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了紫砂壶这趟又深又浑的河水,交了不少的学费和路费之后,突然很想来扫扫盲。大抵世事大多如此,于其外观望,困惑丛生。入其中探究,其乐无穷。
研究紫砂壶也有很久了,尤其是这一年来,闲来无事不断琢磨,又识得几位制壶的国工、高工大神,渐渐从中学得一二。不夸张的说,我几乎可以写一本《紫砂市场调查报告》了。
紫砂之思一、紫砂值不值钱?
相比于紫砂壶的价格,紫砂原料很不值钱,紫砂原料在市场上大多是以重量来卖的,几十块钱便可买到板砖大小的一包。
听过不少人讲“早就已经没有真正的紫砂了”,这种危言耸听的论调不知从何而来,总是把紫砂想象得多么可贵,仿佛是已经消散在历史中,再也探访不到的瑰宝一样。
在浙江,安徽等等很多地方,其实都有紫砂矿。近些年在新疆克拉玛依,也探明了大量的紫砂矿,储量相当惊人。物以稀为贵,反之亦然,如果你把其他地方的紫砂原料拉到宜兴去卖,到头来可能发现连运费都裹不住。
十三竹二、为什么是宜兴?
前面说到,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紫砂矿,但为何只有宜兴发展起来了?很多人可能会说:宜兴的矿质好啊,或许有一部分原因,但远非如此!
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宜兴有紫砂,而是因为宜兴有
人,有规模集中的制壶工匠。一把壶的诞生,不像小孩子玩儿橡皮泥一样,还要经过刻字、贴花、烧制、整口等等。这些环节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短板效应,壶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最薄弱的环节。所以要做一把好壶,需要好几位大师,如果这几个大师中夹杂了一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那么其价值将大打折扣。
因此,紫砂不难得,难得的是与之配套的产业链,好比一条人与人连接而成的流水线,就像包饺子:有人和面和的好,有人擀皮擀的好,有人形状包的好,有人烧锅烧的好,而你我之流,唯有知晓了其中学问,才能摆脱“不明觉厉”的问号脸,做一个不被忽悠的合格吃货。
拜原料特性所赐,紫砂好壶必定出自手工,很多环节是无法实现机械化的,至多达到“半手工”。工匠们在宜兴形成集聚效应,精湛的技艺代代相传,历经千百年的积淀,早已根深蒂固,无以复制。
竹段
网友评论