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晓书馆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宽容精神与共同底线——舒生读《论语》之三十

宽容精神与共同底线——舒生读《论语》之三十

作者: 舒文shuwen | 来源:发表于2018-07-31 22:34 被阅读9次

    南宋至晚清大多数史学家在评论王安石及其变法的首要观点都是“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导致北宋亡国”。这一点是宋高宗赵构御笔钦定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间很快就有话本小说《拗相公》,把王安石说成刚愎自用、不近人心、误国误民的大奸臣,至今这一形象也没有完全扭转。之后宋理宗撤销王安石从祀孔庙的地位,理由是他的“三不足”,殊不知这“三不足”压根就不是王安石说的,而是司马光出的考试题。王安石罢相、司马光还朝后,开启了“司马光砸缸”运动,绕开儒家“三年无改于父道”,硬生生整出个“以母改子”,将所有新法一概废除,从保甲法到方田均税法,从市易法到保马法,最后是核心三法:青苗法、免役法、将官法,特别是关乎国家根本的税法,只给了五天期限,上上下下乱作一团,但他只关注新法速废。接着又废除王安石批注的诗书周礼,不给天下考生任何反应的时间,所有一切回到熙宁之前。王安石痛心疾首,在家里屏风上写了数百个司马光的名字,苏轼在与司马光辩论后,大呼“司马牛,司马牛……”。“打翻在地,踏上一脚”,司马牛同志竟然查封了王安石撰写的一本无关政治的著作《字说》。王安石抑郁而终。这还不算,甚至连大宋军民费尽心血从吐鲁番手中夺得的河西走廊都悉数奉还,北宋边防回到无比软弱的“贡银”时期。

    新旧两党之争本属常态,但无论如何争斗,都不能以国家利益为代价,不能突破人性的底线。

    宽容精神与共同底线——舒生读《论语》之三十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第一句话是中学课本的内容,上过义务教育的都能明白。其实,学习与思考本来就是孪生兄弟,不思考的学习不是真学习。学习的内容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积淀为自己的思想。但学习仅仅止于思考还难免肤浅,应当“学、思、践、悟” 一条龙,学习并思考,思考后实践,实践再总结,如此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闭合回路。

    第二句话是《论语》的难点之一。古往今来莫衷一是。有代表性的是,杨伯峻先生翻译成:“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对这一“新奇”解释李泽厚先生不能同意,认为应译作:“攻击不同于你的异端学说,那反而是有危险的。”李炳南翻译是:偏执一端,而不能执两用中,则皆有害。钱穆翻译为:专向反对的一方用力,那就有害了。

    从字面意思理解和《论语》的整体意蕴,舒生更赞成李炳南和钱穆二位先生的说法,春秋时期并没有儒道之分,也没有谁将圣人之言当成绝对不容质疑的金科玉律,所以异端邪说根本与孔子风马牛不相及。联系《论语·子罕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可知夫子说的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全面看待问题,不能只看一面。

    但舒生更欣赏李泽厚先生的翻译,他由此引出“这可以表现儒学的宽容精神:主张求同存异,不搞排斥异己”。承认其他观念存在的天然权利,说得很好,儒学的确有此性质。梁武帝至隋唐佛教大兴,经常把佛祖摆在孔子之上;现代讲究革命,孙中山、马恩列斯毛的画像摆到天安门,孔子收进了博物馆;现在的很多农民家中客堂,时常同时挂着领袖画像和“天地君亲师”牌位,儒家对此并不反对。

    这种宽容由来已久,一直存在于文化基因中。孟子骂杨墨,却仍认“生之谓性”的告子做门徒,韩愈辟佛老,却以为“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苏轼以儒学而出入佛老,苏澈用《中庸》讲老子,净空法师也讲《论语》,国人大都“三教合一”。中国人对“礼”和“理”的要求更高,没有炽热的宗教狂热,只有唯理是从,“谁有道理听谁的”,包括近代中国较快接受西方科技、文化、政治和哲学,改变了几千年来的思想观念、服饰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这都与文化基因中的宽容分不开。

    同时,这种“谁有道理听谁的”也容易生长为“谁有用听谁的”,宽容就变成了重经验、重实用主义。都信也就是都不信。所有没有那个民族的信仰像我们这个一样那么随便,随便到压根就没啥可信的。对我有用的就信,没有用的就不信。太上老君和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甚至耶稣基督都坐在了同一个庙里,中国人都不以为忤,毫无违和感。求神拜佛简直变成了市场买菜,烧纸供奉,就是为了有求必应。许的愿望没有实现,就可以呵佛骂祖,毫无禁忌。当然,这是宽容精神的另一面。

    夫子要宽容“异端”,就必然有个不言而喻的前提,那就是大家都有大致的方向和大体的标准,有一个同时代人所共同承认的底线,“异端”当然也不能违背这个底线。比如,我们倡导基督教、儒家理念和伊斯兰教应当和平共存,不要相互诋毁和争斗。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信仰宗教自由的原则,如果信仰宗教不自由,谈信仰多元就成了笑话。那么这个时候,信仰宗教自由就是共同的底线。如果你搞异端审判,不让人拥有宗教信仰的自由,那就是突破了底线,非攻不可了。再比如,汉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连其他的学说都不让存在,你谈什么百家争鸣,这时候百花齐放就是共同的底线。所以有汉一朝唯儒独尊,不能容忍其他言论,就是突破了底线,也不得人心。

    近而观之,中西文化碰撞一百多年,如今文化中不论中西,最基本的做人道理竟然成为“稀缺资源”。百年来的文化交锋,加上亨廷顿式的“文明冲突”论助兴,高潮迭起,得到的却是新的没有完全建立而传统责任伦理尽失的尴尬局面。“西方的德赛二先生”与儒家的传统道义同归于尽,在西、儒皆灭的土地上,秦政与痞风却尘嚣而上、变本加厉。这背后就是共同底线的还没有整体形成。

    今天,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图划出社会共同遵守的底线,可谓找到了病根、开出了药方。当然,关键看疗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宽容精神与共同底线——舒生读《论语》之三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uk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