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上,随便抓几个人问,你希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回答之后,少不了一种回答,那就是过上幸福的生活。是的,幸福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工作的顺利,家庭的和睦以及财务的自由。这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但是,如何达到幸福的生活呢?《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给出了这个问题最简单的答案,从改变自己做起,毫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的认可,就在此刻当下,改变自己,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你就能获得幸福。
本书有两位作者,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前者是一位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后者是一位相对年轻的学者,两人都对阿德勒心理学颇感兴趣,也颇有研究,为此合著了这本书。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他的心理学是现今最主要的三大心理学流派之一。虽然极负盛名,但阿德勒并未像其他两位心理学大师一样留下经典的著作,本书的两位作者效仿柏拉图写书传承苏格拉底思想的模式,以青年与哲学家对话的形式,在书里向人们展示了阿德勒心理学的精髓。
一、你的不幸童年,和现在的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阿德勒心理学立足于目的论,而不是原因论,它指出人不可以从过去中找原因,精神创伤并不存在,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所有纠结于过去的人,都是为了给现今的状况寻找合适的理由借口,借此来逃避责任,逃避改变。
目前市面上很流行所谓的原生家庭论,有段时间我也深陷其中,认为自己现在种种的不如意都是因为过去父母的影响造成的。于是,经常和父母打着打着电话就开始责怪抱怨起他们来,多次的抱怨责怪之后,换来的并不是现状的改变,而是更糟糕的现实,以及越来越不敢改变的自己。现在看来,我之所以会在过去爸妈的教育上面寻找原因,其实只是为自己感觉不如意的地方找个替罪羊而已。
二、接纳自己,信赖他人,为他人“牺牲”
阿德勒心理学目的论的一大前提就是人是可以改变的,它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自己,这需要好好认清自己。
接纳自己并不是一味的肯定自己。举个例子,期末考试你考了60分,认为自己有考100分的实力,只是发挥不好才考了60分,这是自我肯定,而自我接纳则是接受自己只考了60分的事实,努力去寻找如何才能考到100分的方法。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对他人信赖,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之间的区别。我们选择信赖一个人,就要毫不怀疑地信任,如果后面这个人背叛了你,那也跟你没关系。也就是说,我选择相信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选择回报我的信任还是背叛我,那是你的课题,与我没关系。一次两次我可以选择原谅你,再次信任也绝不保留,但如果让我觉得你不再值得我信赖,那我就选择断绝对你的信赖,切断与你的联系,就这么简单。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营造共同体感觉的方式就是为他人“牺牲”。人作为一个个体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在接纳自己,分清楚自己与他人课题的区别后,就要主动作为,为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才会让人产生自己有价值的感觉,有了价值感,自然就会更好的接纳自己。
三、聚焦当下,自己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
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点的连续,我们只活在当下,此时此刻,过度留念过去,思考未来,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的意义。许多人给人生设定许多的目标,每天行走在实现目标的路上。可是一旦实现了目标,人生的意义又去哪寻找?所以,人生的意义就在当下,就在此刻,而此刻的人生意义是可以由你自己赋予的。
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就是你自己是自己人生的主宰,是过得不如意不幸福的源头,没有任何人任何原因可以取代。当然,如果你把每天每刻每秒都过得很幸福,很有意义,那么你的人生就是一个幸福的人生,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