条,用王崧舟先生与胡适先生的话来说,也就是不写无病呻吟,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因为这类文章,只会增加人的焦虑,引起人的郁闷,就如林清玄母亲告诫他的那样:“辛酸的少写一点,趣味的多写一点,人家读你的文章,是希望在你的文章里面得到启发,得到安慰,得到智慧,而不是读了你的文章以后立刻跑到窗口跳下去,那这个文章就没有意义。”
用文字让人相信生活的真善美,这份信念,直到林清玄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仍然践行着。2019年1月22日9时23分,他最后一条微博依然这样说到:“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所以文章可悲但不能沉,首先作者内心需要相信光明,然后尽力让读者透过现实的黑暗,看到光的存在;让读者在沉重的文字里也可发现希望的力量,不传递负能量,不制造焦虑。
第二:要考虑别人能否读懂,尽量不给读者带来麻烦。
于老认为,写文章是与别人交流思想的,不要卖弄自己的文字技巧,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文章的重点是交流思想,引起共鸣,传递情感的,而不是为了“炫技”。
要让读者能读懂,在这一点上,白居易的尚实、尚俗、务尽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当然,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也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在他看来,文由心生,阿谀夸张的文章与虚伪迂阔之国民性,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身边很多例子,留心观察,便会明白。
三流的文章是文章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
同时,文章除了应该无雕琢痕迹,也应该重视思想,重视真实。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曾也说到:“须言之有物,这个物,一是情感,二是思想”,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
追求思想,是我历来选择书籍,与写文章的宗旨。所以,这也是为何我越来越喜欢鲁迅,就因其真实深有力,直击人心!
同时,我极力推崇真实二字,讲究文字要真,情感要真,所以我非常赞赏蔡崇达的非虚构写作,特别是他《皮囊》所给人带来的深刻的共鸣与强大的震撼。
当然,我这里的真,并非所有事必须刻板的描绘生活,而是在提炼之时,创作之时,一定得基于真实感受,一定也要是自己相信的。这样,文章才会具有真情实感,才容易引起共鸣,才会让人得到收获,不然,你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凭什么要让别人相信?
所以,在这样的观念的指导下,我历来推崇真实生活,真实流露喜怒哀乐,真实接人待物,真实面对生活。但真实也不是率性而为,是说真话,做真事,讲真理。
写作不是机械地实录,而是对生活和生命的再发现、再提炼,是一种充满灵性的精神加工和创作。 ——王崧舟
第三:要摆正自己和读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对话,是情感的共鸣,而不能有居高临下,教训别人的意味。
总之,无论是读于永正老师还是读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学理念,读和写,都是排在首位的,而写,可以说是首中之首,重中之重,学写字,学写词,学写句,学写文……多动笔杆子,有益无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